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特殊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特殊钢
特殊钢

汪学瑶

双月刊

1003-8620

tsg-mag@hs-mail.hb.cninfo.net

0714-6297386,6297313

435001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316号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特殊钢/Journal Special Stee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特殊钢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它主要宣传国家特钢生产、科技政策、报导特钢研究成果、交流推广先进工艺技术、传递国内外特殊钢经济信息。它是我国冶金类中文核心期刊,是国内外著名数据统计和收录用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稀土Ce对441铁素体不锈钢碳氮化物析出的影响与控制

    谢康莫金强张威王丽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高温热态模拟实验和热力学计算,考察了不同Ce含量微合金化对441铁素体不锈钢中碳氮化物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Ce添加的441铁素体不锈钢中碳氮化物主要有两种类型:单独析出的碳氮化物和异质形核的复合碳氮化物.钢中加入稀土后,碳氮化物形核氧化物中的Al逐渐被Ce取代,改性顺序为 Al2O3·Ti2O3→Al-CeO3·Ti2O3→Ce2O3·Ti2O3.改质形成的Ce2O3与碳氮化物的错配度较高,形核能力减弱,这既使形貌由全包裹向半包裹结构转变,又造成了单独析出碳氮化物析出加剧.高含量稀土添加后,CeN会逐渐出现,TiN的析出过程受到抑制,降低了碳氮化物的析出面积,碳氮化物逐渐转化为类球形形貌.通过对比不同Ce含量试样,当稀土添加量为0.007%,与原始铸态的碳氮化物相比,增加了异质形核的数量密度,碳氮化物的数量密度由66.7个/mm2上升到74.5个/mm2,平均尺寸集中在1~3 μm,细化晶粒效果最好.

    441不锈钢凝固过程稀土含量碳氮化物稀土夹杂物

    紧固件用10.9级32CrB4调质圆钢的开发

    彭峰李旭李博鹏张越...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冶炼过程控制残余w[P]≤0.015%、w[S]≤0.010%,低氧操作稳定控制w[T.O]<10×10-6,采用两阶段低温轧制且单道次压下率控制为8%~12%,成功开发出ϕ38.8 mm规格具有良好-40℃低温冲击韧性的10.9级32CrB4螺栓钢.力学性能检验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钢材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和优良的低温冲击性能,研究出较优热处理工艺为820℃保温水淬后510℃保温回火,室温抗拉强度可达1 075 MPa,-40℃KV2低温冲击平均值可达到53 J,组织以回火索氏体为主,综合力学性能优良,组织均匀性较好.

    紧固件用钢热轧棒材热处理工艺低温冲击32CrB4钢

    BTW1钢连铸板坯高温热塑性行为分析

    孙剑刘占礼李杰张鹏飞...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钢厂生产的BTW1钢连铸坯为研究对象,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试验机开展高温拉伸试验,通过对拉伸断口进行观察,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组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BTW1钢断面收缩率随加热温度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断面收缩率在1 000℃时达到最高值68.3%,在950℃时仅为29.23%,BTW1钢断面收缩率在多个温度区间低于40%,高温热塑性极差,裂纹敏感性强.当加热温度低于800℃时,由于未发生微带诱导塑性和动态再结晶现象,导致热塑性较差,断口形貌呈现塑性变形和脆性断裂共存;当加热温度为950℃时,动态再结晶现象增加,但混晶组织导致塑性下降,断口形貌为典型的解理性脆断,当加热温度为1 000℃时,动态再结晶过程明显,形成均匀细小晶粒区域,塑性显著提升,断口为典型韧窝形貌;当加热温度为1 100℃时,断口出现熔化区域,但高温下仍保留部分韧窝结构.

