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牡蛎壳作生物滞留填料对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王志强谢文霞柴娜李萍...
    128-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磷吸附性能最强的牡蛎壳作为填料,在实验室构建3个生物滞留模拟装置(A柱:养殖牡蛎壳;B柱:海滩牡蛎壳;C柱:养殖牡蛎壳存在淹没区),采用道路径流模拟配水作为进水,研究牡蛎壳作为填料对青岛市城市径流常见污染物氮磷及COD的处理效果,并对各污染物去除机理进行探讨.结果 表明:3种牡蛎壳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在进水磷浓度为0.57~1.83 mg/L条件下,无淹没区装置平均去除率为96.12%,存在淹没区的装置平均去除率为91.02%.养殖牡蛎壳与海滩牡蛎壳对磷的去除效果并无明显差异,淹没区不利于磷的去除.在前期进水过程中(前5次进水)3个模拟装置氨氮(NH4+)的出水浓度高于进水浓度,延长落干期后,装置的NH4+去除率均上升,B柱NH4+平均去除率(58.83%)相对于A柱(48.77%)及C柱(53.06%)更高,有无淹没区对NH4+去除并无明显影响.由于填料中有机物的渗沥,首次进水出现严重COD淋出,在随后的进水过程中,COD去除效果迅速上升并稳定,3个模拟柱去除率分别为50.34%,23.47%和47.75%.由于反硝化作用受阻,对硝氮(NO3-)的去除效果不佳.整体看来,养殖牡蛎壳可以应用于青岛市生物滞留设施的填料,为加强滞留设施NO3的去除效果,还需要采用强化脱氮措施.

    牡蛎壳生物滞留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的持水性能及抗压效果研究

    李啸冲孙向阳李素艳曲炳鹏...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园林废弃物制成的覆盖垫是否适用于覆盖城市裸露土壤,采取室内试验方法,对不同施胶量(胶黏剂添加质量分别占园林废弃物质量的20%,25%,30%,35%和40%)不同粒径(小粒径0~1 cm,大粒径1~3 cm)10种覆盖垫的抗压性能、透水性能和持水性能进行测试,以期选出合适施胶量合适粒径的覆盖垫.结果 表明:随着施胶量的增加,不同覆盖垫的抗压性均显著增强,且泡水前优于泡水后.小粒径覆盖垫在施胶量不高于30%时透水能力相对较好,施胶量高于30%时的透水能力显著变差,渗透系数为1.09~9.35 cm/s.大粒径覆盖垫的透水能力基本不受施胶量的影响,透水性能良好,渗透系数整体为0.25~0.33 cm/s.覆盖垫的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Q=aln(t)+b,R3>0.95;覆盖垫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V=ktn,R2 >0.99.最大持水量(率)和有效拦蓄量(率)均随施胶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小粒径覆盖垫的有效拦蓄量为120.78~142.21 t/hm2,有效含蓄率为93%~113%;大粒径覆盖垫的有效拦蓄量为71.71~83.35 t/hm2,有效含蓄率为54%~65%.综上,该结果可为城市裸土覆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施胶量粒径应用性能

    西南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细粒泥沙来源的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示踪研究

