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沉降背景下生物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宋凯悦尹云锋马亚培石思雨...
    247-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18个月的盆栽试验,以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平氮(N)沉降背景下(N0(0)、低N(40 kg/(hm2·a))和高 N(80 kg/(hm2·a))生物炭(BC)施用(B0(0)、B1(12 t/hm2)和 B2(36 t/hm2))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施用BC以及N沉降下施用BC均显著增加SOC、难降解性有机碳组分(RP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P<0.05),提升幅度分别为40.1%~99.2%,104.0%~267.8%和75.3%~194.7%;酸水解活性有机碳组分(LP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降低28.8%~53.3%,RPC/SOC比例显著提高45.7%~84.6%,且均在单施高量BC时效果最为明显.单施BC和单独N沉降对土壤LPC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N沉降下施用高量BC时则显著降低(P<0.05).单独高N沉降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及MBC/SOC比例,对DOC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N沉降与高量BC处理使土壤DOC/SOC比例显著增加(P<0.05).相关分析发现,土壤pH、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与SOC、RPC以及D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P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短期内N沉降与BC交互作用对RPC组分的影响最大,有利于提高SOC组分的稳定,增加土壤C库.

    氮沉降生物炭人工林有机碳组分杉木

    庐山杉木林与黄山松林的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侵蚀敏感性探究

    温林生彭云邓文平肖廷琦...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包含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的侵蚀敏感性,为探讨基于坡面尺度林分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机制,采用环刀法、EPIC模型等分别计算黄山松林、杉木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侵蚀因子.结果表明:(1)黄山松林的土壤容重在垂直剖面无明显差异,变化范围为0.66~1.10 g/cm3;杉木林的容重(0.92~1.21 g/cm3)则呈现中下层(40-80 cm)大于中上层(0-40 cm).黄山松林上层(0-20 cm)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极显著大于杉木林.土壤的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仅在10-20 cm 土壤层表现为黄山松林大于杉木林.(2)土壤饱和贮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1.92~59.07 mm(黄山松),48.44~54.78 mm(杉木),10-20 cm层的黄山松土壤层显著大于杉木(59.07 mm>48.87 mm,P<0.05);土壤的最大吸持贮水量呈现一致的规律.(3)仅在10-20 cm 土层,黄山松的黏粒含量、粉粒含量(0.44%,15.43%)显著高于杉木林(0.19%,9.6%),其余土层的土壤粒径分布无显著差异.(4)土壤的敏感性则呈现0-80 cm的土层深度内2种林分并无显著的差别(P>0.05).基于上述的水源涵养能力指标发现黄山松林的土壤更具有优势,而在土壤侵蚀敏感性上二者无明显的差异;在适合的立地,栽植黄山松能更好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杉木黄山松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土壤侵蚀因子

    祁连山中部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石建周刘贤德田青万艳芳...
    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祁连山中段排露沟小流域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2018年5-10月应用带状树木径向生长记录仪对4株青海云杉径向生长过程进行测定,并同步测定气象因子和土壤温度、湿度,分析单株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树木个体之间的差异,确定青海云杉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1)4株青海云杉6月8日左右开始生长,7月28日左右结束生长,生长期约51天.(2)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季节变化特征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胸径较小的树木(DBH=10.0 cm和11.0 cm),生长启动晚,结束早,生长期短,年累积生长量少,而胸径较大的树木(DBH=18.3 cm和21.0 cm)正好相反,生长期长,年累积生长量多.(3)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启动生长阶段(5-6月初)、快速生长阶段(6月初至7月末)和结束生长阶段(8-10月),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0.35,12.99,0.54 μm/d.(4)青海云杉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限制因子不同,其中,启动生长阶段,降雨和土壤温度是限制生长的主要因子;快速生长阶段,降雨和土壤体积含水量是主要因子.因此,从整个生长季来看,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季节动态环境因子