    BTW1钢连铸板坯高温热塑性断面收缩率动态再结晶

    150 mm×150 mm小方坯超低碳钢H1T生产实践

    陈军彭光健林丹黄振华...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超低碳钢H1T传统的预处理-转炉-RH-大方坯连铸/模铸-开坯工艺生产成本高,以及连铸浇注过程中容易发生堵塞水口导致生产中断的问题,开发了150 mm×150 mm方坯连铸生产工艺,重点针对连铸水口结瘤堵塞进行工艺控制,并对生产过程中化学成分、渣系、夹杂物变化进行分析.工业生产表明,采用转炉出钢加铝脱氧、LF渣碱度>10,顶渣(FeO+MnO)≤2%,搅拌氩气流量>600 L/min确保脱硫、RH工序在65 Pa以下吹氧深脱碳、钢水钙处理等工艺优化,成功生产出超低碳钢H1T产品,并且连浇炉数达到10炉次.

    超低碳钢炉外精炼顶渣改质钙处理方坯

    高铬耐候钢Q350EW高温热塑性分析

    孟庆勇单庆林潘宏伟路博勋...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Q350EW高铬耐候钢连铸过程裂纹敏感性,利用 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Q350EW高铬耐候钢高温热塑性,并结合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理论计算Q350EW高铬耐候钢析出相分布规律.利用扫描电镜结合光学显微镜对高温拉伸断口宏观、微观形貌以及断口处的显微组织观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Q350EW高铬耐候钢抗拉强度降低;断面收缩率曲线在700~800℃附近出现凹谷,775℃时断面收缩率最低为64.9%.凹谷温度范围内断口形貌主要由韧窝组成,其断裂机理为韧性断裂;显微组织分析表明,原奥氏体晶界出现铁素体致使塑性降低,但是由于铁素体含量较高,Q350EW高铬耐候钢塑性仍保持较高水平.通过优化连铸二次冷却等关键工艺参数降低Q350EW高铬耐候钢铸坯裂纹风险性,建议铸坯角部弯曲矫直段温度<750℃.

    Q350EW高铬耐候钢高温热塑性断口形貌显微组织析出相

    熔速对高填充比06Cr18Ni11Ti电渣重熔铸锭凝固过程的影响

    杨文彬刘中秋王芳黄雪驰...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06Cr18Ni11Ti钢高填充比电渣重熔铸锭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瞬态电渣重熔过程的多相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探究了熔速对电渣重熔过程中电磁、传热、流动及凝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熔速下的电流路径基本一致,且存在明显的集肤效应,结晶器内部温度呈抛物线形分布,且温度梯度较大.随着熔速从5 kg/min增至7 kg/min,电流密度、洛伦兹力和焦耳热分别增加了16.2%、37.7%和63.3%;渣池最高温度从1 902 K上升至2 058 K;渣池内存在两对方向相反的涡旋,结晶器内的流动随熔速增大变得更加剧烈;在本文研究条件下,提高熔速会导致熔池深度增大、铸锭局部凝固时间延长;当熔速为5 kg/min时,局部凝固时间最短,熔池深度在结晶器直径的1/2~1/3,有助于保证铸锭良好的致密性和结晶质量.

    电渣重熔熔速高填充比06Cr18Ni11Ti钢凝固过程

    稀土Ce对20MnTiB冷镦钢中夹杂物演变的影响

    郑安民樊轩宇黄增鑫毛旺旺...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化实验生产不同稀土(Ce)含量的20MnTiB冷镦钢,通过实验观察和热力学计算,研究了在Ca处理的基础上,Ce对20MnTiB冷镦钢生产过程中夹杂物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e处理后,大尺寸类球状Al2O3·MgO·CaO·CaS夹杂物被变质分解为1 μm左右类球状的CeAlO3·MgO·CaO·CaS夹杂物,2 μm左右不规则状的该类型夹杂物被变质球化.热轧后,0Ce试样盘条中夹杂物沿轧制方向拉长,夹杂物尺寸更大,形状愈发不规则,此外,还发现长条状MnS夹杂物.而在27Ce试样中,经Ce处理后w[S]降低40%,抑制了凝固过程中MnS夹杂物的形成,且经轧制后,盘条中夹杂物小尺寸、类球状的特性并未发生改变.热力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Ce处理后,大尺寸、不规则夹杂物的变质分解、小尺寸、不规则状夹杂物的变质球化以及MnS夹杂物的消失,避免了在冷镦过程中由于夹杂物不规则形貌引起的应力集中,从而有利于实验钢冷镦性能的提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稀土微合金化冷镦钢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20MnTiB冷镦钢Ca处理Ce处理夹杂物演变热力学计算

