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化"话语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转型(笔谈)

    122页

    "天演"与"道演":近代中国的两种演化世界观

    王中江
    123-128页

    相激相生:20世纪中国的"革命"与"进化"观念

    陈建华
    128-131页

    "天演"语境中的现代"大同"话语及其灵知主义向度

    陈赟
    132-135页

    从进化到涌现:作为复杂系统的文学演化

    刘大先
    136-139页

    互助论在五四时期的传播和接受

    吕存凯
    140-143页

    山河受难与文化磁场——抗战时期海派知识分子在桂林的精神图景

    相宜
    14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沦陷,到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桂林凭借其在地理、交通、政治上享有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中国大批知识分子,书店出版事业、文学创作、戏剧、绘画、音乐、抗战爱国文化运动等随之蓬勃发展.桂林由此成为一个离散文化人身心栖息的场域,也成为中国的抗战文化城.尤其是一批海派知识分子,他们在日军空袭的暴力威胁下办岩洞学校,开展岩洞教育,筹办书社,创刊办报,开垦文化园地,传承中华文化,守护文明之火,在战火中求生存,在山河受难中追求超越时空的精神自由,与时代、社会展开抗争,并最大限度凝聚同道,形成文化磁场,创造出了桂林山水间一个个富有现代意义的全新文化空间.

    抗战桂林文化城海派知识分子

    "搭子"社交: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野下的交往异化

    解为瀚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将"加速社会"作为对当代社会的原初性诊断.可将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作为诠释现代性交往的新视角,以互联网中流行的"搭子"社交为切入点,反思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步调等的加速对交往时空的异化、交往行动的异化以及交往主体的异化,考量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消弭交往异化的"共鸣"方案的行动方式与行动逻辑,以及在强大的交往异化现实面前的适用性和限制性,从观念、制度、技术层面对"共鸣"方案进行实践优化.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交往异化"搭子"社交

    "科外幻"与电影本体论的实验式构想

    马笑寒
    16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亚苏的"科外幻"设想在两个方面受到质疑:一是难以找到纯粹的"科外幻"叙事;二是难以为"科外幻"提供统一的意义解读框架.在"科外幻"的世界里,虽然运行着相互感知的逻辑,但缺乏将表象联结起来的法则."科外幻"这一概念强调虚构在本体论层面的可能性,而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装置,恰好能容纳这种范式.在后人类视域下,电影不仅能探索现实,更是一种考察超越人类当前经验和身份的媒介.影像的双重偶然机制——成像过程中的"任意瞬间"不可测定性和蒙太奇对影像时空的交互变换——体现了非线性和非人类中心的世界观.电影的"科外幻"特性允许影像相互映射为可能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叙事和时间感知界限,同时也促使观众以多重视域和逻辑去理解电影,探索后人类时代可能出现的多元现实.

    电影本体论科外幻偶然性机制气态感知后人类视域

    Abstracts

    177-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