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砾石覆盖对紫色土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马晨雷戴翠婷刘窑军周怡雯...
    150-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砾石覆盖可以促进降雨入渗,减少土壤侵蚀.然而,砾石覆盖对紫色土坡面流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冲刷试验,在3个冲刷流量(2,4,6 L/min)下,研究不同砾石覆盖度(0,10%,20%,30%和40%)对紫色土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砾石覆盖度的增大,流速和弗劳德数呈减小趋势;径流深、水流剪切力、阻力系数和曼宁糙率系数呈增大趋势,雷诺数变化不明显.(2)坡面总侵蚀量随着砾石覆盖度的增加呈负指数减少,且砾石覆盖在冲刷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对坡面侵蚀量的减少效果越明显.(3)冲刷流量的大小并不影响砾石覆盖度和坡面总侵蚀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为探究紫色土坡面流侵蚀过程及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紫色土坡面流砾石覆盖水动力学参数土壤侵蚀

    肥液浓度对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水氮运移的影响

    康守旋费良军姜瑞瑞钟韵...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多向交汇下水氮运移特性,利用浑水膜孔灌入渗装置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液浓度(0,1,2,3,4 g/L)的硝酸铵钙溶液对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规律、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发生时间、膜孔中心和各交汇点(植株交汇中心、行间交汇中心和4点源交汇中心)垂直方向的含水率和NO 3-—N的分布规律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肥液浓度下膜孔单位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入渗参数a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入渗参数b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肥液浓度的增加,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发生时间均提前;10 cm土层深度处,肥液入渗各中心含水率较0 g/L处理分别增加10.42%,13.94%,16.38%,24.74%;各中心垂直方向含水率随土壤深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NO 3-—N在土壤上层分布均匀,而在湿润锋处出现峰值;4点源交汇中心处NO 3-—N含量高于其他3个中心.研究结果可为浑水膜孔灌的技术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浑水入渗膜孔灌多点源入渗水氮运移

    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
    162-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岩溶山地林草植被结构明显改善,研究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对岩溶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采用盘式入渗法在不同植被覆盖(荒草、灌草丛和乔木)下分别测定不同负压水头(-0.5,-3,-6,-15 cm)的水分入渗特征,计算不同负压下非饱和导水率、土壤孔隙分布常数、各孔隙级别对水流的贡献率,明确不同植被覆盖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头条件下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的土壤稳渗率均随负水头增大而递增,且碳酸盐岩红土入渗达到稳渗状态所需时间较长(约120 min),在低水头下荒草地土壤稳渗率最大(0.17 mm/min),而在高水头下乔木地最大(9.17 mm/min);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K s差异极显著(P<0.01),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达到最大(4.62 mm/min),而K 3、K 6、K 15和Gardnerα 差异不显著,碳酸盐岩红土饱和导水率K s仅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电导率控制;乔木地土壤大孔隙数量及其占比显著大于灌草丛与荒草地(P<0.05),碳酸盐岩红土导水性能主要受土壤大孔隙对水流的作用控制(>70%).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岩溶山地生态恢复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岩溶山地水分入渗碳酸盐岩红土土壤理化性质

    宁夏清水河流域水库拦沙量分析

    杨吉山张晓华宋天华肖培青...
    170-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宁夏清水河流域水库的拦沙作用,研究根据泥沙淤积总量来计算逐年拦沙量的方法.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清水河流域水库的基本情况,估算了水库的总拦沙量,并引入水库控制面积、土壤侵蚀强度、拦沙率3个因素建立了水库逐年拦沙量的分配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至2012年,清水河流域共有具拦沙功能的水库100座,控制面积9184.70 km2,总库容12.23亿m3,可淤积库容6.86亿m3,拦沙总量5.71亿m3,为同期泉眼山输沙量的78.25%.对模型计算结果的验证表明,在当水库数量比较多、分布比较均匀的条件下模型计算结果精度较好.根据计算结果,1979年以前时段水库拦沙量比较大,1980年以后由于水库建设速度减慢,水库的拦沙能力逐渐变小.自1960年以后水库的剩余可淤积库容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2000年以后水库的淤积比处于83.00%左右,水库的拦沙能力已经十分有限.

    清水河流域水库计算模型淤积比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
    176-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黄土丘陵区12种典型植被样地,通过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植物残体生物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研究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外,植物残体、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减少,其中植物残体大多集中于表层土壤(0—10 cm),占总残体生物量的51.4%~85.7%.(2)不同植被类型其植物残体及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乔木林地植物残体、农耕地土壤容重、灌木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均最大,而毛管孔隙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著差异.(3)饱和导水率随植物残体生物量密度(0—10 cm)和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减小,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增大;土壤容重(BD)和非毛管孔隙度(NCP)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K s)的主要因素,且土壤饱和导水率可表示为两者的综合非线性方程(K s=0.6BD-4.717 NCP0.203,P<0.01,R 2=0.63,NSE=0.50).此外,沙棘灌木林地平均饱和导水率最大,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水文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典型植被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性质饱和导水率黄土丘陵区

    定量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季节径流变异的贡献率

    魏晓婷黄生志黄强王浩...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化环境下径流序列可能发生变异.当前径流变异的贡献率分解研究多集中于年尺度,而对季节尺度的关注不足.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小波分析方法揭示其季尺度径流序列的演变规律,采用有序聚类法和累积距平法对其径流序列进行变异诊断,最后采用累计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四季径流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夏季和冬季径流的周期变化均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有发生转变,均由小尺度周期变化转变为较大尺度周期变化;(2)春、夏、秋和冬季径流分别在1969年、1996年、1985年和1990年发生变异;(3)人类活动对春、夏、秋和冬季径流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0.40%,89.69%,39.14%和84.59%,在夏季和冬季人类活动(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深入)对泾河径流变异的贡献占主导地位,且干扰影响了径流的周期变化.

