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与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与科学
体育与科学

周旭

双月刊

1004-4590

zhili9@sina.com

025-84755315

210014

南京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

体育与科学/Journal Sports &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前沿性的开拓性研究成果的交流。本刊是一本学术性、思想性并重的体育科技期刊。以新概念、新理论开发、以及体育科研服务于运动训练,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研究论文为主体,兼顾基础理论和科学理论建设。本刊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双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版本。胶版印刷,80页/期,全年国内定价42元/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沈克印曹庆泽
    1-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对于加快我国体育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基础,剖析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审视其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面临创新技术应用不足、数据要素流通受阻、创新型人才紧缺和创新生态系统失衡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数据要素流通、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等推进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新质生产力体育产业链产业链韧性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

    袁雷李思颖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整体视角,通过对新阶段体育产业供给与需求、主体与结构、组成与模式转变的探讨,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本文认为,第一,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发展时,需同时把握体育供给与需求双向升级的节奏,兼顾网络技术普及、消费主体多样化中的体育需求增长,以及国家保障、全球化、现代化、协同化作用下的体育供给更新.第二,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是多维度的,认识到体育产业结构与主体定位是多方面的.体育产业不但在传统与新型产业连接、因地制宜的产业异质性挖掘、产业链创新建构、产业知识再生产中实现了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育产业空间重置,而且在多主体定位调整与创新合作中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第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既是促进体育产业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促进殊途同归的体育产业新模式建构过程.即便体育产业内部构成复杂,不同体育产业组织因客观或主观原因发展未能统一步调,但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都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供给需求结构主体共同体新模式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用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兼论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用品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

    付志华陈颇伏开鑫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本文测算并比较了 2000-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走廊11个国家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IMS)、TC指数、RCA指数和SRCA指数.结果表明:我国与沿线各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不断壮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上升,进口贸易额增幅远大于出口贸易额,贸易顺差趋势明显,但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不尽合理;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的总量规模较乐观,净出口能力优势明显且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克罗地亚、波兰与俄罗斯的净出口能力相对薄弱;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明显,但各类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差距较大,产品贸易长短板突出,克罗地亚、印度、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明显,沿线各国在高尔夫运动用品及设备上的国际竞争力整体偏弱.总体而言,缺乏针对性强的体育用品对外贸易政策支持体系,体育用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不强,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难以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体育用品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了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实困境.为此,提出:(1)完善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2)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用品(产品),实施体育用品品牌战略;(3)优化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结构;(4)加强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科技创新力度等政策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体育用品贸易竞争力新质生产力

    葛雷在中国(1920-1927)——对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体育部干事葛雷的历史考察

    李传奇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以与葛雷相关的报告、档案、信札、电报、报纸等历史文献为基础,对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体育部干事葛雷在华服务期间(1920-1927)从事体育相关工作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考察和研究.文章围绕葛雷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体育部的基本情况,葛雷在华期间的职务及人际关系网络,葛雷在华期间的社会状况及对其影响,葛雷在华期间的体育贡献,当时社会对葛雷的关注与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葛雷在近代中国体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推动近代中国体育的现代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葛雷的研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近代中国体育发展与变革的历程,同时也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外体育交流对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葛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远东体育委员会体育史

    民国时期华东地区大学校际足球比赛球场越轨行为探析

    罗赣王松郭振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校际竞赛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华东地区大学校际足球竞赛发生的五起"球场越轨"事件为分析对象,从社会学的立场,依据埃利亚斯在其代表作《文明的进程》中的"文明论",对球场越轨行为给出了"社会发生"(如制度、规则等)与"心理发生"(如羞耻、阈限等)两个维度的学理分析.社会发生与心理发生相互依赖、相互建构,具体解读为科层制下规则的滞后性与仲裁机构的裁决力度不足、参与主体的核心素养弱化与情感控制下的失序以及锦标主义的风靡一时与球场越轨影响力的扩大.随着越轨的蔓延,华东地区大学校际足球比赛球场越轨的层次由"争冠赛"延伸向"普通赛",场域由"大学"延伸向"中学",结构由"单一性"延伸向"多样性".

    华东地区校际足球比赛球场越轨发生学社会发生心理发生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审思

    杜长亮王统领李少丹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方法论是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前提,全面推进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创新需要进行方法论审思.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复杂性科学等研究方法,力图阐释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创新的必然性;第二,如何重塑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的话语体系;第三,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创新的路径如何构建.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已40年,仍用"以外释中""以旧释旧"的立场和思维方式来剪裁、理解、把握中国运动训练实践问题,并且深度依赖"构成论规律"及追求简单性.构建以中国运动训练问题为中心的理论研究视域和多维视角协同创新发展理论体系,必须实现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并完成实现"理论自觉"、提出"科学问题"以及达成"方法论转换"的当代使命.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创新方法论审思

    运动经验对乒乓球接发球预判表现及决策风格的影响

    冯一笛丁月怡王艳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经验会影响乒乓球运动员的预判决策,专项运动经验更丰富的运动员能够做出更准确的预判决策,但预判动作的决策偏好与决策行为类型是否受运动经验的影响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在校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员与选修过乒乓球课的大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在不同先验信息和运动学信息的条件下,运动经验对接发球预判表现、预判决策偏好与决策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学信息和先验信息条件下的预判表现均优于普通大学生,且运动员更倾向于做出冒险决策,大学生更偏好保守决策.

    运动经验乒乓球接发球预判决策偏好风险决策经验性决策

    中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

    周泽天戴永冠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代表主权国家或组织的参与主体在国际竞技体育事务中的权威和地位,体现了参与主体在国际竞技体育事务中话语表达权利与权力的辩证统一,与国家核心利益以及国际背景密切相关.目前,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的西方化倾向比较明显,我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大国地位还不相匹配,主要原因包括国际体育关系复杂多变、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参与竞赛规则修订不够、体育传媒国际化程度较弱等.面对国际竞技体育交融交锋的态势,中国竞技体育需要在话语体系、话语权利、话语权力等方面向世界充分表达中国标准、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中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权利体育外交

    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叙事与文化生产——基于互动仪式展演视角的分析

    关博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民族传统体育不但构成丰富,而且成为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志符号.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把握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发展,也为更好地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碰撞中传承与发展,文章基于互动仪式展演视角,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叙事和文化生产,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地方性知识,其形成与发展同情境密切相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元互动中,形成与发展了顺应自然、写照生活、和谐共生的民族传统体育.虽然现代化社会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最初情境不同,但稳固的文化内核确保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情感叙事、生命叙事、身体叙事可知,在仪式化的身体展演中,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产中,可将"传统"整合到当下情境,同时建构民族传统体育符号景观.

    时间空间情感仪式生命身体情境符号

    民俗体育重塑乡村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实践理路

    刘爱军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传统乡村结构与功能发生了重构.面对农村人口外流情况下乡村发展乏力等现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共同体重塑.基于民俗体育与乡村整体发展的紧密关联,本文结合当代民俗体育发展现实,探讨了民俗体育重塑乡村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实践理路.研究认为,民俗体育与乡村共同体的历史同向、发展同步,为民俗体育重塑乡村共同体提供了支撑.民俗体育在重塑乡村共同体中,表现为意识与行动交织下的乡村共同体重塑.民俗体育重塑乡村共同体包括三条实践进路:第一,尊重与开发乡村自治特色;第二,支持与激活内外多主体协同;第三,强化民俗体育与乡村共同体的关联意识.

    乡村振兴民俗体育乡村共同体社会自治多主体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