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绘世界文学版图

    王宁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世界文学虽经演化发展,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另一种新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东方文学在其中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观念所包含的不对称格局和庸俗化理解首先迎来了西方内部的反思和重构,莫莱蒂、达姆罗什、卡萨诺瓦等一批学者以自身研究和文学史实践撬动了"世界文学"的坚硬底座。今天,"世界"不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或事实,而处在不断生成、流动之中(worlding)。作为动词的"世界"与此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并推动的"讲理""说义'"味道""言情"一起构成"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如何谈论一种生成中的"世界文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如何可能?如何对中国文学展开面向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研究?"中国叙事"如何参与世界文学的知识生产?中国学者如何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回答以上问题,不久前上海市高峰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特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王宁教授追溯了"世界文学"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中国学者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性理论讨论,从中国视角出发,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重绘世界文学版图。陈众议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危机及现代主义以降西方文学的问题出发,指出讨论世界文学应更多关注文学本体及其历史与常识,关心处于弱势的国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关注新的时代和历史契机孕育的新世界主义及世界文学。方维规教授围绕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展开,指出相关研究应力避"全球化"沦为话语的空转,关注文学和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如何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族的后现代秩序。宋炳辉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并非简单是全世界文学的泛和,而气一个不断衍生的复数,是一种创造陛的、跨文化的、未完成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事件,基于此"历史进程性"可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张辉教授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重点应挪移到"文学"上,抽象、宏观的世界文学是空洞的,只有从其体的文本、现象、文学自身历史出发,才能揭示文学为我们认识和展现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刘洪涛教授以21世纪西方学界出版的三部代表性世界文学史著作为例指出,这一去西方中心主义实践可为中国学者借鉴发展,进而打开中国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局面。张帆教授指出,"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旨在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和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从而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新世界主义与世界文学点厾

    陈众议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世界文学虽经演化发展,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另一种新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东方文学在其中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观念所包含的不对称格局和庸俗化理解首先迎来了西方内部的反思和重构,莫莱蒂、达姆罗什、卡萨诺瓦等一批学者以自身研究和文学史实践撬动了"世界文学"的坚硬底座。今天,"世界"不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或事实,而处在不断生成、流动之中(worlding)。作为动词的"世界"与此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并推动的"讲理""说义'"味道""言情"一起构成"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如何谈论一种生成中的"世界文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如何可能?如何对中国文学展开面向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研究?"中国叙事"如何参与世界文学的知识生产?中国学者如何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回答以上问题,不久前上海市高峰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特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王宁教授追溯了"世界文学"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中国学者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性理论讨论,从中国视角出发,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重绘世界文学版图。陈众议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危机及现代主义以降西方文学的问题出发,指出讨论世界文学应更多关注文学本体及其历史与常识,关心处于弱势的国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关注新的时代和历史契机孕育的新世界主义及世界文学。方维规教授围绕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展开,指出相关研究应力避"全球化"沦为话语的空转,关注文学和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如何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族的后现代秩序。宋炳辉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并非简单是全世界文学的泛和,而气一个不断衍生的复数,是一种创造陛的、跨文化的、未完成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事件,基于此"历史进程性"可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张辉教授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重点应挪移到"文学"上,抽象、宏观的世界文学是空洞的,只有从其体的文本、现象、文学自身历史出发,才能揭示文学为我们认识和展现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刘洪涛教授以21世纪西方学界出版的三部代表性世界文学史著作为例指出,这一去西方中心主义实践可为中国学者借鉴发展,进而打开中国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局面。张帆教授指出,"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旨在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和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从而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论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

    方维规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世界文学虽经演化发展,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另一种新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东方文学在其中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观念所包含的不对称格局和庸俗化理解首先迎来了西方内部的反思和重构,莫莱蒂、达姆罗什、卡萨诺瓦等一批学者以自身研究和文学史实践撬动了"世界文学"的坚硬底座。今天,"世界"不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或事实,而处在不断生成、流动之中(worlding)。作为动词的"世界"与此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并推动的"讲理""说义'"味道""言情"一起构成"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如何谈论一种生成中的"世界文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如何可能?如何对中国文学展开面向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研究?"中国叙事"如何参与世界文学的知识生产?中国学者如何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回答以上问题,不久前上海市高峰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特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王宁教授追溯了"世界文学"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中国学者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性理论讨论,从中国视角出发,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重绘世界文学版图。陈众议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危机及现代主义以降西方文学的问题出发,指出讨论世界文学应更多关注文学本体及其历史与常识,关心处于弱势的国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关注新的时代和历史契机孕育的新世界主义及世界文学。方维规教授围绕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展开,指出相关研究应力避"全球化"沦为话语的空转,关注文学和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如何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族的后现代秩序。宋炳辉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并非简单是全世界文学的泛和,而气一个不断衍生的复数,是一种创造陛的、跨文化的、未完成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事件,基于此"历史进程性"可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张辉教授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重点应挪移到"文学"上,抽象、宏观的世界文学是空洞的,只有从其体的文本、现象、文学自身历史出发,才能揭示文学为我们认识和展现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刘洪涛教授以21世纪西方学界出版的三部代表性世界文学史著作为例指出,这一去西方中心主义实践可为中国学者借鉴发展,进而打开中国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局面。张帆教授指出,"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旨在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和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从而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世界文学的语义分析及谱系研究的可能性