    程倩云彭韬张信宝曹乐...
    140-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黔中喀斯特高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峰丛谷地小流域,利用137 Cs和磁化率双指纹因子对碳酸盐岩表层土壤(坡地和坝地)、深层土壤(沟道和洞穴/裂隙)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开展指纹特征分析,通过多元混合模型对流域暴雨过程侵蚀悬移质泥沙进行指纹复合示踪,并计算小流域地表及地下出口输出泥沙的主要来源及相对贡献率.结果 表明:137Cs和磁化率在碳酸盐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存在显著差异,流域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的137 Cs和磁化率平均含量分别为3.39 Bq/kg和310.07×10-8 m3/kg、0.50 Bq/kg和180.69×10-8 m3/kg、0 Bq/kg和7.02×10-8m3/kg.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表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16.2%,4.3%和79.5%,拟合优度为99.97%;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下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0.1%,37.9%和62.1%,拟合优度为83.80%.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区别于其他碎屑岩流域具有的特点为:(1)碳酸盐岩风化表层土壤来源少,对河流泥沙贡献小,主要贡献于地表河流.(2)无论流域地表出口还是地下出口,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为流域中碳酸盐岩所夹的少量(地面物质组成<10%)的碎屑岩夹层岩屑.(3)深层土壤略有贡献,地下河流贡献比例高于地表河流.另外,137 Cs和磁化率可作为双指纹示踪物较好地示踪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泥沙来源和确定相对贡献率.

    泥沙来源指纹示踪137Cs磁化率西南喀斯特小流域关键带

    水氮调控对休耕期土壤养分迁移及翌年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美荣史海滨闫建文李仙岳...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河套灌区盐碱农田不同施氮量在冻融作用后对翌年春播前土壤肥力的影响效应,结合翌年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当地适宜的施氮量.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共设置4个施氮水平(高氮N3:325 kg/hm2;中氮N2:225 kg/hm2;低氮N1:125 kg/hm2;不施氮N0)研究冻融期内水盐时空分布、全氮、碱解氮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翌年春播前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1)秋浇后,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秋浇前,表层土壤含水率增加,开始冻结时,水分向表层积聚,随着温度降低水分自表层向深层冻结,各处理灌溉水平相同,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墒情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秋收后耕层土壤含盐率随生育期内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越大土壤含盐率递增.秋浇后大量盐分被淋洗,融化后盐分受到融冻水的下渗和蒸发的共同作用,使得各处理表层含盐率为N0(0.14%)<N1 (0.17 %)<N2 (0.19%)<N3 (0.45%),高氮处理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2)冻融期内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在冻融期内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出现在最大冻深期,说明冻结作用有助于全氮、碱解氮以及有机质的累积;(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翌年春播前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在PC1和PC2上有机质、有机碳以及全磷有较高的因子负荷,对土壤肥力的贡献率较高.从综合得分情况来看(N3<N0<N1<N2),高氮处理的土壤肥力低下,中氮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土壤肥力情况最佳,根据综合分析推荐该地区玉米生育期内施氮肥量为225 kg/hm2(基肥20%、拔节期40%和抽雄期40%)左右,有利于翌年春播前土壤培肥,使农业得以持续的发展.

    秋浇冻融作用不同施氮量肥力水平主成份分析

    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组成特征的影响

    索慧慧林颖赵苗苗王坤...
    155-16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生物炭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采用向水稻土中添加生物炭的厌氧泥浆培养试验,分析添加生物炭后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厌氧泥浆中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组成、荧光光谱特性及土壤中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添加生物炭可增加水稻土中DOC含量及影响紫外光谱特征值(SUVA254),引起DOM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变化,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变化存在差异,酸性水稻土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水稻土中Fe(Ⅲ)的还原效率在添加生物炭下得到促进,同时对土壤的初始pH也产生一定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揭示添加生物炭可通过调节SUVA254、DOM组成和体系pH,从而影响厌氧水稻土中的硝酸盐还原、铁还原及产甲烷过程.

    水稻土生物炭溶解性有机碳铁还原

    吉林西部盐碱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汤洁刘禹晴王思宁王静静...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吉林西部盐碱地区(前郭灌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盐碱程度的4块水田(P1、P2、P3和P4),采用野外实地调研采样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培养期的第1,4,7,10,14,21,28,35,70天测定土壤CO2气体的排放通量,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盐碱稻田矿化模拟培养过程中CO2通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土壤盐碱化程度对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P1、P2、P3为弱碱化土,P4为强碱化土;各样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差异显著,并存在表层富集现象,与碱化度(ES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45);SOC矿化量累积过程与培养时间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t=C0(1-e1),各样地土壤在矿化培养初期CO2释放量较大,释放强度降低较快,矿化速率随时间延长呈缓慢平稳下降,在培养期结束时降至最低.SOC矿化过程受多种因子共同作用,ESP是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的盐碱化抑制了土壤碳循环的速度,相对于碳源过程而言,对碳汇的影响更大.伴随SOC含量增加,SOC矿化反应强度和矿化反应的完全程度加强,矿化反应累积量增加,反之,随ESP程度增加而减弱.

