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与石油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

宋德琦

双月刊

1006-5539

cnpc-ngo@cnpc.com.cn

028-86014479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升华路6号

天然气与石油/Journal Natural Gas and Oi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技术性期刊。以推广国内外油气田地面建设先进技术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油气储运、油气加工、通信与自动控制、腐蚀与防腐、机械设备、电力、热工、采暖通风、环境保护、给排水、工程地质及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经济、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王震李楠潘继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带来电力系统安全冗余降低、用海用地冲突等问题.石油、炼化等企业能耗高、碳排放量大,正积极投身新能源产业,助力实现清洁低碳转型.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油气行业转型的关键举措,政策导向日益增强,社会共识逐步形成.从地理空间重叠、低碳安全约束、装备技术转化、产业发展互促等方面论述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基于石油公司的探索和实践,归纳了六种融合发展的典型场景与模式;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研究,明确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研判了实现路径,并从政策、市场、技术、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油气融合发展可再生能源路径

    深水气田长距离混输模式下水相运动规律研究

    刘培林张欢陈文峰鞠朋朋...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陵水25-1 深水气田混输管道距离长、管道爬坡段坡度大,初始投产阶段混输流体水相到达平台的时间长且预测困难,给管道安全运行带来风险.基于多相流计算模型,运用LedaFlow软件,对陵水25-1 深水气田初始投产阶段的水相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含水率、油量、气量、油水相间摩擦系数等因素对水相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投产阶段水相在爬坡段分离和积聚,形成长时间的停滞,管道坡度越大,水相波动越剧烈;含水率越高的物流,水相在爬坡段聚集时间越短;气量增大则会降低水相滞液程度,提高水相运行速度,有助于水相爬坡;油量变化对水相运行速度的影响较小,油水相间摩擦系数对爬坡段水相运动有直接影响,油水相间摩擦系数修正拟合,对实际管道运行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深水气田开发研究提供借鉴.

    深水气田混输流体水相运动初始投产相间摩擦

    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全面提速实现新跨越"油气热电氢"综合性供能格局初步形成

    王路
    16页

    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尾气排放全时段达标工艺路线

    周明宇胡家全赵柳鉴程林...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尾气排放全时段达标寻求科学合理的工艺路线,通过分析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尾气处理工艺现状及不同含硫尾气处理工艺技术特点,针对现有含硫天然气净化厂采用的不同硫回收及尾气处理工艺,提出了 4 种可用于尾气排放全时段达标工艺路线.对比分析了各工艺路线的技术经济优劣势,最终提出了一厂一策、因地制宜、近期与远期减排结合的工艺路线制定方法.可为将来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尾气排放全时段达标升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全时段达标尾气排放含硫天然气

    高压CO2管道泄漏动态压力计算模型研究

    朱海山王海锋柳歆路建鑫...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压CO2管道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腐蚀或外部因素发生泄漏,由于CO2相态复杂,管内压力相应产生复杂动态响应变化,管内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减压波预测、管材韧性止裂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工况下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压力变化特性,基于等熵原理建立了高压CO2管道泄漏管内动态压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工业规模CO2管道泄漏实验数据以及HYSYS软件计算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HYSYS软件,新建模型对于高压CO2管道泄漏过程压降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更吻合,平均预测误差为3.9%,表明新建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高压CO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压力的动态响应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压CO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动态减压特征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高压CO2管道CO2管道泄漏动态压力计算模型

    原油集输系统能耗影响因素的综合判定模型

    梁月玖高雪冬何建林柳英明...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油田生产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原油集输系统在能源供应链中所起的作用日渐显著,其能耗所占比重在整体油田生产中也日益增加,而系统能耗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集输系统能耗影响因素成为油田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部分因素之间还会存在交叉影响而造成信息重叠,这给准确把握系统能耗主要影响因素带来较大难度.结合集输系统能耗构成特点和生产实际运行状况,综合考虑产液量、含水率、油品黏度等影响集输系统能耗的客观因素,采用改进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描述,根据权重大小进行排序,并将3 种方法结合进行综合判定,确定含水率和产液量为影响油田集输系统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主要因素变量对系统的相关制约原因进一步深入探究,并提出系统具体降耗措施,以期为原油集输系统节能提效提供理论参考.