    季尺度小波分析变异诊断归因分析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黄土区高标准梯田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王彦武牛莉婷张峰高金芳...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黄土区高标准梯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探讨坡改梯工程对高标准梯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趋势和潜力,可为黄土丘陵区探索低投入、高效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在庄浪县采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生态经济学方法,界定了黄土区高标准梯田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土壤肥力保持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土壤水分涵养功能3类生态服务功能,构建了高标准梯田生态功能的物质量模型和价值量模型,评估了高标准梯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结果表明:每公顷高标准梯田每年为人类提供了约119667.00 kg的总物质量和114046.53元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其生态功能价值可观;庄浪县坡耕地和高标准梯田的水土流失量分别为82.76,0.05 t/(hm2·a),高标准梯田的水土保持量为82.71 t/(hm2·a),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梯田对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显著影响;高标准梯田单位面积的水土保持功能价值为3831.67元/(hm2·a),远低于土壤肥力保持功能价值(88869.52元/(hm2·a))和土壤水分涵养功能的价值(24239.20元/(hm2·a)),高标准梯田水土保持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升值潜力,应通过梯田产业结构调整,选择合适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梯田单位面积收益,最大限度发挥高标准梯田的水土保持功能.黄土区高标准梯田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特征,文中为高标准梯田的生态功能价值核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估方法,研究结果有利于完善黄土区高标准梯田建设过程中生态功能的价值核算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同时挖掘潜在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从而实现高标准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区高标准梯田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价值价值评估

    御道口牧场不同类型防护林的枯落物水文效应

    郝弯弯赵鹏李思维谷建才...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承德市围场县御道口牧场4种不同类型(落叶松、樟子松、落叶松和樟子松混交林、樟子松和榆树混交林)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对其枯落物的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类型防护林的枯落物蓄积量的范围为5.42~24.59 t/hm2,其中落叶松蓄积量最大,为24.59 t/hm2,樟子松和榆树混交林蓄积量最小,为5.42 t/hm2,且4种林分类型的半分解层蓄积量均大于未分解层;平均最大持水量规律为落叶松(16.61 t/hm2)>樟子松和落叶松混交林(14.80 t/hm2)>樟子松(10.22 t/hm2)>樟子松和榆树混交林(9.99 t/hm2);平均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为落叶松(427.02%)>樟子松和榆树混交林(396.30%)>樟子松和落叶松混交林(360.88%)>樟子松(303.13%);有效拦蓄量规律为樟子松和落叶松混交林(74.65 t/hm2)>落叶松(71.21 t/hm2)>樟子松(48.82 t/hm2)>樟子松和榆树混交林(17.66 t/hm2);有效拦蓄率规律为落叶松(344.99%)>樟子松和榆树混交林(326.66%)>樟子松和落叶松混交林(286.27%)>樟子松(215.49%).综合结果表明落叶松的枯落物层持水能力最好,该地区落叶松防护林的枯落物层涵养水源功能优于其他类型的林分.

    御道口牧场不同林分防护林枯落物水文效应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

    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
    205-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遭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暗针叶林,对天然次生林关注较少.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演替序列上高山柳灌丛、次生桦木阔叶林、岷江冷杉桦木针阔混交林,以相邻岷江冷杉成熟林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基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性能等测定,分析了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土壤水源涵养效应动态,结果表明:(1)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灌丛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间具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植被类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孔隙度具有显著差异,以针阔混交林0—30 cm土层总孔隙度(64.39%)和毛管孔隙度(50.49%)为最高,灌丛总孔隙度(41.25%)和毛管孔隙度(33.70%)为最低;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以暗针叶林(14.27%)为最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度大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随着林龄增加,次生林土壤0—3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1815.02 t/hm2),到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1659.88 t/hm2);土壤毛管持水量以针阔混交林(1369.72 t/hm2)为最高,而非毛管持水量以暗针叶林(534.95 t/hm2)为最高,暗示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所需有效水贮存量较大,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较强的土壤水分调节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从水源涵养功能角度,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恢复应注重构建针阔叶混交林结构.

    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天然次生林川西亚高山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王宁毕华兴郭孟霞孔凌霄...
    21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在干旱缺水地区,植被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以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选取林分密度1300株/hm2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监测系统(FDR)和热扩散探针(TDP)技术对当地刺槐人工林地0—150 cm范围内各土层体积含水量与树干液流量进行长期连续定位观测,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刺槐耗水量的比值来衡量研究区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1)月降水量和月土壤储水量是决定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二者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比例关系(P<0.05).(2)根据构建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计算出当地林龄为19年的刺槐人工林0—15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1224株/hm2,稍小于研究区实际林分密度(1300株/hm2),为保证当地刺槐人工林分耗水深度控制在0—150 cm土层范围内,同时也为促进当地林分生产力处于最优水平,建议在今后的营林造林过程中将刺槐人工林密度控制在当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范围之内,在减少林地深层水分消耗、调整林地土壤水资源平衡的同时,促进当地林业产业的合理发展.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合理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