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1-2020年贵州省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

    皮贵宁贺中华游漫张浪...
    160-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MODIS-EVI及同期气候因子及气象干旱指标SPEI作为表征植被和气候时空变化特征的指标,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贵州省2001-2020年植被生长状况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贵州省植被增加的区域面积比为84.97%,主要改善区域以贵州省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主,且植被在未来的空间变化趋势上以反持续性增加为主,占据贵州省总面积的69.23%.(2)贵州省植被与气候因子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均较弱,而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与SPEI间的正相关性大于负相关性.(3)EVI与人类活动在贵州省北部、西部及西南部地区主要以积极的改善作用为主,而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地区则以消极的抑制作用较为突出,整体上研究区内的人类经济活动与植被EVI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可为贵州省植被生态保护及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适宜性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理论支撑.

    植被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EVISPEI贵州省

    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NDVI的影响

    任钇潼程清平金韩宇张宏英...
    168-177,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最完整的滇中高原植被与生境,是气候敏感性热点地区之一.采用一元线性回归、Pettitt突变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等方法识别1961-2019年气候要素和极端气候指数变化特征,1999-2016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趋势特征及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旨在辨识轿子山植被变化特征及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以期为保护区的气候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全球变暖下,1961-2019年气候要素(平均气温、日照时间、风速、雾日)变化趋势显著,垂直温度带组合动态变化,2017-2019年基带由南亚热带转为北热带;(2)整体来看,1961-2019年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率和突变点较极端降水指数显著;(3)1999-2016年NDVI增速随海拔升高降低,以海拔2 736,3 236 m为界,NDVI增长速率的变化率表现为"高-低-高";(4)NDVImean、NDVImax、NDVImin对极端气温指数的相关性总体上强于极端降水指数,对暖指数、降水强度指数、极端降水日指数响应最为敏感;(5)如果(极端)气候变化超过植被耐受阈值,则可能抑制植被生长.鉴于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有必要进一步识别极端气候变化对保护区NDVI的影响,加强保护区极端气候风险预警、监测和管控.

    气候变化NDVI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在长江三角洲的性能评估

    姚飛杨秀芹刘慕嘉张余庆...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长江三角洲1961-2018年171个气象站逐日实测降水数据评估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对雨日的探测能力,分析ERA5模拟降水量的准确性及ERA5对极端降水指标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能够再现降水过程,有较高的命中率(POD)和公正先兆评分(ETS),误报率(FAR)较低,在研究区南部的探测性能优于北部,ERA5对小雨为主的雨日数探测偏多17.68%;ERA5高估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5.75%,均方根误差(RMSE)较小,降水量较大时误差也较大,且在南部的误差略高于北部,在月、季、年尺度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ERA5对PRCPTOT、RX5d、R95P、R99P、R20和R25 6个极端降水指标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先高估后低估的趋势,其中强度指标南部比北部高估得多,频率指标北部比南部高估得多;RX1d、SDII、CDD 3个指标一直被低估,北部比南部低估得多;CWD和R10 2个指标持续被高估,没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ERA5地面站点降水雨日极端降水性能评估

    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征数值研究

    姜瑞瑞费良军康守旋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浑水膜孔灌不同膜孔直径对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特征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大小的膜孔直径,通过室内试验,在膜孔灌入渗方式下,测量不同膜孔直径多向交汇湿润体特征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膜孔直径越大,相同入渗时间内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自由入渗剖面,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与入渗时间符合幂函数模型,运移参数随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运移指数则减小;交汇剖面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符合对数函数模型;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膜孔周围土壤含水率均接近土壤饱和含水率,其他相同位置土壤含水率增大,发生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的时间逐渐减小;浑水膜孔灌湿润体内灌水均匀系数均大于90%,灌水均匀度非常高.

    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膜孔直径

    黄土高寒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与环境影响因子

    谢正丰王冬梅张鹏张泽洲...
    196-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区域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在地形、植被等要素协同作用下的空间异质性规律以及响应机制研究较少,以青海大通典型人工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自坡脚向上延3个坡向(阴坡、半阴坡、阳坡)呈放射状选取3条样线带布设样点,采用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生长季初末时期0-20,20-40,40-60,60-80,80-100 cm各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各环境因子(海拔、植被高度、植被冠幅、地上生物量、草本丰富度、草本盖度、枯落物干重)对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生长季末水分均值、最值均大于生长季初,各坡向体积含水率最值、均值均表现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各土层呈中等变异(10%<CV<100%);各坡向变异系数在初期表现为半阴坡>阳坡>阴坡,在末期表现为阳坡>半阴坡>阴坡;水分采样点间隔在初期应在36.50~448.90 m,末期应在18.30~552.40 m;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青海高寒区土壤水分异质性的主控因素,解释率为35.3%(p<0.01),草本丰富度次之,解释率为26.1%(p<0.01),植被高度与植被冠幅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还林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以及后续植被恢复提供数据与理论参考.

