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抚育间伐条件下凋落物分解对海岸带防护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张子胥胡丁猛卢昱存吴其聪...
    293-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阐明抚育间伐条件下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有机碳(SOC)组分的变化特征,揭示抚育间伐条件下凋落物分解对防护林SOC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抚育间伐3年后,以3种林分(麻栎林、黑松林和麻栎-黑松林)的海岸带防护林凋落物和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原位分解、室内化学性质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分析方法,表征3种抚育间伐强度(对照0,轻度15%,重度30%)下凋落物分解特征和SOC组分,并分析其关系。[结果]重度抚育间伐显著增加麻栎和麻栎-黑松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的质量剩余,较对照分别增加22。36%和4。18%,代表凋落物分解速率的K值变化特征趋势则与之相反;麻栎林和麻栎—黑松林的SOC、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和SOC稳定性均随抚育间伐强度升高显著增加;在抚育间伐条件下,SOC及其稳定性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氮、磷残留率极显著相关,与凋落物分解速率不相关。[结论]抚育间伐降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但增加凋落物碳、氮和磷的残留率,尤其在重度间伐条件下。抚育间伐提高SOC的稳定性,SOC及其稳定性的变化主要受凋落物氮和磷的残留率影响,其中磷残留率的影响最大。

    间伐人工林枯落物分解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

    基于Meta分析的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改良措施效果评价

    段顺霞刘嘉元赵宏祥李秧秧...
    302-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土高原苹果园直接面临土壤酸化、结构恶化、肥力退化及保水能力差等问题,有效的土壤改良技术对改善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质量、促进果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改良的75篇文献1 302对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定量评估不同改良方式(覆盖、施肥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生草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砂砾覆盖降低土壤质量密度效果良好,降低幅度分别为6。63%,5。96%,6。04%,6。40%,其中,生草覆盖和秸秆覆盖还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速效氮(111。17%)、速效磷(112。29%)和速效钾(43。95%)含量;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速效养分,而且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57。19%)、全氮(57。64%)和硝态氮(94。51%)含量;有机肥化肥配施对质量密度(5。58%)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改善。保水剂在降低质量密度(4。88%)和增加全氮(40。90%)、硝态氮(143。51%)含量方面效果良好;而生物炭对有机质(39。35%)、硝态氮(91。23%)和速效磷(89。70%)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各种改良措施下的土壤质量指数(SQI)依次为7。72(有机肥)>7。68(秸秆覆盖)>7。20(有机肥化肥配施)>6。05(保水剂)>5。99(生草覆盖)>5。94(生物炭)>5。79(化肥)>3。53(地膜覆盖)>2。63(砂砾覆盖)。[结论]综合考虑苹果园土壤质量和苹果产量现实条件,建议秸秆覆盖和有机肥化肥配施作为改良果园土壤的优先措施,其次为有机肥和生草覆盖。

    Meta分析土壤质量评价覆盖施肥土壤改良剂

    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浅层裂隙土壤Cd剖面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范萍萍陈佳张峰牛勇...
    310-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浅层喀斯特裂隙土壤Cd的剖面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因素对裂隙中Cd分布的影响状况,为今后研究地下裂隙土壤中Cd的分布规律及Cd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浅层裂隙土壤Cd的全量和形态,以及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粒径和团聚体等5种土壤性质指标,通过方差和相关分析阐明裂隙剖面土壤Cd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裂隙土壤的理化因子对Cd分布影响显著;(2)裂隙土壤pH平均为6。70,Cd含量平均为2。99 mg/kg,其剖面分布呈现0-20 cm富集,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赋存形态以可还原态为主;(3)Cd全量主要受pH、CEC、黏粒、粉粒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共同影响,但其剖面分布的主控因子是CEC;(4)Cd形态分布的控制因子则因形态而异,弱酸提取态的分布主要受有机质控制,可还原态主要受CEC控制,可氧化态受CEC、黏粒和粉粒共同影响,残渣态的主控因子为粉粒含量;(5)漏斗形和梯形裂隙剖面土壤Cd含量显著小于长方形裂隙剖面土壤Cd含量。[结论]裂隙土壤Cd剖面分布规律受土壤理化性质和裂隙形态共同影响,长方形裂隙更易导致Cd的累积。

