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竖管地表滴灌与普通地表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性对比试验研究

    范严伟王延祥史金红马亮军...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竖管地表滴灌和普通地表滴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区别,在室外同步进行2种滴灌模式下风沙土入渗和蒸发试验,对比分析了土壤水分分布、蒸发规律和土壤湿润锋运移特性.结果表明:(1)灌水量为2 L,2种滴灌模式下,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湿润体体积和灌水均匀度逐渐减小,湿润体含水率平均值逐渐增大,当滴头流量一定,竖管地表滴灌的湿润体体积大于普通地表滴灌,而灌水均匀系数小于普通地表滴灌;(2)不同滴头流量处理(0.3,0.4,0.6 L/h)蒸发7天结束后,普通地表滴灌土壤蒸发量分别占灌水量的32.5%,35.0%和40.0%,而竖管地表滴灌土壤蒸发量仅占灌水量的22.5%,说明竖管地表滴灌对土壤蒸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相同灌水量(2 L)时,普通地表滴灌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滴头流量的增大而略有减小,竖管地表滴灌垂直向下湿润锋运移规律与普通地表滴灌相同,而水平和垂直向上方向运移规律相反;随着时间的延长,普通地表滴灌与竖管地表滴灌水平和垂直方向湿润锋比值均呈不断减小趋势,最后趋于稳定;(4)构建了包括滴头流量和灌水时间在内的普通地表滴灌湿润锋运移距离经验公式,验证所建经验公式的可靠性,均方根误差介于0.24~0.27 cm,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985.研究结果可为竖管地表滴灌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竖管地表滴灌普通地表滴灌水分运移含水率蒸发

    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

    张益林毅雁贾国栋余新晓...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s)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北京山区植被建设提供有力借鉴,同时加深对于土壤水分运动的理解.选取北京山区最具代表性的4种植被类型,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生物量、石砾体积,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通径分析,明晰了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饱和导水率介于0.05~2.23 mm/min,属于高度变异,随土层向下不断减小,侧柏×灌木混交林、侧柏纯林与侧柏×五角枫混交林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层深度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式y =±aln x+b,R2≥0.858.(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根系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3)逐步回归分析得Y=3.42X2+0.78X6-1.333,R2=0.862.进一步通径分析可知,根系生物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而总孔隙度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可知,侧柏×灌木混交林的导水性能最佳,后续的植被建设应重点考虑侧柏×灌木混交林,以达到减少径流、涵养水源的目的.

    北京山区剖面分布土壤饱和导水率影响因素

    黄土丘陵区典型沟道侵蚀诱发的CO2通量估算

    郝旺林夏彬许明祥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土丘陵区典型侵蚀沟道为对象,基于沟道剖面有机碳和137Cs数据,采用碳库重分布模型估算了典型沟道侵蚀诱发的CO2通量,并通过检验模型预测效率、解析影响因子,提出了模型校正的思路.结果表明:(1)在长期侵蚀作用下,沟道侵蚀区和沉积区均表现为剧烈的侵蚀效应,侵蚀区侵蚀速率介于30.99~46.44 mm/a,沉积区侵蚀速率介于34.20~37.88 mm/a,沉积区土壤流失速率略小于侵蚀区;(2)碳库重分布模型估算显示,侵蚀区与沉积区均表现为较强烈的碳源效应,侵蚀区CO2通量介于18.41~28.44 g/(m2·a),沉积区CO2通量介于22.19~29.25 g/(m2·a);(3)侵蚀部位、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侵蚀量、沟道平均坡度、植被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共同解释了碳库重分布模型预测效率的变异特征(R2= 0.68),其中侵蚀部位、侵蚀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植被地下部对预测效率有强驱动效应;(4)引入被忽略的植被新输入有机碳库参数,有望校正碳库重分布模型,提升模型预测效率.该研究结果明确了碳库重分布模型在沟道侵蚀区相比沉积区有更高的CO2通量预测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可以考虑引入植被输入有机碳库作为校正参数.