    施用有机肥对咸水灌溉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王艺乔郑春莲李科江党红凯...
    268-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施用有机肥对咸水灌溉农田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调控效应,在麦玉两熟制农田咸水灌溉(1,2,4,6 g/L)配施有机肥(OF)和未施有机肥(NOF)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 2018-2019年不同处理对农田耕层0-20 cm 土壤盐度(EC1∶5)、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水灌溉有增加耕层土壤盐度,降低SOM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趋势,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SOM含量、>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质量分数(WR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逐渐减小,土壤EC1∶5和分形维数(Dm)逐渐增大,其中4,6g/L与1 g/L灌水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增施有机肥可降低咸水灌溉农田0-20 cm 土壤EC1∶ 5,当灌溉水矿化度≥2 g/L时,OF处理的耕层土壤EC1∶5较 NOF处理降低4.64%~48.29%;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农田SOM含量、WR0.25、MWD和GMD,各灌水处理的提高幅度分别为80.75%~127.32%,10.36%~90.44%,12.90%~129.11%和11.88%~81.57%.在该研究条件下,≥4 g/L咸水灌溉会显著增加土壤盐度,降低有机质含量,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应谨慎使用;施用有机肥能促进耕层土壤盐分淋洗,降低盐分对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实现咸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咸水有机肥土壤盐分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

    重庆笋溪河流域河岸带水体-土壤-植物的氮磷特征及影响因素

    孟海王海燕侯文宁赵晗...
    275-282,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重庆笋溪河流域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的氮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的方法,探讨三峡库尾小流域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的氮、磷含量特征、空间分布和各圈层氮磷的相关性及水体氮磷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岸带受河流区段影响,从上游到下游,水体氮磷与土壤全氮的含量先减小后增大,下游存在明显的农业氮输入,而土壤硝态氮、全磷和有效磷与植物氮磷的含量逐渐增加;(2)河岸带水体总氮与植物不同营养器官的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水体总磷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且土壤全磷、有效磷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01);(3)河岸带水体氮磷受土壤氮磷、植物氮磷和地形的影响,其中土壤氮磷为主导因子,且土壤20-40 cm有效磷、0-20 cm有效磷、20-40 cm全磷、0-20 cm全磷和0-20 cm硝态氮的置换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变异解释率依次为25.11%,21.71%,11.14%,8.13%和3.05%.河流区段对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中的氮磷含量有影响,从上游到下游,氮磷含量逐渐积聚,而差异性减小;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中的氮、磷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受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影响.耕地是造成流域下游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需加强中下游河岸带植物防护和堤岸土壤保持的能力及优化河岸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为三峡库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河岸带相关分析冗余分析

    生物炭与强还原处理对设施蔬菜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闫代红吉春阳何云华马亚培...
    283-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田间试验,探讨生物炭与强还原处理(RSD)对退化设施蔬菜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影响.处理为对照(CK)、生物炭修复(BC)、淹水(SF)、淹水覆膜(SFF)、强还原修复(RSD)、RSD与生物炭联合修复(RSD+BC),对比研究不同处理对0-20,20-40 cm 土壤DOM含量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 土层中,相比CK,其他处理土壤pH均显著增加,BC、SF、SFF和RSD处理的NO3-—N含量分别降低31.9%,59.4%,40.0%和22.3%(P<0.05).RSD处理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显著提高;RSD和RSD+BC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88.2%和201.4%(P<0.05),DOC/DON比值增加,但使DOM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降低,结构变得简单.土壤DOM组分以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为主,且RSD+BC处理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对于20-40 cm 土层,各处理的荧光强度和DOC含量均显著降低,但相比CK,RSD和RSD+BC处理的DOC含量仍显著增加(P<0.05),而BC和RSD+BC处理使得DON含量降低.综上,RSD+BC联合修复短期内可以减缓土壤酸化,提升土壤DOC含量,但降低土壤DOM芳香化和腐殖化程度.研究结果可为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修复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强还原处理生物炭设施蔬菜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长期施肥对稻麦轮作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文静张宇亭魏勇张建伟...
    292-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西南地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轮作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和碳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重庆北碚29年稻麦轮作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有机无机配施(NPKM)、秸秆还田配施含氯化肥[(NPK)clS]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NPKS)5个处理,测定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及与土壤碳循环相关的水解酶活性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NPK、NPKM和NPKS)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各施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CK提升11.6%~40.2%,其中以NPKS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cPOC、i_POC和M_s+c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粗颗粒有机碳(cPOC)组分对土壤碳库变化反应最敏感,土壤总有机碳每提升1个单位有0.4个单位的碳保存于cPOC中.在化学保护、物理保护和未受保护三大有机碳库中,化学保护有机碳库是紫色土有机碳的主要固存组分,平均占66.1%;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碳库的分配受施肥影响,NPKM和NPKS处理土壤未受保护有机碳和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较CK处理显著升高,增幅为10.1%~24.1%.施肥显著提高土壤碳循环水解酶活性,与CK相比,NPKM和NPKS处理的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和 β—木糖苷酶(BDX)活性提高14.5%~89.1%,提升效果最佳;水解酶(AG、BG和BDX)活性与土壤未受保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有机无机配施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的最佳培肥措施.

