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喀斯特马尾松林下路径区域的土壤特性差异与水分空间变异性

    李雨涵陈浩冯娜李瑶...
    300-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讨喀斯特地区林下社会活动中人为踩踏影响下路径土壤的空间变异性。[方法]以喀斯特森林小径区域为研究对象,在月尺度范围内定点定期采样,运用地统计学对在干旱和降水条件下0-20 cm 土层土壤特性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人为踩踏能通过加深土壤固结程度和土壤颗粒聚合能力,改变土壤表层(0-15 cm)下垫面结构;喀斯特森林小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呈中等变异特征,小径中央土壤含水量降水条件下是干旱条件下的1。12倍,其小径中央(32。68%)>小径边缘(28。46%)>森林内部(26。99%),土壤紧实度与土壤抗剪切强度均呈现小径中央>小径边缘>森林内部;受人为踩踏影响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含水量伴随降雨的响应时间增加,随机因素对土壤表层含水量相对增大,但总体处于强空间自相关性(<25%);随着气象条件改变,森林小径表层土壤水分的块金值和基台值均与平均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拟合在干旱、降水条件下的变程R分别为30。89,39。49 m,效果最优是高斯模型(R2>0。97);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森林小径土壤水分呈明显斑块状分布,降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空间连续性较好且分布变化稳定。[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在喀斯特地区实施林地生态恢复策略及制定更为精准的土壤采样密度方案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喀斯特山地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森林土壤人为踩踏

    西南喀斯特区砾石对石灰土土壤孔隙及水分入渗的影响

    黄光灵王星徐勤学敖利满...
    312-32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砾石是影响土壤孔隙和水分入渗的重要因素,明确砾石通过改变哪些土壤孔隙特征进而影响水分入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西南喀斯特地区砾石含量高的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CT扫描和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对比分析2种砾石粒径(2。0~5。0,5。0~12。5 mm)和5种砾石含量(0,10%,20%,30%,40%)条件下的土壤孔隙特征及水分入渗特性,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土壤孔隙特征与入渗特性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1)含砾石土壤的大孔隙度、孔隙连通率、孔隙形状因子、孔隙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均高于无砾石土壤;且当砾石含量为20%和30%时,孔隙连通率与孔隙形状因子和无砾石土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砾石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粒径为2。0~5。0 mm时,砾石含量从10%到40%的稳定入渗率分别是无砾石土壤的4。02,5。00,2。88,5。14倍,累积入渗量分别是1。67,1。76,2。49,2。39倍;粒径为5。0~12。5 mm时,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是无砾石的2。20,2。67,4。78,2。78倍,累积入渗量分别是1。42,1。75,2。46,2。02倍。(3)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砾石含量与孔隙连通率、孔隙等效直径呈正相关关系,孔隙连通率对稳定入渗率的影响最大,孔隙等效直径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最大。[结论]砾石含量主要通过增加土壤孔隙连通率和孔隙等效直径促进水分入渗,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西南喀斯特地区含砾石土壤的水文过程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砾石CT土壤孔隙入渗结构方程模型

    生物炭施用对冻结期退化黑土水热盐动态变化的影响

    魏志淼张少良闫思华闫鹏科...
    32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物炭施用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土壤水、热及电导率(EC)分布的影响,可为季节性冻土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田间定位试验,通过长期观测,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冻结期的土壤液态水含量、温度及EC的影响差异。生物炭施用方式包括一次性生物炭混施40 t/hm2(HO)、生物炭底施40 t/hm2(HE),空白为0 t/hm2(CK)。[结果]2种生物炭施用方式均增加冻结期土壤平均液态水含量(p<0。05),表现为HO>HE>CK;整个试验周期内生物炭施用均显著增加土壤EC,且HO和HE处理土壤平均EC分别比CK增加17。73%,6。89%;2种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土壤温度影响不同,与CK相比,HE处理土壤平均温度提高0。32 ℃,而HO处理土壤平均温度降低0。46℃。此外,HE处理相较于HO和CK处理减弱冻结期土壤液态水、温度及EC的变化幅度。[结论]生物炭混施和底施均有利于提高冻结期退化黑土液态水含量和EC,特别是生物炭底施还有利于提升冻结期耕层土壤温度,而生物炭混施在同时期还有利于减缓土壤冻结作用,2种生物炭施用方式均可能对冻结期土壤水盐运移和物质转化过程有重要影响,甚至对春季作物出苗和早期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炭冻结期退化黑土土壤液态水含量土壤温度EC