    沟道侵蚀CO2通量有机碳137Cs模型预测效率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风沙土细沟分离能力探究

    朱启明程西科刘俊娥齐小倩...
    189-194,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沟侵蚀产沙是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明确该区细沟侵蚀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效防控入黄泥沙和维护流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选取水蚀风蚀交错区下垫面典型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流量(3,5,7,9,11 L/min)、不同坡度(9°,12°,15°,18°,21°)组合下的室内水槽冲刷试验定量揭示风沙土细沟分离过程对坡度、流量以及流速的响应关系,并建立分离能力方程.结果表明:(1)分离能力对坡度和流量的响应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极显著.流量对风沙土分离能力的影响大于坡度.除了受到坡度、流量的影响,分离能力还受到坡度和流量叠合作用的影响,这3种因子对分离能力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流量、坡度和流量的叠合作用、坡度,且分离能力与这3种因子的关系可用线性正相关关系表示.(2)流速可作为反映坡度和流量之间叠合作用的关键因子.细沟分离能力对流速的响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试验条件下,临界流速为0.607 m/s.(3)坡度与流量组合下,坡度、流量与坡度和流量叠合作用组合下,单个流速因子下以及坡度、流量与流速因子组合下的4个分离能力方程均能较好地预测和模拟风沙土的分离能力,其中考虑坡度、流量以及坡度和流量叠合作用的方程拟合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水蚀风蚀交错区细沟水蚀过程模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分离能力细沟侵蚀水蚀风蚀交错区黄土高原流速

    亚热带季风区樟树的水分利用特征

    夏银华章新平戴军杰王锐...
    195-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7-2019年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生长季(4-10月)的茎干水、叶片水和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及同期环境因子数据,并结合2019-2021年樟树生长季的蒸腾速率,分析了日间樟树植物水同位素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究樟树在生长季和不同环境条件下吸水深度的变化特征,旨在加深对樟树自身水分利用特征的了解.结果表明:在晴日,樟树蒸腾速率与叶片水δ18O的值在日间高于夜间,茎干水δ18O的值在日间低于夜间.蒸腾速率与叶片水δ18O之间的时滞在8月晴日较5月晴日大,平均时滞为2.32 h.在5月晴日,叶片水δ18O和茎干水δ18O与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及蒸腾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在8月晴日,叶片水δ18O与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及蒸腾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但茎干水δ18O与上述影响因子之间无明显的函数关系.樟树的吸水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生长季初期(4-5月)樟树吸水层位单一,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在生长季中期(6-8月)和后期(9-10月),樟树有2个吸水层位:在中期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在后期利用浅层和深层土壤水.樟树的吸水深度和蒸腾还受到生境的影响.季节性干旱期间,随着干旱的持续,蒸腾日变化曲线的宽度逐渐变窄,蒸腾耗水量相应减小;受环境变化和自身生理特性的影响,樟树的吸水深度逐渐由浅变深再变浅.与降水前相比,降水后樟树的蒸腾作用增强,吸水深度上升,吸水土层变窄.

    樟树蒸腾氢氧稳定同位素吸水深度

    河北坝上地区植被恢复的土壤碳水效应

    梁潇瑜信忠保刘山宝沈晗悦...
    206-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坝上地区植被恢复影响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影响区域水源涵养和土壤固碳能力.为了保证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确定该地区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对植被的响应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林地、灌木、农地、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0-200 cm 土壤水分和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并确定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与草地相比,植被恢复导致深层土壤水分亏缺,林地和灌木深层(120-200 cm)土壤水分亏缺效应分别为—0.23±0.08和—0.16±0.05;(2)与草地相比,植被恢复增加固碳效应,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对照草地的碳水耦合协调度始终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且始终属于碳水平衡状态;而林地和灌木浅层土壤(0-60 cm)属于碳水协调状态,但深层(120-200 cm)碳水耦合协调度仅分别为0.54 ± 0.03和0.57±0.04,处于失调状态.(4)土地利用对深层(120-200 cm)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分的变化更加重要,而土壤质地是影响整个土壤剖面变化的稳定因素.研究认为该区域植被恢复固碳效应的增加是以深层土壤水分亏缺为代价,碳水失调影响区域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植被恢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碳水耦合坝上高原

