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南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

    姚宝辉王缠张倩孙小妹...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甘南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特征,为退化草地改良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年5,7,10月分别采集极度(ED)、中度(MD)和轻度(LD)退化草地,以及未退化的对照草地(CK)土壤,测定其理化特性及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 表明:CK的土壤含水量在5,7月均显著小于LD、MD和ED的土壤含水量,而在10月显著大于LD、MD和ED的土壤含水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pH逐渐增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逐渐减小;土壤细菌数量对草地的退化反映更敏感,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CK和LD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深度下降更为明显;冗余分析结合蒙特卡罗置换检验结果发现,各月份影响微生物数量的环境因子不同,显著影响5月微生物数量的是土壤全磷和土壤含水量,而7月除土壤pH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影响,10月除土壤pH和土壤碳氮比外,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等均有显著影响.可见,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和三大微生物数量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具有季节差异,不同时期影响因素和权重需在草地管理中予以重视.

    甘南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冗余分析

    滨海沙地不同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

    孟庆权葛露露杨馨邈王俊...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凋落物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对滨海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不同分解阶段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相同林龄的4种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木麻黄林(19.12 t/hm2)>湿地松林(17.51 t/hm2)>尾巨桉林(10.90 t/hm2)>纹荚相思林(10.13 t/hm2),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比高于未分解层;4种人工林最大持水率在140.55%~206.47%,为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最大持水量在20.75~30.85 t/hm2,为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4种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持水率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4种人工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平均吸水速率在前0.25 h内差异较大,未分解层中尾巨桉林最大为2.05 mm/h,半分解层中湿地松林最大为4.32 mm/h,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幂函数关系;凋落物有效拦蓄深为木麻黄林(2.45 mm)>湿地松林(2.04 mm)>尾巨桉林(1.87mm)>纹荚相思林(1.72 mm).综合来看,木麻黄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强,湿地松林次之,之后是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说明从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来看,木麻黄林和湿地松林更利于滨海沙地的水源涵养.

    滨海沙地人工林凋落物持水特性

    秸秆及其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张影刘星任秀娟李东方...
    153-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壤质潮土和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与不同腐殖化程度的传统有机物料(秸秆和腐熟鸡粪)单施及配施对壤质潮土和砂土有机碳储量、活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和制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调控作用.结果 表明:相同添加量下,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和腐熟鸡粪,在壤质潮土和砂土上分别较对照提升了63.15%和115.62%.另外,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稳态碳含量和土壤碳库指数(CPI),但降低了土壤碳素有效率(SC)和碳库活度指数(AI),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无显著影响,添加秸秆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POXC含量、基础呼吸和CPMI.进一步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发现,秸秆可在培养前期(0~37天)大幅度提升2种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秸秆制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此外生物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调控作用受其施用量、外源活性有机碳输入和土壤类型的影响,高量生物炭(2%)对非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矿化表现出较强的负激发效应,而低量生物炭(0.55%)对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矿化表现出较明显的负激发效应.因此,从“固碳减排”角度考虑,秸秆制炭还田是更合理的利用方式,且应根据土壤施肥管理措施和土壤类型考虑生物炭的施用量,添加质量比为2%的生物炭可显著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降低CO2排放,但应避开秸秆快速腐解期施用.

    小麦秸秆生物炭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机碳矿化

    长期施肥对潮土不同层次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张玉军黄绍敏李斌龙潜...
    160-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不同土层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选取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磷钾肥(NPK)、NPK配施有机肥(NPKM)和NPK配施秸秆还田(NPKS)4个典型施肥处理,测定并分析土壤高、中、低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MI)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缩小.施肥处理相对不施肥对照(CK)均明显提升了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NPKM处理最高,达到13.91~33.55 g/kg.各处理以非活性和低活性有机质为主,且其比例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其中CK处理比例最高,分别为35.6%~56.6%和17.7%~50.7%.施肥处理对土壤CMI均有提高,在0-40 cm土层,NPKS的高活性CMI最高,分别为149.54,147.01,237.65;而在40-60 cm土层,以NPKM处理的高、中活性CMI最高,达到237.65,537.67.综上所述,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缩小;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提升总有机质及活性有机质处理效果最佳.在上层土层(0-40 cm)氮磷钾配施秸秆有助于提升高、中活性有机质的碳库管理指数;而在下层土层(40-60 cm)则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最优.整体来看,NPK配施有机肥(NPKM)对土壤的肥力提升效果最好,NPK配施秸秆还田(NPKS)次之.

    长期施肥不同土层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

    生物质炭对旱作土壤生物性状及养分有效性的调控效应

    刘元生刘方陈祖拥蒲通达...
    166-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施用对贵州中部地区旱作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对不同类型旱作土施用5%~15%(炭/土质量比)的生物质炭后,黄泥土、黄砂土中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氨化细菌数量以及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黄砂土;而大泥土中放线菌、真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数量以及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出现较明显的提高,但氨化细菌数量及脲酶活性出现大幅度降低.此外,黄泥土、黄砂土施生物质炭后有效N、P、K、Ca、Mg、B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大泥土中有效P、K、Fe、Mn、Cu、B的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土壤有效N、Ca、Mg、Zn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这3类旱作土壤施炭后土壤有效Zn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黄泥土、黄砂土及大泥土施用5%~15%的生物质炭后均能明显提高白菜及莴笋的产量,其中黄砂土施生物质炭的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大泥土.不同类型旱作土壤施炭后土壤有效性养分数量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别,施用生物质炭时要根据土壤特性配合使用一定比例的氮、磷、钾及适量的微量元素肥料,更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

    生物质炭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养分有效性调控效应

    新疆棉田小区域碳变化量研究

    张金玺范文波刘芳婷董倩倩...
    17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棉田小区域碳变化量,在棉花生长期内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和LCpro+光合仪连续观测不同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结果 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6:00;而棉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则表现为单双峰曲线交替变化规律.两者月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月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不同样地间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垄间>垄上>裸地,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垄间>垄上.棉田小区域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碳汇,6-9月棉田净同碳总量为2 203.7 C g/m2,光合作用固碳量为土壤呼吸排碳量的2.67倍.