    宋炳辉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世界文学虽经演化发展,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另一种新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东方文学在其中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观念所包含的不对称格局和庸俗化理解首先迎来了西方内部的反思和重构,莫莱蒂、达姆罗什、卡萨诺瓦等一批学者以自身研究和文学史实践撬动了"世界文学"的坚硬底座。今天,"世界"不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或事实,而处在不断生成、流动之中(worlding)。作为动词的"世界"与此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并推动的"讲理""说义'"味道""言情"一起构成"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如何谈论一种生成中的"世界文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如何可能?如何对中国文学展开面向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研究?"中国叙事"如何参与世界文学的知识生产?中国学者如何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回答以上问题,不久前上海市高峰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特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王宁教授追溯了"世界文学"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中国学者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性理论讨论,从中国视角出发,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重绘世界文学版图。陈众议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危机及现代主义以降西方文学的问题出发,指出讨论世界文学应更多关注文学本体及其历史与常识,关心处于弱势的国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关注新的时代和历史契机孕育的新世界主义及世界文学。方维规教授围绕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展开,指出相关研究应力避"全球化"沦为话语的空转,关注文学和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如何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族的后现代秩序。宋炳辉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并非简单是全世界文学的泛和,而气一个不断衍生的复数,是一种创造陛的、跨文化的、未完成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事件,基于此"历史进程性"可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张辉教授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重点应挪移到"文学"上,抽象、宏观的世界文学是空洞的,只有从其体的文本、现象、文学自身历史出发,才能揭示文学为我们认识和展现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刘洪涛教授以21世纪西方学界出版的三部代表性世界文学史著作为例指出,这一去西方中心主义实践可为中国学者借鉴发展,进而打开中国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局面。张帆教授指出,"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旨在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和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从而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胸怀世界,但请切勿忘记文学

    张辉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世界文学虽经演化发展,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另一种新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东方文学在其中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观念所包含的不对称格局和庸俗化理解首先迎来了西方内部的反思和重构,莫莱蒂、达姆罗什、卡萨诺瓦等一批学者以自身研究和文学史实践撬动了"世界文学"的坚硬底座。今天,"世界"不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或事实,而处在不断生成、流动之中(worlding)。作为动词的"世界"与此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并推动的"讲理""说义'"味道""言情"一起构成"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如何谈论一种生成中的"世界文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如何可能?如何对中国文学展开面向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研究?"中国叙事"如何参与世界文学的知识生产?中国学者如何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回答以上问题,不久前上海市高峰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特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王宁教授追溯了"世界文学"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中国学者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性理论讨论,从中国视角出发,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重绘世界文学版图。陈众议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危机及现代主义以降西方文学的问题出发,指出讨论世界文学应更多关注文学本体及其历史与常识,关心处于弱势的国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关注新的时代和历史契机孕育的新世界主义及世界文学。方维规教授围绕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展开,指出相关研究应力避"全球化"沦为话语的空转,关注文学和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如何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族的后现代秩序。宋炳辉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并非简单是全世界文学的泛和,而气一个不断衍生的复数,是一种创造陛的、跨文化的、未完成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事件,基于此"历史进程性"可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张辉教授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重点应挪移到"文学"上,抽象、宏观的世界文学是空洞的,只有从其体的文本、现象、文学自身历史出发,才能揭示文学为我们认识和展现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刘洪涛教授以21世纪西方学界出版的三部代表性世界文学史著作为例指出,这一去西方中心主义实践可为中国学者借鉴发展,进而打开中国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局面。张帆教授指出,"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旨在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和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从而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走向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

    刘洪涛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世界文学虽经演化发展,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另一种新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东方文学在其中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观念所包含的不对称格局和庸俗化理解首先迎来了西方内部的反思和重构,莫莱蒂、达姆罗什、卡萨诺瓦等一批学者以自身研究和文学史实践撬动了"世界文学"的坚硬底座。今天,"世界"不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或事实,而处在不断生成、流动之中(worlding)。作为动词的"世界"与此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并推动的"讲理""说义'"味道""言情"一起构成"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如何谈论一种生成中的"世界文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如何可能?如何对中国文学展开面向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研究?"中国叙事"如何参与世界文学的知识生产?中国学者如何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回答以上问题,不久前上海市高峰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特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王宁教授追溯了"世界文学"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中国学者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性理论讨论,从中国视角出发,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重绘世界文学版图。陈众议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危机及现代主义以降西方文学的问题出发,指出讨论世界文学应更多关注文学本体及其历史与常识,关心处于弱势的国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关注新的时代和历史契机孕育的新世界主义及世界文学。方维规教授围绕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展开,指出相关研究应力避"全球化"沦为话语的空转,关注文学和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如何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族的后现代秩序。宋炳辉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并非简单是全世界文学的泛和,而气一个不断衍生的复数,是一种创造陛的、跨文化的、未完成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事件,基于此"历史进程性"可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张辉教授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重点应挪移到"文学"上,抽象、宏观的世界文学是空洞的,只有从其体的文本、现象、文学自身历史出发,才能揭示文学为我们认识和展现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刘洪涛教授以21世纪西方学界出版的三部代表性世界文学史著作为例指出,这一去西方中心主义实践可为中国学者借鉴发展,进而打开中国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局面。张帆教授指出,"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旨在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和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从而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知识生产

