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浑水膜孔灌入渗特性与致密层形成特性

    钟韵费良军朱士江康守旋...
    238-246,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中带沙是浑水灌溉较清水灌溉的本质区别,为揭示浑水灌溉的节水减渗机制,通过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室内试验,以清水入渗为对照,研究了浑水膜孔灌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含水率、致密层土壤颗粒组成及落淤层厚度等随入渗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土壤含水率与湿润锋运移距离之间的量化模型,分别建立了落淤层厚度与入渗时间、滞留层的滞留量与滞留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浑水泥沙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较大,在入渗结束时浑水较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减幅达27.83%;土壤含水率从膜孔中心到湿润锋面逐渐减小,其减小的速率逐渐增大,湿润体半径方向的土壤含水率分布服从椭圆曲线分布.落淤层土壤细颗粒相对含量较浑水泥沙少,其物理性黏粒含量显著低于浑水泥沙.从土壤表面到6 cm入渗土层深度为浑水膜孔灌入渗滞留层,滞留层土壤细颗粒含量较原土壤增多,随着入渗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颗粒组成与原土壤差异逐渐减少,泥沙细颗粒滞留量随着滞留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浑水膜孔灌入渗致密层含沙率泥沙颗粒级配组成

    基于APSIM模型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的产量效应

    尹嘉德侯慧芝张绪成马明生...
    247-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肥深施有助于提高旱地作物产量,但施氮深度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199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基于APSIM模型和数学统计方法探讨施氮深度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模型模拟的小麦产量和生物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性决定系数(R2)>0.9、模型有效性指数(ME)>0.8及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 0.2,表明该模型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拟的麦田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收获期土壤剖面含水量的NRMSE分别为0.05~0.07和0.13~0.29,表明该模型基本能够较准确模拟麦田土壤水分变化.氮肥深施增产效应在丰水年最高,平水年次之.与干旱年相比,相同施氮量下丰水年和平水年增加施氮深度可提高农田生产力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时,丰水年和平水年增加施氮深度对农田生产力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但有助于提高农田生产力可持续性.不同降水年型下,施氮深度和施氮量与产量交互关系表明,丰水年和平水年拟合关系较好,R2分别为0.76 (P<0.05)和0.61 (P<0.05),丰水年和平水年增加施氮深度至约20~23 cm可获得潜在最高产量.干旱年R2为0.29 (P>0.05),增加施氮深度对干旱年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麦在区域尺度优化施肥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APSIM模型施氮深度降雨年型变异系数可持续性指数

    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与灌溉效应评估

    刘春成崔丙健胡超吴海卿...
    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对水盐、水溶性离子、滴水穿透时间WDPT、有机质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第二代生物综合响应指数法(IBRv2)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效应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1)与再生水灌溉(T1)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2)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K+、Ca2+含量呈降低趋势,Na+、C1-含量显著升高,SO42-含量显著降低,Mg2+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3)与CK2(清水灌溉)相比,T1处理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液中微咸水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升高趋势.(4)不同比例微咸水-再生水混合灌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土壤蔗糖酶活性以T2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最高,土壤脲酶以T3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最高但和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5)基于IBRv2指数法,T2处理IBRv2最小,为6.89.因此,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利用微咸水(5 g/L)灌溉时,可以考虑用再生替代清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2为宜.

    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斥水性IBRv2

    川西低山丘陵区植茶土壤团聚体矿质氮分布特征

    于子涵郑子成王永东李廷轩...
    263-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植茶对土壤团聚体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可为茶园土壤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茶树品种(福鼎大白、川茶3号、川农黄芽早和川沐217)对土壤团聚体中全氮和矿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1)各植茶品种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其含量约占总量的38.32%~66.26%.(2)各植茶品种土壤全氮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平稳的趋势,而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趋势则相反.(3)种植福鼎大白土壤各氮组分含量高于其他品种,2个土层矿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4)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储量均在>2 mm粒径团聚体最高,分别为6.25~11.44 kg/hm2,13.09~42.66 g/hm2,14.38~51.03 g/hm2.(5)种植川农黄芽早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储量均高于其他品种.研究结果可为川西低山丘陵区植茶土壤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铵态氮硝态氮水稳性团聚体植茶品种