    石漠化坡地不同整地措施下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田卓张帅普徐勤学
    335-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石漠化坡地不同整地措施下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提高石漠化坡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石漠化坡地中反坡、斜坡和平地3种整地措施下的柑橘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反坡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平地和斜坡(p<0。05),平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连续性和聚集性以及总变异和结构性变异强于斜坡和反坡。(2)不同整地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中等强度变异性(10。00%≤CV≤100。00%)、强空间自相关性[Co/(Co+C)≤0。25]和极显著(p<0。01)的空间聚集性。(3)不同整地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旱季时反坡的土壤含水量分布区间最窄,斜坡的土壤含水量分布更离散;雨季时平地的土壤含水量分布区间最窄,反坡的土壤含水量更不均匀。[结论]土壤机械组成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反坡整地措施更有利于改善石漠化坡地的土壤水分条件。

    石漠化坡地整地措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黑土层厚度及影响因素

    刘若轩王志强谭玉萍
    346-353,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掌握典型黑土区小流域黑土层厚度现状及其空间变化格局,实现小流域黑土层厚度动态监测。[方法]研究选择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嫩江市鹤山农场小流域,以100 m间距均匀布设样点,用土钻采集由地表到母质的原状土剖面土样,判断黑土层厚度,同时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提取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小流域黑土层厚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小流域295个样点中,黑土层厚度变化于0-160 cm,平均 44。1 cm,"破皮黄"(黑土层厚度≤20 cm)占 17。63%,薄层(<30 cm)占 43。39%,中层(30-60 cm)占36。27%,厚层(>60 cm)占20。34%;厚层黑土主要分布在小流域的坡底、沟道附近和其他地形平缓部位,薄层黑土主要分布在陡坡和砂砾质母质区域,其他区域以中层黑土为主;地形位置指数、曲率、坡度等地形参数与黑土层厚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耕地黑土层厚度显著低于草地和林地。[结论]黑土层厚度在小流域内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主要受地形、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作为代表区域黑土层厚度动态监测的基础之一,同时可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地形黑土黑土层厚度

    长期施用控释尿素对潮土土壤酸碱缓冲体系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宗浩霖郑文魁李江华王淳...
    35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长期施用控释尿素对北方石灰性潮土土壤酸度、酸碱缓冲能力及肥力的影响。[方法]基于自2008年开始的长期定位小麦玉米轮作施肥试验,设计掺混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2种氮肥类型及不施氮[N 0 kg/(hm2·a)]、常量[N 540 kg/(hm2·a)]和增量[N 810 kg/(hm2·a)]3 个施氮水平,于2022年玉米季成熟期采集0-80 cm 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土壤养分。[结果](1)控释尿素减缓了因施氮导致的土壤缓冲容量和pH下降,缓解了土壤酸化过程。常量掺混控释尿素、增量掺混控释尿素处理的缓冲容量分别较普通尿素处理常量普通尿素、增量普通尿素升高5。22%和11。17%,常量掺混控释尿素、增量掺混控释尿素处理的pH分别较常量普通尿素、增量普通尿素升高0。17和0。08个单位。(2)控释尿素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交换性钙镁含量,提高了耕层土壤的活性碳酸钙含量,常量掺混控释尿素和增量掺混控释尿素处理活性碳酸钙含量分别较常量普通尿素和增量普通尿素处理升高52。08%和45。31%。同时,控释尿素减缓了土壤深层次土壤碳酸钙含量损失。(3)控释尿素提高了土壤全氮、有机质、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结论]长期施用控释尿素缓解了因施用氮肥导致的土壤酸化,提高了土壤活性碳酸钙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