    长期施肥紫色土物理分组有机碳组分水解酶活性

    黑土坡耕地横坡垄作对减少径流及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作用

    盖浩刘平奇张梦璇陈柏旭...
    300-304,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黑土坡耕地受土壤侵蚀和习惯顺坡耕作措施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东北黑土坡耕地不同垄作措施水土流失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探究了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横坡垄作相对于顺坡垄作能显著减少径流总量97.1%,减少泥沙总量93.1%,表现出较强的拦截地表径流和泥沙的作用.(2)横坡垄作对比顺坡垄作可减少99.9%的SOC及99.3%的DOC流出耕地,坡肩和坡背是拦截迁移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坡位,其中98.8%的SOC和94.4%的DOC被拦截在坡肩和坡背位置.(3)经过3年的改垄耕种,横坡垄作相对于顺坡垄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且主要体现在坡肩和坡背位置(分别显著提高21.2%,19.4%(p<0.05)).因此,横坡垄作对比农民习惯的顺坡垄作具有明显的保水固土、减少有机碳流失和增加产量的多赢效果,可以作为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保护性耕作的推荐措施.

    坡耕地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土壤有机碳玉米产量

    沙柳沙障腐烂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梁钰镁高永王瑞东段晓婷...
    305-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沙柳沙障腐烂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铺设10年的沙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取样和室内指标测定法,结合RDA多元数据排序分析,揭示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随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C∶ N与C∶ P呈上升趋势,10年后的C∶ N是1年的16.14倍,而N ∶ P呈下降趋势,10年后下降83.96%;(2)随腐烂程度的加剧,土壤MBC、MBN与MBP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年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年的2.67,2.18,1.43倍;(3)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铺设年限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6年时最大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但脲酶与蔗糖酶活性均为1年时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4)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速效钾>含水率>碳氮比>碱解氮>酸碱度>速效磷>氮磷比>碳磷比,即速效钾与含水率为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荒漠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养分循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沙柳沙障腐烂分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淮平原潮土区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洋石柯朱长伟姜桂英...
    312-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黄淮平原潮土区不同轮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和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置连续的小麦-玉米(WM-WM-WM)、1周期小麦-玉米+1周期小麦-大豆(WM-WS-WM)、1周期小麦-玉米+1周期小麦-夏花生(WM-WP-WM)、连续的小麦-夏花生(WP-WP-WP)和连续的小麦-大豆(WS-WS-WS)5个处理.结果表明,2017-2019年各处理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30 cm 土层逐渐降低.随着栽培期限的增长,0-20 cm 土层,WM-WP-WM和WP-WP-WP处理的土壤碱解氮(AN)含量最高.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以 WP-WP-WP 和 WS-WS-WS 处理最优,而 WP-WP-WP处理NO3-—N和NH4+—N含量最高,分别为43.98,17.58 mg/kg.WP-WP-WP处理有效磷(AP)含量和速效钾(AK)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4.49,172.80 mg/kg.轮作模式和土层深度对NO3-N、NH4+—N、AN、AP和AK有明显交互效应.WP-WP-WP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在年际间变化明显,最高达到17.83%.小麦成熟期生物量和产量均以WP-WP-WP和WS-WS-WS处理最高.小麦氮收获指数与收获指数呈正相关关系.WP-WP-WP处理提高小麦的穗粒数(34.2个/穗),WS-WS-WS处理提高小麦亩穗数(26.7万穗/hm2).总体来说,3年周期内,WP-WP-WP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以及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WS-WS-W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WS-WS-WS和WP-WP-WP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因此,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轮作模式均明显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同时增加或维持小麦产量,推荐为该地区适宜的轮作模式.

    潮土轮作制度土壤速效养分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