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韩新生刘广全许浩于艺鹏...
    250-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宁南黄土区贾新庄组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川地农田、阴坡梯田、阳坡人工林),在2021年生长季使用土钻监测土壤含水量(SMC),同时利用自动气象站监测气象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坡位、作物种类影响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SMC大小为川地农田(16.32%)>阴坡梯田(12.66%)>阳坡人工林(10.82%);随着研究时段推进,SMC呈先降后升的变化,SMC与降水量存在较好的时间协同性,气温、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与阳坡人工林SMC显著相关;随土层深度增加,川地农田、阴坡梯田、阳坡人工林的SMC分别呈升高、降低、先降后升的变化,0-100 cm 土层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于100-200 cm 土层.SMC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4-5月)、消退期(6-8月)和恢复期(9-10月);SMC 土层变化分为活跃层(0-40 cm)、相对活跃层(40-140 cm)、相对稳定层(140-200 cm).土壤水分的补给时间滞后于降水,下层土壤水分补给滞后于上层土壤.阴坡梯田和阳坡人工林SMC随坡位降低均先降后升,最小值分别在坡上和中下坡位.土地利用、坡位差异、作物种类、气象因子均是影响SMC的因素;从SMC的变异程度看,各因子对SMC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气象>土地利用>坡位>作物种类.研究结果有利于指导半干旱黄土区的植被重建与生态产业发展,确定不同立地环境下的合理植被配置.

    土地利用坡位差异作物种类时空变化土壤水分

    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姜渊博齐广平银敏华康燕霞...
    260-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和质量低下等问题,探究合理的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以缓解草畜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2年大田试验,研究3种种植模式(O:红豆草单播;A:红豆草+无芒雀麦混播;B:红豆草+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与4种水分调控[灌水上下限以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θFC的百分比计,W0:充分灌水(75%~85%θFC);W1:轻度水分亏缺(65%~75%6FC);W2:中度水分亏缺(55%~65%θFC);W3:重度水分亏缺(45%~55%θFC)]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干草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4-9月)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该变化趋势W2、W3较W0、W1明显,单播较混播明显,40-10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垂直分布上,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3种种植模式中土壤含水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表层与60-100 cm 土层变异系数较大.(2)随着水分亏缺加剧,单混播牧草产量均逐渐减小,WUE先增大后减小,W1较Wo处理牧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且WUE最高;A和B种植模式2年平均总产量分别较O提高16.01%和12.74%,2年平均WUE分别较O提升18.64%和11.19%.(3)适宜水分亏缺提升了牧草品质,混播模式较单播牧草品质改善.A和B种植模式较O种植模式2年平均ADF分别降低4.40%和2.73%,NDF分别降低2.82%和2.02%,CP分别降低3.53%和7.24%,但W0与W1水分处理,O与A种植模式CP差异不显著.A和B种植模式较O种植模式2年平均Ash分别提升18.50%和16.58%,EE分别提升23.19%和20.37%,RFV分别提升4.87%和3.20%.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出,轻度水分亏缺下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是河西走廊地区人工草地高产优质高效的适宜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

    人工草地土壤水分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主成分分析

    排土场典型树种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

    李紫晴王金满时文婷王悦...
    27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穿透雨是降雨再分配的主要组成成分,影响植被生长以及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研究矿区典型树种穿透雨特征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平朔矿区南排土场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时间稳定性图对比分析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杜(Euonymus maackii)、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的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平均穿透率由大到小为木半夏、小叶锦鸡儿、油松、白杜、刺槐,穿透率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白杜、木半夏、小叶锦鸡儿、油松、刺槐.(2)油松、刺槐、白杜、小叶锦鸡儿与木半夏的穿透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达到平稳状态,降雨量增大,穿透率变异系数先快速下降,最后达到平稳状态,并都以对数函数拟合效果最好.(3)5种树种穿透率的基台值均随着降雨量增加呈指数减小,块金系数随着降雨量的上升而增加,表明随着降雨量的上升,冠层穿透率在空间上趋于均匀化,随机因素带来的空间变异性逐渐增大.此外,5种树种在植株冠层中部和外缘部分均出现穿透率高于100%的情况.(4)灌木穿透雨分布格局的时间稳定性比乔木高,冠层接近基部和外缘出现穿透雨极端稳定性,接近植被基部多为极端干燥状态,冠层外缘多为极端湿润状态.(5)从穿透率大小及其空间变异性考虑,在排土场水土流失地区刺槐为最佳重建植被类型选择,穿透雨在植被冠幅边缘出现持续湿润状态,可种植一些灌木来截留一部分穿透雨.研究结果增进对矿区排土场生态水文过程的认识,可为矿区排土场重建植被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排土场穿透雨地统计学空间异质性时间稳定性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气象干旱多尺度响应特征与机制

