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条山森林碳密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段兰兰刘菊贺丽王琰...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深入了解山西省中条山区森林植被碳密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 2005-2015 年 3 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通过随机森林和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了森林植被的碳密度以及各驱动因子对碳密度空间分布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5 年、2010 年、2015 年中条山森林植被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别为 24.87,26.56,31.42 Mg C/hm2 和15.89,16.00,20.15 Tg C,二者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63%和 2.68%.(2)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为高(>100 Mg C/hm2)和中高(60~100 Mg C/hm2)碳密度样地主要分布在中条山中部和西南部,低碳密度区(<60 Mg C/hm2)主要在东北部.(3)林龄和年均降雨量是影响研究区植被碳密度空间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林龄对碳密度的直接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年均降雨量通过对林分因子的间接影响进而影响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中条山碳密度TWINSPAN分类随机森林模型结构方程模型

    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宁夏地区植被承载力模拟

    范德政梅雪梅李鹏张晓明...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Eagleson的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从区域尺度上,综合多种环境变量,模拟宁夏地区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植被最优盖度,进而确定植被承载力,并研究在不过分消耗土壤水分的前提下不同植被类型的最优盖度.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2000-2019 年),基于 Eagleson生态最优性理论得到的平衡植被覆盖度与实际植被覆盖度相关关系为 0.86,模型模拟良好,除去农田,宁夏地区的多年平均植被盖度为 0.048~0.984,模拟的平衡植被覆盖度为 0.153~0.840,植被盖度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南部地区较高,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从植被承载力空间分布来看,绝大部分区域实际植被覆盖度与模拟的平衡植被覆盖度的差值小于 0.05,未处于超载状态,植被超载区主要位于泾源县.(3)乔灌草 3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均表现为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从多年平均来看,草地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为 0.223~0.841,灌木林地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为 0.186~0.659,而乔木林地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为 0.153~0.635.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指导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为同类地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植被承载力生态水文平衡Eagleson生态最优性理论宁夏地区

    重庆龙溪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张思颖陈荣蓉程先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区域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状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有利于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帮助决策者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平衡区域生态功能与农业生产功能.选择位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庆市龙溪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InVEST 模型,对龙溪河流域近 20 年产水、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服务等水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其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 20 年龙溪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增强变好的趋势,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虽然产水与水源涵养服务在整个流域空间上相差不大,但水质净化服务在流域林地密集区较场镇和工业集聚区强,土壤保持服务在流域中部南北向水域、建设用地、农地集中区较流域东西两侧坡地强.(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呈现较大差异性.产水服务由强到弱表现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水源涵养能力表现为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水质净化服务表现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土壤保持服务表现为水域>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3)为平衡供给与调节服务,宜以乡镇为单元将龙溪河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农业生产区、城镇发展区,并针对各分区采取相应生态措施.

    水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水质净化土壤侵蚀InVEST模型龙溪河流域

    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变化稳定性分析

    黄鑫李晓丹芦倩黄倩倩...
    184-194,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三生空间迁移演化规律并掌握其引发的空间性状改变情况,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利用水平影响深远.以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转移矩阵对研究区 2000-2020 年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强度分析模型,从三生空间一、二级分类双重视角,就空间演化带来的变化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20 年间,研究区三生空间转移变化活跃但发生数量和规模均呈缩减态势,空间转移以呼包鄂榆和宁夏沿黄城市群两地为主,呈东多西少分布特征,但以生态为主、生产和生活空间为辅的整体格局未发生改变.(2)20 年间,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先强后弱,整体不稳定.生产和生活空间稳定活跃增加,减少趋于平缓,生态空间增加趋于平缓,但减少趋向活跃,前二者对生态空间的胁迫趋向常态.同时,流域三生空间内部彼此转移频繁,存在生产—生活及生活—生态 2 种稳定地系统性转变模式.(3)三生空间二级子类此消彼长的改变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的显性原因,而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引力影响以及宏观政策指引则是引发流域三生空间演替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4)转移矩阵与强度分析模型的联合研究框架,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变化及其性状改变情况的一体化监测.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控制城市规模,坚持耕地保护,推行有效的空间退出机制,发挥宏观政策对空间流转的导引作用,将对研究区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三生空间时空演化强度变化稳定性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

    1985-2020年天水市黄土区滑坡灾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贾静宿星张军张满银...
    195-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甘肃省天水市滑坡土地利用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选取秦州区和麦积区作为典型黄土滑坡区的代表,基于 12.5 m分辨率的 ALOS DEM数据和 1985-2020 年全球 30m 的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利用 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贡献率,分析滑坡体的特征参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识别出 469 个滑坡样本,平均高程集中于 1200~1400 m,平均坡度 10°~15°,平均坡向为西向坡,前后缘相对高差 100~150 m,滑坡面积 1×104~10×104 m2,滑坡长度 200~400 m.(2)1985-2020 年滑坡区旱地最多,草原次之;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分为 1985-2000 年持续变化阶段和 2000-2020 年微弱调整阶段;其中 1995-2000 年变化最剧烈,主要表现为旱地向草原和林地转化.(3)35 年间旱地面积转化最多,累计8.74 km2,贡献给草原 6.58 km2、封闭落叶阔叶林 1.94 km2、不透水表面 0.20 km2,其余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小,转化微弱;旱地、草原、封闭落叶阔叶林和不透水表面的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最大.(4)单个滑坡体的利用方式逐年多样化,草原和封闭落叶阔叶林的增加提升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天水市区滑坡土地利用类型和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灾损土地的开发再利用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滑坡灾损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天水市