    荒漠—绿洲过渡带多枝柽柳和白梭梭水分溯源研究

    祖姆热提•于苏甫江董正武刘隋赟昊叶茂...
    213-22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木质部水与各潜在水源的δ18O值,结合MixSIAR模型,解析不同群落中多枝柽柳和白梭梭的水分来源及对各水源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1)多枝柽柳和白梭梭灌丛下0-60 cm 土层土壤δ18O值变化幅度较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δ18O值趋于稳定,说明表层土壤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2)在多枝柽柳和白梭梭共生群落中,多枝柽柳在整个生长季主要利用300-500 cm土层土壤水,而白梭梭在春、秋季主要利用60 cm 土层以下土壤水,且对各层土壤水的利用较为均匀,夏季主要获取0-60 cm 土层土壤水,且利用比例高达88.0%.表明多枝柽柳和白梭梭水分利用策略存在水文生态位的分离,有利于其在水分亏缺的条件下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多枝柽柳在单一群落和共生群落中具有相似的水分利用来源,主要获取稳定的深层土壤水,反映出多枝柽柳根系吸水对外界环境的波动不敏感,无明显的季节性耗水变化.(3)单一白梭梭群落在春季对各层土壤水的利用较为均匀,夏季主要吸收300-500 cm 土层土壤水,利用比例高达76.4%,而秋季主要利用60-300 cm 土层土壤水.人工白梭梭群落在春、夏季主要利用0-60 cm 土层土壤水,贡献率分别为64.2%,80.6%;而秋季主要吸收120-300 cm土层土壤水,利用比例高达93.9%.表明自然生长的白梭梭具有相对较宽的水源范围,反映出其对干旱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人工种植的白梭梭则对降水敏感,在水分利用方面表现出机会主义特性.

    多枝柽柳白梭梭稳定氧同位素水分来源MixSIAR模型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氮素含量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

    哈里•阿力腾别克孙宗玖何盘星刘慧霞...
    222-230,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氮素含量及其组分特征,采用成对试验设计,研究封育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0-50 cm 土层土壤氮密度(0.59~0.79 kg/m2)、土壤全氮含量(0.81~1.50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19.44~67.49 mg/kg)变化不显著(p>0.05).(2)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硝态氮含量(6.41~21.26 mg/kg)、铵态氮含量(0.26~2.53 mg/kg)的影响因区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封育后巩留、呼图壁样地0-50 cm 土层硝态氮含量依次显著降低24.61%,47.25%(p<0.01),而奇台样地则显著增加20.95%(p<0.05);封育后玛纳斯样地0-50 cm 土层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27.98%(p<0.05),而巩留、博乐、呼图壁样地则降低不显著(p>0.05).(3)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依次占全氮量的0.27%~3.01%,0.02%~0.42%,且随土壤全氮的增加,有机氮占比增加,而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占比降低.(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与有机碳、全磷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电导率呈负相关,铵态氮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呈负相关.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氮素影响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含水量,解释率依次为32.60%,17.90%.研究结果为揭示封育过程中蒿类荒漠草地土壤恢复及养分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封育蒿类荒漠土壤养分铵态氮硝态氮天山北坡

    内蒙古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马梓策孙鹏姚蕊吕胤锋...
    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产品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干旱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农作物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草原主要以中旱和重旱为主,荒漠主要以重旱为主;除针叶林和沼泽外,其他植被类型旱情缓解;干旱年内变化特征呈双峰型曲线,且在Day113~Day144干旱最为严重,表现为重旱;各植被类型年内变化特征与全区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呈双峰型曲线;夏旱对植被生长的胁迫作用最强,而年平均干旱强度对植被生长的胁迫作用主要由夏旱主导;春季灌丛、夏季和秋季农作物对干旱的响应较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植物群落的生态预警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作物缺水指数植被类型NDVI干旱监测内蒙古地区

    降雨强度与微地形塑造对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土壤水分的影响

    王悦王金满时文婷李紫晴...
    24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性因子,探究土壤水分的增加和储存是排土场边坡土地复垦和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内容.通过塑造水平阶(阶宽1 m,阶长2 m,每个水平阶间距1 m)、鱼鳞坑(长60 cm,宽40 cm,深30 cm,每个鱼鳞坑横排间距1 m,行间距1 m)工程措施,并以未塑造地形作为对照组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区,在模拟降雨期间对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 cm)的水分进行动态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讨论提供降雨强度和微地形塑造方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垂直变化特征,并将降雨强度、微地形塑造方式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大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微地形塑造下,降雨强度越大,导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量越大,但变化幅度随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小;高强度降雨使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低强度降雨使深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2)相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微地形塑造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水分,且水平阶对土壤水分的增加效果优于鱼鳞坑.(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且都属于中等变异.(4)降雨强度、微地形塑造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大小为微地形塑造>降雨强度>土层深度.研究结果表明,在露天煤矿排土场进行微地形塑造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补给和存储,对排土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土地复垦土壤水分排土场边坡降雨强度微地形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