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耕作微地形单元对溅蚀的影响

    王子轩吴发启陈科兵
    161-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微地形特征对溅蚀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方式提供科学布设依据.选取杨凌塿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强度分别为20,40,60,80,100,120 mm/h,降雨历时10 min,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平整地、点种、条播)下造成的微地形单元对溅蚀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坡度条件下(0,6°,10°,13°,20°,26°)耕作微地形单元内的溅蚀总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R2≥0.95).(2)微地形单元内的向下坡溅蚀量随着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变化呈二元一次函数关系(R2≥0.90).(3)耕作微地形单元内微坡向影响溅蚀发生的方向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为揭示溅蚀发生的原因和完善溅蚀机理提供了参考.

    条播点种溅蚀总分散量

    减氮配施有机物质对麦田土壤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皓甄怡铭张子旋王艳群...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氮肥减量配施有机物质的情况下对氮素利用状况及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我国华北平原区小麦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氮肥(FN)、减氮20%(80%FN)、减氮20%+生物有机肥(80%FN+OM)、减氮20%+生物炭(80%FN+BC),研究小麦生长关键期土壤容重、有机质、NO3-—N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测定小麦产量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受施入有机物质影响显著,成熟期0-20,20-40 cm 的80%FN+OM、80%FN+BC 的土壤容重较80%FN 分别下降3.83%~4.58%和2.96%~5.07%.成熟期0-40 cm的土壤有机质均以80%FN+OM最高,较其他施氮肥处理提高2.13%~18.81%.土壤NO3-—N受施氮肥影响显著,挑旗期80%FN+OM和80%FN+BC处理的0-40 cm 土壤NO3-—N较高;灌浆期80%FN+BC处理的0-80 cm 土层NO3-—N均较高;而成熟期FN处理的土壤NO3-—N残留较高.配施有机物质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细菌OUT数量,平衡各菌门间的相对丰度,使土壤微生态环境更加稳定.80%FN+OM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1.09%~7.34%和2.78%~41.49%.因此,减氮合理配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小麦产量,且生物有机肥效果优于生物炭,说明科学施用氮肥搭配有机物质可以促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减氮有机物质小麦产量土壤性质

    壤中滴灌条件下植被混凝土水分运移规律

    王辰元周明涛胡旭东章涵...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复合人造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滴头流量、坡度因子对植被混凝土水分运移过程的影响效应,揭示壤中滴灌条件下植被混凝土湿润锋运移动态变化及含水率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植被混凝土与天然土壤在水分运移方面的异同,为高陡边坡生态恢复下壤中滴灌系统的灌溉布局与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滴头流量、坡度对垂直向上方向的水分运移影响最大,对水平方向的影响较小.灌水前期,土壤基质吸力的影响远大于重力,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运移距离与水平方向相近;灌水中期,垂直向上与水平方向的渗透速率随坡度增大而变缓;灌水后期,垂直向下的渗透速率逐渐趋于由重力为主要诱使因素的稳定速率;相同灌水量下,流量越小,湿润锋运移距离越远;水分再分布时段,受重力梯度和基质势的综合影响,垂直向下的运移距离最远,水平方向次之,垂直向上最近;含水率等值线呈椭圆形分布,且垂直向下的含水率均大于垂直向上和水平方向的含水率.采用幂函数与二次函数均可拟合植被混凝土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关系,其中幂函数拟合程度更佳(R2>0.95),但R2略小于一般天然土壤,拟合结果扩大了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在复合土壤的适用范围.

    植被混凝土壤中滴灌水分运移湿润锋含水率

    基于SPEI指数泾河流域近50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陈淑红刘宇刘招曹林顺...
    181-18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泾河流域内外14个国家气象站1971-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使用降水和潜在蒸散数据得到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标(SPEI),并结合反距离权重插值(IDW)、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泾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泾河流域总体较干旱,但年际及春夏干旱趋势有所减轻,干旱事件易发生的季节次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年干旱在2011年发生突变,春、秋、冬干旱分别在1994年、2010年、1996年发生显著突变(P<0.05);跨越夏秋季的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次数最多,其中秋季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概率最大.研究结果对泾河流域抗旱预警工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干旱SPEI指数趋势分析时空演变潜在蒸散泾河流域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保育土壤功能评价

    兰道云毕华兴赵丹阳王宁...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油松林保育土壤功能变化规律及差异性,评价其保育土壤功能,以加强林分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设.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4种不同密度(925,1 325,1 750,2 250株/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有机质等化学性质以及坡面径流泥沙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确定了 12项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EWM)对各密度油松林地的保育土壤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种林分密度的油松人工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氮、全磷、氨氮、硝氮和速效磷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林分密度变化会不同程度地改变油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和径流泥沙量等12项指标,其中土壤容重、径流量、泥沙量均随林分密度增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氮、速效磷,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不同密度油松林地的土壤物理结构、土壤肥力和产流产沙均随密度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随着林分密度增大,土壤结构改良状况和土壤肥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径流泥沙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地趋势;(4)对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保育土壤功能评价表明,4种密度油松林中,随着油松林林分密度的增加,保育土壤功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密度为1 750株/hm2的油松林地保育土壤功能相对较好.从保育土壤角度出发,建议将1 750株/hm2作为晋西黄土区油松人工林经营密度,该密度油松林能较好保持水土,改善林地土壤质量.