    采煤沉陷区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李欣颖张萌郭洋楠李丹丹...
    268-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荒漠草原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效果和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人工恢复5,7年的区域作为研究样地,并将未种植样地(C)作为对照组.通过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采样,研究了不同恢复年限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相较于对照区,人工恢复增加了菊科(Compositae)、苋科(Amaranthaceae)的数量,减少了禾本科(Gramineae)的数量;人工恢复5年后物种数增加,7年后物种数减少,且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比例逐渐减少;人工恢复提升了灌木层物种丰富度.(2)人工恢复7年后显著增加了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0.05),优势种由以华虫实(Corispermum stauntonii)为主的单优群落逐渐转变为以刺藜(Dysphania aristata)、大赖革(Ley-mus racemosus)、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为主的多优群落.(3)在采煤沉陷区进行植被的人工恢复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且对土壤全氮的影响更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对沉陷区草本层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土壤全氮对Shannon-Wiener指数也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煤沉陷区进行植被的人工恢复对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以及改善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提高植物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采煤沉陷区荒漠草原半干旱区人工恢复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草本层时空替代法

    氮添加和凋落物增减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

    吕思扬宋思意黎蕴洁仲琦...
    27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氮沉降可通过改变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直接影响)和改变凋落物输入量(间接影响)对森林土壤碳氮动态产生影响.土壤团聚体是森林表层土壤最具代表性的基本结构单元,对于稳定贮存有机碳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氮添加和凋落物增减试验设计,探索氮添加和凋落物增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组分的影响.结果 表明:(1)凋落物增加(+L)和减少(-L)都使A层土壤(0-10 cm)以及各粒径团聚体的TOC(有机碳)、TN(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使pH显著降低.氮添加使B层土壤(10-30 cm)pH显著降低,表现为高氮(HN)<低氮(LN)<对照(CK),其中HN还使A层土壤pH显著降低,使B层土壤以及各粒径团聚体的TOC含量显著提高.氮添加和凋落物增减并未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2)A、B层土壤均以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为优势粒径,粉黏粒组分(<0.053 mm)占比最低.TOC和TN的分布规律在A、B层土壤中相同,>2 mm团聚体的TOC和TN含量最高,0.25~2 mm团聚体的TOC和TN含量最低,A层高于B层,TOC和TN含量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V"形分布.(3)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与TOC、TN、AN、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氮添加凋落物输入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

    福州市不同种植年限茉莉花园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黑杰金强杨文文阮敏敏...
    28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种植年限对茉莉花园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福州市种植年限约为3(J-3),10(J-10),15(J-15),30(J-30),>40(J-40)年的茉莉花园为研究对象,对土壤C、N、P与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 表明:(1)与J-3相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J-10、J-30、J-40土壤容重显著下降29%,19%和18%(P<0.05),J-10、J-15、J-30、J-40土壤黏粒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12%,30%和12%(P<0.05);(2)与J-3相比,J-10、J-15、J-30和J-40土壤C、N含量分别降低82%和236%,73%和199%,149%和488%,201%和481% (P<0.05);速效氮(AN)分别降低97%和337%,234%和98% (P<0.05);而与J-3相比,J-15和J-40土壤P和速效磷(AP)分别显著增加119%和123%,123%和136% (P<0.05);(3)土壤C、N具有良好的拟合关系(R2 =0.96,P<0.01),表明C、N具有良好的养分协同关系,并且C、N都与C∶N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P和N∶P显著正相关(P<0.01);(4)与J-3相比,J-10、J-15、J-30和J-40土壤C∶N分别显著增加85%,72%,136%和93%(P<0.05),而C∶P和N∶P分别显著降低161%和390%,279%和554%,109%和472%,372%和809%(P<0.05);(5)土壤容重、pH和黏粒含量是影响土壤C、N、P等养分因子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随着茉莉花种植年限的增加pH上升,容重和黏粒含量下降,土壤理化结构改善.总体来看,随着茉莉花种植年限的增加,福州市茉莉花园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理化性质将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改变将不利于茉莉花的种植,可进一步优化施肥方案,并进行土壤改良,以期实现茉莉花的可持续生产.