    李家誉佘敦先张利平夏军...
    280-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土高原1983-2015年间的植被状况指数(VCI)与1~48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多时间尺度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1983-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状况整体趋于改善,但黄土高原整体干湿状况变化趋势不大.(2)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区域植被变化与气象干旱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植被活动受到水分的限制较强.但是,过去几十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受到水分限制的影响程度有逐渐减轻的趋势.(3)黄土高原植被对短时间尺度的水分盈亏变化相对敏感,尤其是耕地和草地对1~4个月的SPEI更为敏感,而林地对SPEI的响应时间尺度较为分散.黄土高原VCI与SPEI、SPI的最大相关系数均主要出现在生长季(4-10月),表明水分条件在生长季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黄土高原植被状况指数气象干旱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秦岭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张家熊柳笑汪成成宋进喜...
    290-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作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和深入剖析其内在驱动因素,关注其内在机理是为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必要工作,也是为了全面掌握反映水源涵养功能的驱动机制及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基于地理加权主成分分析(GWPCA)方法构建秦岭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秦岭水源涵养能力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其空间变化分布机理.基于GWPCA,考虑气象因子、下垫面因子和社会因子的水源涵养效应,构建了包含10个空间变量的秦岭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体系.根据得出的结果将秦岭水源涵养能力等级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等级,揭示秦岭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变化规律,并以此提出生态管理建议.结果表明,秦岭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在高等级和较高等级上,占整个区域的66.48%;部分经济发展区域和秦岭中部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处于低与较低等级,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是造成其分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方法构建的秦岭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体系,能够有效量化秦岭的水源涵养能力及其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并能明确主要驱动因子.

    水源涵养指标体系GWPCA空间异质性

    氮肥减量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段建军郭琴波徐彬蒙婼熙...
    298-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水稻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及其环境和高效利用问题,探讨贵州黄壤稻田科学施用生物炭.在贵州省思南县典型黄壤稻田开展氮肥不减量(T0)和氮肥减10%施2.5 t/hm2(T1),氮肥减20%施5.0 t/hm2(T2),氮肥减30%施7.5 t/hm2(T3),氮肥减40%施10.0 t/hm2生物炭(T4)和不施肥对照(CK)共6个处理3次重复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氮肥减量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施生物炭显著影响贵州黄壤稻田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和利用效率.水稻产量和氮磷钾积累量随氮肥减量和生物炭用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水稻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分别以T2、T3和T2最高,较T0分别显著增产16.04%,17.94%和14.73%以及55.72%,64.08%和118.91%,水稻籽粒N、P2O5和K2O积累量、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表观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均较高,是较好的氮肥减量施生物炭处理.产量—施生物炭量回归方程和极值分析表明,2019年、2020 年和 2021 年氮肥分别减量 21.76%,24.60%和 19.00%(即 32.64,36.90,28.50 kg/hm2)施生物炭量 5.44,6.15,4.75 t/hm2时水稻产量最高(分别为 7.80,8.57,8.03 t/hm2),较 T0 分别增产 22.52%,18.78%和13.74%.氮肥减量施生物炭显著提高氮磷钾化肥利用率,但导致化肥+生物炭磷和钾利用率降低,因此,贵州黄壤稻田施生物炭时应氮磷钾化肥同步减量,降低比例以氮磷钾减量19.00%~24.60%,施生物炭5.00~6.25 t/hm2为宜.研究结果对指导贵州黄壤稻田氮磷钾化肥减量和施生物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氮肥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养分积累量养分利用效率生物炭黄壤稻田

    亚热带山地森林源头溪流米槠凋落叶分解的水溶性碳氮磷动态

    郑旭灵魏文涛张潇月岳楷...
    309-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对照地表环境,研究了溪流和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累积损失特征.结果表明:(1)3种生境中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溪流中降低程度最大,损失率达92.18%;水溶性氮含量在溪流和间歇性溪流释放时间提前,其变化程度相对较小;相比于地表和间歇性溪流,溪流中的凋落叶水溶性磷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持续降低,损失率达86.75%.(2)相对于地表,溪流和间歇性溪流显著促进了凋落叶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氮、磷的释放速率,表明源头溪流持续流动的水体促进凋落叶水溶性组分的释放.(3)尽管3种生境中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氮、磷元素的损失率共同受到温度、降水、环境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但源头溪流持续流动的水流和间歇性溪流频繁的干湿交替促进凋落叶水溶性组分的释放.研究结果为揭示亚热带山地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碳氮磷在不同生境中的释放动态提供基础数据.