    保育土壤熵权法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草20年来榆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逸滨刘宝元成城张加琼...
    197-208,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草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S=0.011,p<0.01).建设期(2001-2010年)榆林市整体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S=0.013,p<0.01),而巩固期(2011-2020年)增加趋势不显著(S=0.005,p>0.05).(2)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榆林市各县(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榆林市东部地区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建设期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82.1%)多于巩固期(58.0%).(3)2001-2020年影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分别是建设期和巩固期的首要影响因素.(4)2001-2020年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土壤质地、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建设期和巩固期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都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密切相关.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为生态恢复措施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退耕还林草工程植被覆盖度地理探测器年际变化空间分异土地利用

    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孟泽坤王彬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61-2020年渠江流域13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运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流域降水量及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渠江流域60年年均降水量1 126.17 mm,年降水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倾向率为6.9 mm/10 a.年降水量波动剧烈,存在27年、15年的周期性变化.年均降水量呈现由西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降水量高值区位于流域东北部万源地区,低值区位于西部巴中地区.年降水量倾向率呈现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的趋势,东部及南部降水倾向率为10~15 mm/10 a.渠江流域降水呈季节性变化,春季、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5年滑动平均数据表明,夏季降水倾向率为16.9 mm/10 a,秋季降水倾向率为-7.7 mm/10 a.季节降水量波动明显,突变点较多,春、夏、秋季突变点主要集中于1961-1980年和2010-2020年间,冬季突变点集中于1985-2005年间.渠江流域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倾向率最高值分别位于流域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渠江流域汛期暴雨年均日数为4.28日,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60年内暴雨日数以0.21 d/10 a的速率增加.汛期暴雨日数年际波动明显,1965年、1983年、1984年呈显著增加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存在14年、21年的周期性变化.渠江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流域南部达川地区的上升趋势最快,较流域整体上升趋势高0.15 d/10 a.

    降水量暴雨日数周期性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变化渠江流域

    宁夏中部干旱带砂土混合覆盖下土壤蒸发估算

    贾振江赵广兴李王成安文举...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求一种能够有效估算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土壤蒸发量的方法,通过微型蒸渗仪大田试验,研究了 0(S1),20%(S2),40%(S3),60%(S4),80%(S5),100%(S6)6种砂土混合比条件下土水蒸发比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并构建了压砂地土壤蒸发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土水蒸发比随表层土壤含水量呈分阶段变化,即S2~S6为2个阶段,S1为3个阶段,且S1第2,3阶段与其余处理相比存在一定滞后性,表层土壤含水量临界值可用砂土混合比表示为θsi=0.0030Si2-0.1705si+14.7340;S1~S6 土壤蒸发量在第1,2阶段分别可用 Es=E0(a iθi+bi),Es=E0(aiθi2+biθi+ci)进行表示(其中,S1 第2,3阶段均为Es=E0(aiθi2+biθi+ci)),且整体精度达85%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水面蒸发量、表层土壤含水量及砂土混合比分两阶段构建了二次抛物面模型及多项式模型,模型整体可靠性较高,可为当地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压砂地土壤蒸发水面蒸发表层土壤含水量宁夏中部干旱带

    晋西黄土区长期人工林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影响

    熊瑛楠冯天骄王平吴旭东...
    228-237,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土壤养分,对比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林恢复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地、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在0-20 cm浅层土壤的容重分别1.15,1.04,1.06 g/cm3,次生林地的容重最大,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次生林地在浅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消耗期(生长季开始前)过渡到积累期(生长期开始)时,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更剧烈;(3)次生林地土壤碳储量较高,油松林地土壤氮、磷储量较高.3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且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以水养条件为依据,建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多以保育次生林为主来达到较好的水碳储量等生态效益,有利于优化晋西黄土区的林分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

    晋西黄土区植被恢复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土壤养分

    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碳储量

    焦秋燕黄林嘉张娟娟张旭...
    238-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混交林与纯林养分状况和固碳能力的差异,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纯林以及刺槐+油松(Robinia pseudoacacia+Pinus tabuliformis)混交林、刺槐+山杨(Robinia pseudoacacia+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混交林与纯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刺槐+油松混交林显著增加刺槐枝和根的C含量和叶、干的P含量及枝的C ∶ P与N ∶ P,并显著增加油松叶、枝和根的N含量和枝、干、根的N∶ P,但显著降低油松各器官的C∶ N,而刺槐+山杨混交林仅显著增加刺槐枝的P含量.(2)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土壤P含量显著低于油松纯林;刺槐+山杨混交林与刺槐纯林土壤P含量差异不显著.(3)总体纯林中乔木叶片与凋落物的C含量显著相关,C∶ N、C∶ P在乔叶—凋落物—土壤中均显著相关;但在总体混交林中仅有凋落物与土壤中的P含量与C ∶ P显著相关.(4)刺槐+山杨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林下植被层与土壤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养分循环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黄土高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刺槐油松混交林养分含量碳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