    控释尿素长期施肥土壤酸度酸碱缓冲性能

    4种蓼属植物对模拟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

    李哲王巧红郑子成李廷轩...
    362-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明蓼属植物的净水能力,以期明晰蓼属植物应用于生活污水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水蓼(Polygonum hydro pi per)、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水培试验,探讨4种蓼属植物对2种浓度生活污水中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的去除效果及蓼属植物对污水中氮磷的积累能力。[结果](1)4种蓼属植物对于2种浓度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2)高浓度污水处理下,红蓼、叉分蓼和酸模叶蓼对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6。04%~97。41%,94。60%~97。79%和98。78%~99。68%(28天),均显著高于水蓼(p<0。05)。(3)低浓度污水处理下,4种蓼属植物地上部氮磷积累量分别为27。38~37。47 mg/plant和7。65~10。11 mg/plant,植物间差异不显著;高浓度污水处理下,红蓼氮积累能力较强,地上部氮积累量达57。16 mg/plant,酸模叶蓼磷积累能力较强,地上部磷积累量达15。32 mg/plant,水蓼氮磷积累能力均较弱。[结论]4种蓼属植物均可用于修复较低浓度的生活污水,污水浓度较高时宜选择红蓼、叉分蓼和酸模叶蓼作为修复材料。研究结果为生活污水修复的植物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生活污水蓼属植物氮磷去除氮磷积累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最优采样频率初探

    方长敏彭韬张志才徐少强...
    371-38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研究主要关注非喀斯特地区长时间尺度频率研究,对喀斯特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水化学采样频率研究不足,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尚不明确。[方法]利用黔中高原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不同降雨等级(大暴雨、大雨、中雨)间隔1 h的高频电导率(EC)数据,重采样为2~15 h的低频数据后,结合多种评价指标和突变点理论,确定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下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结果](1)喀斯特小流域受地质背景影响,水化学响应降雨呈现暴涨暴落特征,低频采样误差损失量大;(2)I6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前期无雨天数和降雨量通过影响水文过程,进而改变水化学变化特征,最终影响采样频率;(3)大暴雨等级下建议选择4 h频率为宜,大雨等级下建议5 h频率,中雨等级下当I60>10 mm/h时建议5 h采样频率,I60较小时(I60<10 mm/h)最优采样频率为6 h。[结论]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监测提供参考。

    喀斯特小流域最优采样频率降雨等级水化学

    胶结物质去除对(塿)土纳米颗粒凝聚的影响

    闫雨阳张欣然唐尧胡斐南...
    382-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胶结物质对土壤胶体颗粒凝聚的影响,明确其分别促进土壤团聚体结构形成的微观机理。[方法]采用超声分散结合高速离心法从(塿)土中提取3种土壤纳米颗粒,分别是(塿)土提取得到的土壤纳米颗粒(NP-Lou)、去除有机碳(塿)土中的纳米颗粒(NP-OCR)和去除无机碳(塿)土中的纳米颗粒(NP-ICR)。采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3种(塿)土纳米颗粒在Na+、Ca2+和La3+体系中的凝聚动力学过程、临界聚沉浓度(CCC)及表面电位值,结合Derja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计算(塿)土纳米颗粒的Hamaker常数及相互作用能变化。[结果]在相同溶液化学条件下,与NP-Lou相比,NP-OCR和NP-ICR凝聚速率减小,CCC值增大。NP-OCR和NP-ICR的zeta电位绝对值低于NP-Lou,导致纳米颗粒间静电排斥势能降低。DLVO理论计算表明,NP-OCR和NP-ICR的Hamaker常数也低于NP-Lou;即去除无机碳或有机碳后,土壤纳米颗粒的范德华引力也随之降低。合力计算结果表明,去除无机碳或有机碳后土壤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总势能高于NP-Lou,所以CCC值更大。NP-ICR和NP-Lou的CCC差值大于NP-OCR和NP-Lou的CCC之差,因此土壤无机碳对(塿)土纳米颗粒凝聚的影响更大。[结论]无机碳和有机碳通过增大(塿)土土粒间相互作用的Hamaker常数来增强吸引势能,这是胶结物质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的重要原因。

    有机质碳酸钙颗粒相互作用稳定性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