    H13模具钢电渣锭中夹杂物的类型以及分布规律分析

    倪卓文朱红春李花兵姜周华...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2 t电渣重熔炉进行H13模具钢的制备.结合热力学计算、实验观察与统计分析,系统地研究了熔速为0.12 kg/s条件下H13模具钢在电渣锭中的夹杂物类型、尺寸、形貌以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H13模具钢中主要的夹杂物类型为MgO·Al2O3和球形的CaO·MgO·Al2O3.在电渣重熔过程中,MgO·Al2O3夹杂物会演变为MgO·Al2O3+CaO·Al2O3混合类型夹杂物或者CaO·MgO·Al2O3类夹杂物.同时,会有少量的S以各类夹杂物为形核质点进行析出,析出的成分主要为CaS,生成CaS包裹的CaO·MgO·Al2O3类夹杂物.在电渣锭中夹杂物尺寸主要以<5 μm为主,5~<10 μm的夹杂物较少,≥10 μm的夹杂物仅有少量存在.这与电极中夹杂物的分布类似,但总体的夹杂物数量有所减少.径向分布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在二分之一半径附近出现夹杂物的富集.

    电渣重熔H13模具钢夹杂物类型夹杂物分布

    LF精炼结束后软吹时间对帘线钢LX82 A夹杂物控制的影响

    赵昊乾张育明马博巩延杰...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帘线钢夹杂物控制,通常选择长时间软吹处理提高钢水洁净度,但会导致镁碳砖侵蚀加剧.通过工业生产试验,使用FEI Explorer 4自动扫描电镜,研究LF精炼结束后软吹时间对帘线钢盘条夹杂物成分、数量的影响;并采用贝卡标准评分和神户标准Max-T(ave)评分进行盘条夹杂物评价.结果表明,LF精炼结束后软吹时间45 min与软吹时间25 min生产工艺对比,盘条中尺寸大于3 μm的氧化物夹杂成分基本类似,夹杂物密度分别为135个/100 mm2、103个/100 mm2,LF精炼结束后软吹时间25 min工艺夹杂物数量密度略低.扩大对比试验数量,盘条贝卡标准评分和神户标准Max-T(ave)评分表明,LF精炼结束后软吹时间20~25 min的夹杂物控制并未变差或略有改善趋势.帘线钢中低熔点夹杂物的控制主要通过控制Al含量、精炼渣等工艺参数,而导致最终产品失效的夹杂物往往与内生夹杂物类型不一致,对于帘线钢而言,可以考虑降低LF精炼结束后软吹时间.

    帘线钢LF精炼软吹时间夹杂物Al2O3含量

    高级别管线用焊丝EF3超低磷冶炼工艺实践

    张行利亓奉友苏永泽崔贵博...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高级别管线用超低P焊丝EF3的批量稳定生产,对脱P的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研究,明确脱P的条件.通过铁水脱P、100 t转炉脱P、钢包脱P配合扒渣、二次LF精炼防回P工艺,配合低P合金,实现了超低P焊丝EF3的稳定生产.控制铁水w[Si]≤0.15%,造高碱度(R=6)的炉渣,可同时脱P、脱S,实现铁水w[P]≤0.020%、铁水w[S]≤0.005%;转炉终点温度在1 595~1 610℃,终渣碱度4.0左右,终渣中w[FeO]在23.0%~26.0%,可实现转炉出钢w[P]≤0.008%;采用钢包脱P,可实现钢水w[P]≤0.004%;钢包脱磷后配合扒渣工艺,扒渣前后基本不回P,采用二次LF精炼防增P,配合低P合金,增P量极少;从而可实现中间包钢水w[P]≤0.005%.

    超低P焊丝EF3转炉脱P扒渣P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