    盐碱化水稻土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矿化

    矿粮复合区煤累积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聂小军刘祥孙迎涛谢放放...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理解煤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以土壤煤累积现象普遍的焦作矿粮复合区为研究区,选取3种不同程度的煤累积土壤(低累积、中累积和高累积)为研究对象,不含煤的土壤为对照,通过测定0-40 cm土层深度范围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采用分形维数(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破坏率(PAD)作为团粒结构的评价指标,探讨煤累积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煤在土壤中累积可以促进水稳性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降低团聚体的分形维数,提高团聚体稳定性.深层(20-40 cm)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幅高于表层(0-20 cm)土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煤累积程度的增高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总体上,煤在土壤中的累积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性状.此外,根据本研究结果,研究区长期运煤、堆煤、洗煤和矿井水灌排等活动导致的“黑土”现象并不能视作煤污染.

    矿粮复合区团聚体煤累积土壤分形维数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董琴王昌全李启权李冰...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获取土壤钾素剖面分布信息,掌握区域钾素运移和合理精准施肥的需要,基于134个剖面(0-100 cm)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 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高值密集在金马河以南的崇州、邛崃和大邑区域,而低值出现在都江堰郫县-温江一带,低值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50%以上,总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显著降低趋势.垂直方向上0-100 cm随土层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下层土壤变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0 100 cm不同土层块金系数均为25%~75%,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表层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影响,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最高,分别是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1.97,2.58倍;下层土壤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影响程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之下,母质的影响程度增加更为显著.总体来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土壤速效钾空间变异影响因素成都平原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朱启东鲁艳红廖育林聂军...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及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双季稻吸收利用氮、磷、钾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不同、磷钾投入量相同条件下的双季稻产量、双季稻氮、磷、钾积累量、双季稻氮、磷、钾素利用效率及磷钾吸收利用与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 表明:双季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早稻0~105 kg/hm2,晚稻0~146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施氮条件下,早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75n N(105 kg/hm2),比CK(不施化肥)增产58.1%;晚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0%N(146 kg/hm2)处理,比CK增产67.6%.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早、晚稻稻谷氮、磷、钾积累量均以100%N处理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增加双季稻产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双季稻的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效应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双季稻施氮量为105~146 kg/hm2较为适宜.

    施氮量双季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

    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品种对土壤磷有效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皓禹张君张凤麟刘地...
    1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模拟试验及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磷肥施用后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动态变化和分布特点,以及玉米磷吸收和产量响应的影响.田间和模拟试验包括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施磷肥)、MAP(磷酸一铵)、UP(磷酸脲)和AAP(水溶性聚磷酸铵).模拟试验中,不同磷肥均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APP处理10-15cm土层有效磷含量增加最多.在均匀的养分投入和管理水平下,3种磷肥品种均有土壤酸化效果,其中UP处理最为显著.田间试验中,玉米生长后期,AP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深层土壤分布较高,UP处理土壤pH较低,均有利于改善土壤的供磷能力,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APP处理对根系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玉米组织磷含量和磷吸收量最大,产量最高(14.40 t/hm2).3种磷肥中,APP处理移动性较好,土壤深层有效磷含量增加,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的吸收,提高产量.水溶性聚磷酸铵(APP)是一种适合于玉米灌溉施肥的肥料.

    玉米磷肥品种产量植株吸磷量磷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