    基于机器学习的沟谷地貌识别模型对比——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为例

    范天程汪珍亮李云飞贾云飞...
    20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沟谷地貌空间分布与环境控制特征之间的联系并构建沟谷地貌准确提取模型,对大尺度范围沟谷提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提取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沟谷地貌样本,结合不同时期的 Landsat8 OLI 影像数据和DEM数据,建立随机森林模型确定黄土高原沟谷地貌提取最佳影像时期和最佳组合特征,基于最优模型参数,对比其与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沟谷提取模型效果,验证模型泛化能力.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沟谷提取的最佳影像时期为 12 月,最佳组合特征集为 Red、Blue、H、SWIR1、PNT、Coastal、GLCM4 和 NIR;(2)3 种方法提取测试区域的沟谷空间分布一致,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进行比较,随机森林模型提取效果最好,验证样区平均总体精度为 80.48%,相较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提高 4.00 和 8.63 个百分比;(3)测试区域中,沟谷地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56.91%,且呈现西北至东南方向逐渐集中的特点.研究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高精度沟谷地貌识别研究中综合表现最佳,可大范围推广.

    沟谷分布机器学习遥感影像地形特征黄土高原

    FLUS与灰色预测模型支持下的乌鲁木齐地区碳排放时空演变与预测

    凯吾沙·塔依尔黎华古丽米热·艾尔肯尹章才...
    21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进行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以乌鲁木齐地区为对象,基于 FLUS与灰色预测模型预测 2030 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并与往年相结合模拟研究区 2000-2030 年碳排放量的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 2000-2020 土地利用变化中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建设用地为正增长,耕地与草地为负增长,草地与耕地面积主要是向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转出,水域与林地面积变化相对比较稳定.(2)2000-2020 年碳排放总量呈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决定因素,研究区碳排放量呈"由南向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点,米东区最高,达坂城区最低.(3)2030 年不同情景碳排放量计算结果中,耕地保护情景碳排放总量最高,为 2773.67 万 t,生态环境情景碳排放量最低,为 2767.15 万 t.(4)研究区从 2000-2030 年大部分地区趋于稳定,变化的区域呈大聚集与零星分布的特点,碳排放呈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心区与北部的米东区,呈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的乌鲁木齐县与达坂城区.碳排放增加的区域在耕地保护情景达到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25.4%,碳排放减少的区域在生态环境达到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 13.3%.

    土地利用碳排放FLUS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时空演变预测

    长期氮沉降和地上凋落物处理对半干旱区沙质草地表层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詹瑾丛安琪李玉霖连杰...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半干旱区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中表层土壤C、N组分对长期氮添加和地上凋落物处理的响应特征,以科尔沁沙地西南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长期(9 年)氮添加和凋落物处理样地为平台,测定并分析该样地表层土壤环境因子、铵态氮、硝态氮、总有机碳、不同碳氮组分.结果表明:(1)持续 9 年的氮添加和地上凋落物处理对表层土壤环境因子和不同碳氮组分无交互作用;(2)氮添加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p<0.01),增加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p<0.05),其增长幅度为 37.57%,并显著增加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易变活性氮(LON)的含量(p<0.01,p<0.05);(3)地上凋落物去除显著降低土壤总有机碳(TOC)、易变缓性碳(I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p<0.05);(4)经过 9年氮添加和地上凋落物处理,半干旱区沙质草地表层土壤中不同碳氮组分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并不密切.即长期氮添加和地上凋落物处理会改变表层土壤不同碳、氮组分的含量,但并未显著改变各碳、氮组分的比值.研究结果为揭示长期氮添加和地上凋落物处理对半干旱区沙质草地土壤 C、N 贮存和预测未来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动态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土壤碳氮组分地上凋落物氮沉降沙质草地

    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评估及其提升路径

    鲁仕宝尚毅梓王浩廉志端...
    235-24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经济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走廊,科学评估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水平,提高黄河流域沿线 9 省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运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效率评估等研究方法,开展 2012-2017 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水平总体呈现由较低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黄河沿线九省在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率系统层中有明显差异,生态环境质量系统层中,上游地区的最优;生态效率系统层中,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效率最优且稳定.研究结果从生态系统修复功能、产业绿色发展和完善生态环境顶层制度设计 3 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黄河战略的实施,提升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

    黄河流域经济带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提升路径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曹平丽孙思怡卢胜旭林浩...
    24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越来越多的氮化合物,生态系统中的氮含量逐渐呈现饱和状态,亚热带地区已成为全球氮沉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土壤有机氮组分能直观反映土壤氮素有效性对氮沉降的响应.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施氮水平[0,40,80 kg N/(hm2·a)]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氮处理下土壤有机氮(SON)含量(1.23 g/kg)显著高于对照处理(0.89 g/kg),高氮处理的土壤活性氮组分(LPⅠ-N+LPⅡ-N)含量(0.28 g/kg)显著高于低氮(0.24 g/kg)和对照处理(0.22 g/kg),而土壤惰性氮组分(RP-N)含量在高氮(0.94 g/kg)和低氮(0.82 g/kg)处理中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0.68 g/kg).(2)与对照和低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铵态氮(NH4+-N)含量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0.05),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3)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TN、NAG酶与有机氮及其各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MBN、NH4+-N与土壤有机氮及其各组分的相关性也较强.可见该区域氮沉降提高土壤氮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机制.

    米槠天然林氮沉降酶活性土壤有机氮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