    凋落物分解不同生境水溶性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工程堆积体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陆永欢戴全厚姚一文易兴松...
    316-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工程堆积体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及易氧化有机碳(EO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别设置乔木、灌木、草地和裸地这4种类型样地,分层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 cm的土壤并测定其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相关性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之间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乔木、灌木、草地和裸地下SOC均值依次为45.73,41.81,34.75,21.11 g/kg,植被恢复显著提升SOC含量,且表层土壤提升效果优于深层土壤.(2)乔木和灌木下土壤碳库活度(活性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之比)显著高于草地,乔木、灌木下SOC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3)全氮(TN)、全磷(TP)、水解氮(HN)与SOC、EO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SOC的提升起主要作用.因此,混种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植物有利于SOC的提升和积累.

    堆积体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自然恢复植被类型

    生物质炭施用下灌溉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型特征

    杨卫君惠超陈雨欣宋世龙...
    323-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筛分方法下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农业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生物质炭用量4个水平(0,10,20,30 t/hm2),氮肥用量2个水平(0,150 kg/hm2),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测定分析干筛法和湿筛法0-30 cm 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结果表明:2种筛分方式下,不同处理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干筛法所得机械土壤团聚体主要以>5,2~5 0.5~1 mm粒级为主,而湿筛法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0.5 mm及<0.25 mm为主;不同处理干筛法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湿筛法.湿筛法下各处理,无论施氮与否,MWD、GMD均随生物质炭量增加而增大.其中,B0N0处理MWD、GMD最小,单施生物质炭B3N0处理土壤团聚体直径最大,分别较B0N0显著提高60%(MWD)和52%(GMD);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随生物质炭量增加而减小,土壤团聚体稳定率(WASR)则随生物质炭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干筛法各处理分形维数(D)均低于湿筛法,随生物质炭量增加D值不断降低,B3生物质炭量下分形维数最低,分别为2.63(B3N0)和2.64(B3N1),分别较对照降低3.3%和2.9%;分形维数(D)与>0.25 mm 土壤团聚体含量(R>0.25)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试验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量为30 t/hm2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佳.同时,湿筛法较干筛法能更好地模拟大田环境,真实反映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

    生物质炭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形维数

    滴喷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异及茶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刘子君叶赟王丽张遥...
    330-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滴灌和喷灌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及茶苗根系生长的影响,为科学灌溉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土壤培养设置土施(SA)、喷施(FA)和滴施(DA)3种施肥方式,15,30,45,60天后,选取培养钵表土中心点为参照,根据距中心点水平和垂直方向距离差异,将培养土壤划分3个空间区域,观测pH、电导率、养分和生物学性质;茶树盆栽试验设置2个氮水平和土施、喷施、滴施3种施肥方式共6个处理,观测茶苗根系生长和形态.土培试验结果表明,FA与SA处理不同空间土壤区域无明显差异,而DA与FA之间差异明显,60天后离中心点水平5 cm、垂直0-10 cm的土壤区域内,其电导率、pH、碱解N、速效K和速效P含量DA较FA分别增加35.6%,30.7%,40.6%,34.3%和74.8%,区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增加174.6%,167.0%和289.0%,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相反变化,DA较FA分别降低42.5%和31.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茶树根系生长整体表现为FA>SA>DA,FA较DA的茶苗根鲜重、根总长、根体积、根尖数、分支数和交叉数均明显提高,不同N水平之间的促根效应差异不明显.综上,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土壤生物学特性及茶苗根系生长影响明显.DA滴头中心点微域土壤的电导率、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较SA和FA增加显著,存在明显的微域集聚效应,而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DA施肥方式明显抑制茶苗根系生长,而FA则显著促进茶苗根系生长和形态建成.

    水肥一体化滴施喷施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