    黄土高寒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冗余分析(RDA)

    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动态生长研究

    闵梓骁张建新范文波杨海梅...
    204-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生长情况,采用样地试验,设置2种坡向(阴坡、阳坡)和3种坡位(坡顶、坡中、坡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各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划分为消耗期(5-6月)、快速补充期(6-7月)和消退期(7-9月),天然降水对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2)各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为土壤水分显著变化层(Cv>0.2)、土壤水分次变化层(0.2>Cv>0.1)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Cv<0.1);(3)不同立地条件对土壤水分及植株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阴坡土壤水分明显高于阳坡,土壤水分由坡顶向坡底呈递减趋势;沙棘的生长指标及存活率表现为阴坡>阳坡,不同坡位表现为坡底>坡中>坡顶.研究结果可为玛纳斯县前山地带沙棘造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立地条件时间变化水分垂直分布动态生长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高寒沙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变化特征

    李宇章王亚妮胡宜刚李以康...
    21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沙化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显著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以沙化草地(DG)、人工草本恢复草地(AG)、人工灌丛恢复草地(AS)以及天然草地(NG)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变化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评价了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22年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1)AG和AS分别使DG的地上生物量增加至109.21,1 293.21 g/m2,但2种恢复措施的草本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NG,而AG的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比AS显著低31.48%(p<0.05).(2)与DG的0-10 cm表层土壤相比,AG的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总碳和总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 7.94%,67.95%,22.09%和 257.14%,AS 的这些指标也分别显著提高 6.41%,43.00%,17.18%和 242.86%;但2种恢复措施的土壤碳氮养分含量均显著低于NG(p<0.05).(3)AS和AG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总累积量分别比DG显著提高133.39%和116.96%,但均显著低于NG,2种恢复措施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人工植被恢复措施显著促进沙化草地植被以及土壤恢复,但灌丛恢复更有利于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而草本恢复更有利于增加沙化草地土壤水分.

    高寒沙化草地恢复措施植被土壤

    基于Copula分析生态恢复对黄土高原水沙频率耦合关系的影响

    薛帆易海杰宋松柏张晓萍...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持续治理(P1,1960-1979年;P2,1980-1999年)及退耕还林(草)(P3,2000-2019年)不同阶段水、沙频率耦合特征及演变,基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北洛河上游刘家河站1960-2019年的径流量与输沙量实测日数据,采用Copula函数等方法进行水、沙频率统计和模拟.结果表明:(1)Gumbel-Houggar Copula函数能很好地模拟上游水、沙联合概率分布.(2)从P1~P3阶段,5~100年各重现期径流、输沙数量均显著降低,各设计频率的水沙数量在发生概率上的异步性增强.(3)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对黄土高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幅降低20年以上重现期水、沙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黄土高原大幅度的生态恢复在区域尺度上已经表现出减水更减沙、调节水、沙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等良好的生态功能.

    水沙频率耦合关系Copula函数多时间尺度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化黄腐酸对盐碱土水盐运移特征及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

    孙燕王春宏王全九曲植...
    228-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与提高肥效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为探讨添加BFA对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揭示BFA淋盐增效机理,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对不同BFA添加量(0,1,2,4,8 g/kg)条件下盐碱土的水盐运移特征、入渗模型参数及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条件下增加BFA能够降低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延长入渗时间,提高土壤保水性能.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和代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入渗过程,模型参数中经验系数(K)、吸渗率(S)和综合形状系数(a)均随BFA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添加BFA均能提高土壤持水效率和相对脱盐率,在2 g/kg BFA添加量条件下,0-20 cm 土层内土壤平均体积含水率提高3.38%,平均持水效率提高10.65%,相对脱盐率提高36.32%.此外,相比对照,添加BFA后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otal exchangeable base,TEB)均有所增加,TEB组成中Ca2+浓度增加,Na+浓度降低.因此,在盐碱土中添加BFA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特征,改善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对盐碱土具有较好的保水和脱盐效果,且添加BFA后土壤TEB显著增加,能够显著改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提升土壤质量.

    生化黄腐酸湿润锋累积入渗量入渗模型交换性盐基离子

    施肥时机对土壤水氮运移转化规律的影响

    马敬东聂卫波冯正江王慧...
    236-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施肥时机(全过程、前1/2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下土壤水氮运移转化规律,以砂壤土和黏壤土质地的一维垂直肥液(尿素)入渗试验为基础,重点分析不同施肥时机下土壤水氮分布与再分布过程中的运移转化规律,并量化比较其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时机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中水分分布影响微小,但对不同形态氮素运移转化影响显著;砂壤土和黏壤土入渗结束时刻,全过程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时,其尿素态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小;前1/2入渗水量施肥时,尿素态氮和NO3--N含量在湿润体边缘累积,NH4+-N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主要分布在5-25 cm 土层;再分布阶段,全过程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时,砂壤土和黏壤土中尿素态氮分别在再分布3天和5天时基本水解完成,同时NH4+-N含量达到峰值,NO3-—N含量再分布10天内未出现下降趋势;前1/2入渗水量施肥时,尿素态氮再分布10天时基本水解完成,NH4+-N含量再分布5~10天达到峰值,NO3--N含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后1/2入渗水量和全过程施肥条件下,砂壤土和黏壤土再分布10天时0-40 cm 土层中NH4+-N和NO3-N含量均大于前1/2入渗水量施肥,说明其氮素潜在利用效率高,故推荐畦(沟)灌合理施肥时机为后1/2入渗水量或全过程施肥.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畦(沟)灌施肥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灌溉施肥施肥时机土壤水分水氮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