    原油集输系统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节能降耗

    长输管道与城燃管道合并后多气源调配方案研究

    赖乐年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管网集团公司2019 年12 月挂牌成立的大背景,近年来天然气长输管道与城市燃气管道合并"一张网"格局逐步铺开.面对新的多气源混合供应、多家电厂不定性地调峰用气、管网末端新增用气用户需求等日趋复杂的工况,如何调配不同的多气源供应、优化终端用户用气管理、选取最优的改造方案,确保一体化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结合珠三角某城市群的一体化管网实际情况,以珠三角某天然气管网公司为例,通过采用华白指数法对该管网4 种气源进行互换性分析,并采用TGNET软件进行静态、动态水力计算和模拟仿真分析,从气质热值、气量、运行压力、事故工况、安全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适用于该一体化管网的最优气源调配方案和改扩建建议.应用结果对国内类似的多气源一体化管网的运行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多气源一体化管网调配方案模拟仿真

    利用LNG冷能回收轻烃和BOG的综合工艺系统

    白宇恒田晓龙王峰刘家洪...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中国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进口量已超过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0%,LNG的组分会因产地不同产生差异,76.6%以上的进口LNG中轻烃摩尔含量超过5%.同时LNG中蕴含大量冷能,利用LNG冷能回收LNG富液中的轻烃,利用效率高达90%.在对现有工艺系统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回收轻烃和闪蒸气(Boil-off Gas,BOG)的综合工艺系统,以某LNG接收站LNG富液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关键运行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工艺系统,轻烃回收率高达95.7%,单位产品能耗仅688 MJ/t,同时实现了低能耗回收接收站BOG,新工艺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研究结果可为LNG接收站轻烃回收装置建设提供借鉴.

    轻烃回收LNG冷能利用

    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吕世聪王少鹏张汶柳佳期...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通过钻探在渤海中部海域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东三段发现了大型扇三角洲沉积,其具有储层厚度大、岩性复杂、横纵向非均值性强等特征.充分利用录井、测井、壁心和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对扇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储层特征、沉积微相特征以及储层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南部C构造东三段为湖盆陡坡带的吉尔伯特型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的近岸水道、远岸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微相.其中近岸水道粒度较粗,以含砾砂岩、砂砾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型储层;远岸水道粒度较细,以含碳酸盐中细砂岩为主,次生溶蚀孔隙发育,物性较好,多为中孔中渗型储层.同时根据地震层序和时频分析技术可将其砂体纵向划分为四期扇体,结合沉积模拟和地震属性,识别了四期扇体的展布范围.研究成果可为扇三角洲储层的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借鉴指导.

    陡坡带石臼坨凸起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地震属性

    CO2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以东河6油藏为例

    张利明李汝勇袁泽波侯大力...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油田原油在注CO2 过程中是否混相及油层沥青质的沉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混相及沉淀实验装置,并开展CO2 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模拟东河6 油藏注气开采过程,判断注入气体与地层流体是否达到混相,表征油层内胶质、沥青质的析出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东河6 油藏注CO2 驱提采机理为一次混相;沥青质相对沉淀量随CO2 注入比例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后又缓慢减少,胶质相对沉淀量随注入比例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注CO2后降压衰竭开采优先采出饱和烃,油层原油沥青质含量迅速增加.东河6 油藏注CO2 驱保持最低混相压力45.4 MPa以上开采,可提高驱替效率,减少开采过程中胶质、沥青质的析出,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注CO2 油藏提供一种混相压力及沥青质沉淀测定的方法,支撑注CO2 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

    油层流体混相CO2混相驱胶质沉淀沥青质沉淀东河6油藏原油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