    棉田小区域土壤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碳变化量

    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特征

    丛高张志丹张晋京徐丽...
    179-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白山北坡6种不同林型(阔叶林、针叶林、云冷杉、岳桦林、岳桦—苔原、高山苔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分布与铁铝氧化物和黏粒矿物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不同林型之间,阔叶林土壤的有机碳、胡敏素碳、颗粒有机碳、2~0.25mm大团聚体碳和0.25~0.053 mm微团聚体碳含量最高,云冷杉土壤的易氧化碳含量最高而水溶性有机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最低;此外,岳桦林土壤的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土壤,岳桦—苔原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土壤,而高山苔原土壤的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林型土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非晶质氧化铝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富里酸碳含量与游离氧化铝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0.25~0.053m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2种形态氧化铝含量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结果指出,不同林型条件下各有机碳及其组分差异显著.

    长白山林型土壤有机碳

    沼液对成都平原地区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

    罗伟张智慧伍钧赖星...
    18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在成都平原地区冲积性水稻土上施用沼液后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养分平衡的状况,实现沼液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发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10个沼液施用量梯度,并以清水与常规化肥为对照.研究施用不同量沼液对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影响,并对田间各养分平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当沼液施用量在108.0~126.0 t/hm2时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及速效钾含量较高,为1.35~1.42 g/kg、63.31~65.34 mg/kg、12.90~13.26 g/kg、45.45~59.25mg/kg.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含量(0.92~1.10 g/kg)变化不明显,而速效磷含量(8.49~18.85mg/kg)较清水对照相比降低11.0%~59.9%.沼液处理组土壤氮、磷、钾元素的平衡范围为-25.61~66.68,-7.99~-15.34,-81.33~-145.82 kg/hm2.当沼液施用量大于108.0 t/hm2时,氮素能基本维持平衡.随沼液施用量增加,磷素亏损得到缓解,而钾素亏损加剧.施用适量沼液能提高土壤氮钾元素含量,但单施沼液难以满足土壤磷钾元素的平衡.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沼液施用量应控制在108.0~144.0 t/hm2,并与10~15 kg/hm2磷肥、115~120 kg/hm2钾肥配合施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沼液土壤氮磷钾含量养分平衡成都平原

    黄土高原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水分及硝态氮剖面特征

    马鹏毅赵家锐何威明翟丙年...
    192-198,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黄土高原农田转变为苹果园后土壤水分及硝态氮剖面变化特征,以洛川县为研究区,采集农田(对照)和8,17,25年苹果园共40个0-600 cm剖面土样,分析土壤水分、NO3--N浓度及其储量.结果 表明:与农田相比,8年苹果园0-600 cm土壤水分含量及贮水量偏高(旧县镇)或相当(槐柏镇),而NO3--N浓度及其累积量则没有显著差异;17,25年苹果同0-600 cm土层贮水量则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150,230 mm,且该差异主要与300 cm以下土层水分变化有关;0 500 cm土层NO3--N浓度随苹果种植年限显著增加,17,25年苹果园0-600 cm土层NO3--N累积量分别为6 830,8 370 kg/hm2,二者显著高于农田(695 kg/hm2)和8年果园(440 kg/hm2).综合可知,农田转变为苹果园这一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可导致深层土壤水分亏缺(>300 cm)和硝态氮累积,黄土高原大力发展苹果种植过程中应重视蓄水保墒及氮肥减施等措施.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苹果园土壤水分硝态氮

    模拟酸雨对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

    刘旭阳安婉丽金强陈晓旋...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酸雨对水稻田土壤碳(TC)、氮(TN)、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以福州平原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早稻和晚稻生长期中,设置对照(CK)、模拟酸雨(pH为2.5,3.5,4.5)处理,对酸雨影响下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TC、TN和TP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 表明:综合早稻和晚稻生长期来看,酸雨处理下土壤TC、TN和TP含量均值均大于CK组(P<0.05),水稻成熟期各处理土壤TC含量均值均小于返青期和拔节期(P<0.01),水稻拔节期各处理土壤TN含量均值均小于返青期和成熟期(P<0.01),水稻成熟期各处理土壤TP含量均值均小于返青期和拔节期(P<0.01);整个生长期内,酸雨处理下土壤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在7.87~10.86,8.38~9.91,0.82~1.26,早稻各生长期酸雨处理下土壤C/N、C/P和N/P均小于CK组(P<0.05);与早稻相比,晚稻N/P有显著下降,且C/N、C/P和N/P在返青期均大于CK组(P<0.05);早、晚稻拔节期各处理土壤C/N均大于返青期和成熟期(P<0.01);早、晚稻各生长期内C/P差异不显著;早、晚稻拔节期各处理土壤N/P均小于返青期和成熟期(P<0.01).总体来看,酸雨处理提高了稻田土壤各生长期土壤碳、氮、磷含量,且稻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受酸雨影响显著,并具有较为明显的生长期变化.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酸雨水稻田福州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