    岩溶裂隙剖面分布影响因素

    改性秸秆生物炭与有机肥混施对黄土丘陵旱区土壤持水保肥的影响

    张沛祯罗娟姚宗路畅芳玲...
    322-332,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混施有机肥对干旱黄土持水保肥能力特性及其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氮气环境下经500 ℃热解2 h制得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分别在1 mol/L H3PO4、NaOH和NH4Cl试剂中浸渍改性获得不同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系统表征生物炭的元素组成和孔隙结构等理化特性,开展不同比例炭肥混施下的土壤盆栽试验,分析土壤持水、保肥和植株生长状况等,探明不同生物炭混施有机肥对干旱黄土持水保肥性能的影响。[结果]生物炭理化特性方面,改性生物炭中氧含量增加4。73%~9。18%,灰分含量降低12。69%~20。70%,pH显著降低,O/C增加,表明生物炭亲水性增强,比表面积增加3。26~5。19倍,总孔体积增加3~6倍。土壤持水保肥性质方面,炭肥混施处理下,土壤质量密度随着炭肥比增大而减小,土壤孔隙度增加2。42%~4。07%,田间持水量随炭肥比增加而增大,其中,NaOH改性生物炭肥比2∶1下的土壤田间持水量最高为37。38%。NH4Cl改性生物炭肥比为2∶1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钾含量最高分别为8。23,5。17 g/kg。H3PO4改性生物炭肥比1∶1和2∶1时,全氮和全磷含量最高分别为0。37,0。95 g/kg。改性生物炭混施有机肥能提高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和速效钾。NH4Cl改性生物炭肥比1∶2时,玉米植株生长促进效果最明显,且炭肥比不宜过高。[结论]在黄土丘陵干旱区,综合各方面考虑,可选择NH4Cl改性生物炭肥比1∶1的改性混配方式来提升土壤的持水和保肥特性。

    改性生物炭有机肥干旱黄土保水培肥

    化肥减量配施秸秆和有机肥对酸化土壤改良及侵蚀阻控的影响

    申梦雪郝芮刘新伟危万浩...
    33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合理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对土壤酸度和抗侵蚀能力产生积极作用。[方法]以酸化红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常规施肥(CK),化肥减量(30%)和秸秆还田(6 000 kg/hm2,FSM0),及化肥减量(30%)加上秸秆还田(6 000 kg/hm2)和配施不同梯度有机肥(1 500,3 000,4 500,6 000 kg/hm2)(FSM1、FSM2、FSM3、FSM4)对油菜生长各阶段土壤性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化肥减量配施秸秆和有机肥显著改善土壤酸度和养分状况(p<0。05),与CK相比,5种处理下土壤pH提高0。05~0。25个单位,交换性H+、交换性Al3+、交换性酸分别降低10。82%~39。81%,5。18%~22。10%,5。67%~23。90%,交换性盐基总量上升7。63%~34。68%;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也显著提高(19。22%~62。86%和18。43%~61。50%)。土壤力学特性分析显示,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抗剪强度明显提升,而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FSM2处理下,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达到峰值,与CK相比,分别提高22。22%,20。06%和11。38%。经济效益分析表明,FSM2处理的净收入最高。[结论]综合考虑土壤酸化改良、肥力提升、结构改善,以及油菜经济效益,推荐措施为化肥减量(30%)结合秸秆还田(6 000 kg/hm2)和施用3 000 kg/hm2有机肥。研究结果可为酸化土壤改良与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秸秆还田有机肥土壤酸度土壤抗剪强度油菜产量

    PBAT对盐碱地玉米根区土壤水盐及产量的影响

    杨赵昱王静吕雯孙豪杰...
    343-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减少地膜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探明使用PBAT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代替普通PE地膜与滴灌结合在轻度次生盐化土壤滴灌种植玉米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3年4-9月在宁夏惠农区设置PBAT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黑色、白色)、普通PE地膜(黑色)和无覆盖种植4个处理,以及2 600,3 300,4 200 m3/hm23个灌水量,探讨不同膜覆盖对土壤水盐运移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在0-20 cm 土层黑色、白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含水量较普通PE薄膜分别提高18。87%,18。34%,较无覆盖分别提高1。16%,0。72%,黑色、白色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PE薄膜土壤全盐含量较无覆盖地膜减少15。01%~23。10%(p<0。05)。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产量较无覆盖在2 600,3 300 m3/hm2灌水条件下增加11。88%~16。65%,在4 200 m3/hm2灌水条件下差异不显著;白色全生物降解地膜产量较无覆膜在2 600 m3/hm2,灌水条件下提高13。42%,在3 300,4 200 m3/hm2灌水条件下差异不显著。黑色、白色PBAT全生物可降解膜的水分利用效率较普通PE地膜分别提高23。31%,13。50%;较无覆盖分别提高37。63%,26。69%。[结论]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运移及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可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引黄灌区盐碱地滴灌农业生产具有可行性。