    张帆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世界文学虽经演化发展,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另一种新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东方文学在其中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观念所包含的不对称格局和庸俗化理解首先迎来了西方内部的反思和重构,莫莱蒂、达姆罗什、卡萨诺瓦等一批学者以自身研究和文学史实践撬动了"世界文学"的坚硬底座。今天,"世界"不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或事实,而处在不断生成、流动之中(worlding)。作为动词的"世界"与此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并推动的"讲理""说义'"味道""言情"一起构成"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的关键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如何谈论一种生成中的"世界文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如何可能?如何对中国文学展开面向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研究?"中国叙事"如何参与世界文学的知识生产?中国学者如何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回答以上问题,不久前上海市高峰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特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王宁教授追溯了"世界文学"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中国学者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性理论讨论,从中国视角出发,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重绘世界文学版图。陈众议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危机及现代主义以降西方文学的问题出发,指出讨论世界文学应更多关注文学本体及其历史与常识,关心处于弱势的国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关注新的时代和历史契机孕育的新世界主义及世界文学。方维规教授围绕世界文学与全球化的结构性关系展开,指出相关研究应力避"全球化"沦为话语的空转,关注文学和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如何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族的后现代秩序。宋炳辉教授指出,世界文学并非简单是全世界文学的泛和,而气一个不断衍生的复数,是一种创造陛的、跨文化的、未完成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事件,基于此"历史进程性"可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张辉教授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重点应挪移到"文学"上,抽象、宏观的世界文学是空洞的,只有从其体的文本、现象、文学自身历史出发,才能揭示文学为我们认识和展现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刘洪涛教授以21世纪西方学界出版的三部代表性世界文学史著作为例指出,这一去西方中心主义实践可为中国学者借鉴发展,进而打开中国去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局面。张帆教授指出,"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旨在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和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从而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中国需要一部怎样的环境法典——再论环境法的适度法典化

    张梓太包婧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法适度法典化理论旨在推动渐进式的环境法典编纂,通过降低体系化标准来实现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的调整范围与体系的适度。适度法典化实为阶段性的法典编纂策略,但是,"适度"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模糊性,它依赖当下的现实条件和法治资源,需要根据环境法发展的具体目标而随时调整策略。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立法任务与立法环境的动态变化,来明确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适度"目标。为解决环境法律复杂化难题,提高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效率,现阶段环境法适度法典化理论应秉持"简约化"理念,传承中华法系简约化的法典编纂传统,在构建"生态环境法典与非法典法"双位阶法源格局的基础上,实现法典规范渊源、法典逻辑体系和法典法律条文的简约。

    环境法典适度法典化简约化法典传统

    数字科层制:数字政府原理论建构的一种探索

    郭劲光闫贝明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政府在当下的研究热潮中方兴未艾。伴随着解构和重塑科层制的呼声,数字化俨然已成为推动政府效能提升的新动力。然而,无论是在理论思辩还是在治理实践中,科层制均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使数字政府始终处于来自技术和结构间张力的持续困扰之中,并形成了突围论和协作论两种主流观点。但两种观点对科层制的认知都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忽视了科层制在国家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此,基于中国数字政府治理实践,提出数字科层制的数字政府原理论,阐释数字科层"体""用"关系体系,指出数字科层制具有全新的运行空间、决策模式、结构特征、动力机制和价值导向,是科层制在数字时代下新的衍生形态。要想真正使数字政府发挥治理效能,"依托"而非"突围"或是目前最优的理论和现实选择。

    数字科层制科层制数字政府科层韧性体用关系体系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与构建——金融史视野下的"无危机增长"之谜

    燕红忠蒋震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无危机增长"奇迹,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金融领域也长期兼顾效率与风险的平衡,金融监管无疑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世界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着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动态调整。而金融监管失灵主要源于监管的内部竞争、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创新、过度行政干预以及监管分散化等因素,各国基于其独特的金融结构与政府理念,在变革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演进的长期诉求在于避免金融风潮的发生和寻求稳定的发展环境,以此为基础,我国逐渐形成独特的"防范性"金融监管模式,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得以实现"无危机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金融史视野下的国际比较形成对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模式的新认识,也可为当今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调整提供历史镜鉴。

    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历史逻辑金融史无危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