    生态化学计量比理化因子茉莉花园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王海琪黄艺华蒋桂英刘钰婷...
    297-306,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减氮模式下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积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麦区滴灌春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中筋型"新春6号"(XC 6)和强筋型"新春37号"(XC 37)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0∶0,2∶8,3∶7,4∶6,5∶5共5种氮肥基追比处理,研究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同一品种下,随氮肥基追比例的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NUE)、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前氮素转运率、花前氮素贡献率及氮肥生理利用效率(NPE)则呈相反变化,且同一氮肥基追比例下,上述指标均表现出XC 37高于XC 6.品种与氮肥基追比互作表现为,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贡献率、NUE、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氮肥偏生产量(NPEP)、氮收获指数(NHI)、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在3∶7处理下分别比其余处理提高了1.51%~34.93%,10.62%~83.63%,4.82%~25.38%,8.00%~45.11%,6.97%~19.84%,2.00%~5.80%,7.95%~40.38%,1.44%~84.86%,4.44%~98.04%.相关分析表明,NUE与蛋白质产量、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GS、NR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氮肥基追比例为3∶7时,由于氮代谢酶活性增强,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促进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滴灌春小麦氮肥基追比例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与转运氮肥利用率

    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整地年限对土壤改良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晓微赵洋毅王克勤马彩霞...
    307-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等高反坡阶整地改良红壤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效果,利用田间定位试验,以滇中昆明松华坝迤者流域坡耕地试验区已实施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3(CRT 3),7(CRT 7),9(CRT 9)年的样地及原状坡耕地(CK)为研究对象,结合各样地玉米产量探明实施年限对土壤结构、肥力和酶活性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等高反坡阶整地年限显著改善坡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呈现黏粒、粉粒、总团聚体和总孔隙度显著增加,砂粒和容重显著降低;提高了土壤肥力,其中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含水量显著提高;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淀粉酶、蔗糖酶、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较CK分别提高24.25%~117.43%,20.90%~82.82%,17.09%~99.69%,30.15%~82.63%,32.21%~66.50%和11.67%~41.39%;同时玉米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以CRT 9效果最为明显,增产达22.47%.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可以较好地提高坡耕地土壤肥力,且随整地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有效减缓土地退化.

    等高反坡阶坡耕地土壤改良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

    红壤侵蚀退化地马尾松幼苗生长及养分利用效率对施肥的响应

    毛兰花查轩张婧陈世发...
    316-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尾松是南方红壤侵蚀区的先锋树种,由于受土壤贫瘠的限制,植物生长缓慢.以树龄1年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马尾松的生长特征以及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不施肥,CK)和3种施肥方式:单施复合肥(0.94,1.89,3.56 g);复合肥与微生物菌肥混施((0.94+8.00),(1.89+8.00),(3.56+8.00)g);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0.94+1.01),(1.89+1.01),(3.56+1.01)g),为期2年.结果 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马尾松的地径生长量和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株高生长量最高均为F2B(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1.89+1.01)g)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2)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复合肥与微生物菌肥混施处理下马尾松的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较大,而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处理下其总生物量最大;(3)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马尾松叶、茎、根的TN、TP、TK含量和养分利用效率,TP含量对其生长特性影响最大,呈极显著相关,其解释了生长特性变化的58.03%(P<0.01);(4)主成分分析表明,F2B(1.89+1.01)g)施肥处理综合排名第1,为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施肥量和方法.综合马尾松的生长特征和养分利用效率分析,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1.89+1.01)g)为该区域马尾松生长更为有效的施肥方法,为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施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侵蚀退化地马尾松施肥处理保水剂养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