    玉米PBAT膜下滴灌水盐运移

    炭菌联作对盐碱土性质及甜瓜光合指标的影响

    张雅婷楼雪怡吴嘉睿刘宏缘...
    352-362,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改良腐殖酸—磁性生物炭(HA-MBC),并探究改良后的HA-MBC与丛枝菌根真菌(AMF)联合作用对盐碱土性质与甜瓜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分析磁性生物炭与腐殖酸配比(1∶4,1∶6,1∶8)、FeCl3、FeSO4试剂浓度(0。02,0。04,0。06 g/mL)及交联时长(48,72,96 h)对 HA-MBC的影响,获取适合与AMF联施的最优改良方案。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单菌、单炭和炭菌联作(AMF+10%B、AMF+20%B)对盐土、碱土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甜瓜生长、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15,75 mmol/L盐碱胁迫时,20 g/kg AMF与20%HA-MBC共同施用缓解效果最优,二者"协同增效"。一方面,HA-MBC负载的铁氧化合物及HA通过增加表面官能团及孔隙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AMF能通过形成共生菌根,二次富集有机质、营养元素,并提升土壤酶活性,进而增加甜瓜株高根长,促进Fv/Fm的回升与F0、qN的降低;另一方面,HA-MBC的施用能够使盐土、碱土中AMF侵染率分别提高19。46%,22。72%,进一步提高AMF作用效果。同时,Fe2+、Mg2+、N等营养元素在炭菌间能形成转化循环,提高养分利用率。150 mmol/L盐碱胁迫时,施加低剂量HA-MBC仍起改良土壤、缓解胁迫的作用,而高剂量炭施加则对指标的改善起抑制作用。可能是过施HA-MBC时,表面官能团过度聚集有毒物质、盐离子并竞争营养元素,使AMF侵染率降低,削弱共生菌根现象,进而降低甜瓜光合指标。[结论]在添加0。04 mmol/L FeCl3、FeSO4试剂,生物炭与腐殖酸配比6∶1,交联时间72 h下制备的HA-MBC适合与AMF共同施用。二者联作在低、中浓度盐碱胁迫水平下可改善盐碱土理化性质和养分结构,促进甜瓜光合作用,而高浓度胁迫下过施HA-MBC抑制土壤指标和甜瓜光合指标的回升。

    炭菌联作腐殖酸—磁性生物炭改性生物炭丛枝菌根真菌盐碱胁迫

    异养氨氧化细菌对旱地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宏飞王晓凌曹佳伟于浩...
    363-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接种异养氨氧化细菌(HAOB)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干旱易发地区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以HAOB菌株S2_8_1为试验菌株,玉米为植物材料,设置接种HAOB菌株不灌溉(DI)、不灌溉对照(DCK)、接种HAOB菌株灌溉(WI)、灌溉对照(WCK)4个处理。[结果]旱地玉米接种HAOB菌株后根际土壤硝化速率和光合速率增强,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及产量提高(p<0。05)。DI和WI 2个处理各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期的产量均显著高于DCK和WCK,特别是在DI处理中。在降雨不足的2022年和降雨充裕的2023年,DI的玉米产量均超过DCK和WCK 2个处理,与DCK的玉米产量相比提高24。98%以上,在2023年,DI的产量甚至与WI相当,超出WCK的产量11。29%以上。HAOB菌株提高水分利用效率,DI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DCK提高4。84%以上,WI相比WCK提高3。06%以上。DI和WI相比,根际土壤硝化速率接近,产量上也很接近,但DI不需要灌溉且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将HAOB菌株应用到旱地农业中提高玉米产量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为旱地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和研究方向。

    异养氨氧化细菌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根际土壤硝化速率

    不同钠钾比微咸水对土壤水盐特性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高伟强张体彬童建康刘祯媛...
    372-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指导微咸水的安全利用。[方法]在遮雨条件下开展冬小麦盆栽试验,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CK),设置电导率为4 dS/m,钠钾比为1∶0(T1),1∶1(T2),0∶1(T3)的3种微咸水水质处理,研究土壤水盐特性,冬小麦光合生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结果]与CK相比,T1、T2、T3微咸水灌溉下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19%,8%,14%(p<0。05),土壤EC1∶5(土水比1∶5浸提液电导率)和Na+、K+浓度随着冬小麦生育期持续增加,T1、T2、T3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盐分分别增加252%,223%,234%(p<0。05),且盐分大部分积累在10-20 cm 土层。与CK相比,T1处理的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16%(p<0。05),而T2、T3处理与CK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2处理提升冬小麦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地上部干物质量,与CK相比产量增加8。41%(p<0。05);而各处理地下部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4 dS/m微咸水灌溉改变土壤原有水盐特性,使盐分积累在土壤中,短期内对冬小麦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本研究中,使用钠钾比为1∶1的微咸水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提升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微咸水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微咸水钠钾比冬小麦水盐分布光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