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中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中学刊
天中学刊

朱占青

双月刊

1006-5261

hhxytzxk@vip.163.com

0396-2879006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路

天中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ianzhong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统驻马店师专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第1、、4、6期为社会科学版,第2、5期为自然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庄子故事演变及其在欧洲的传播

    邹雅艳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人们所熟知,还常常以一位超凡脱俗的智者和隐士形象出现于后世小说、戏曲和说唱文学中.在中国,庄子故事经历了一个由哲理故事逐渐演变成世俗修道故事的过程,而后又经传教士的译介流传到欧洲,并为不少作家借鉴和模仿.运用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庄子故事流变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可见同一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所体现的不同主题思想和时代文化精神.

    庄子故事欧洲传播影响

    杨六郎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杨沫南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六郎故事在杨家将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宋代的史书、话本,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传奇、小说以及戏曲,杨六郎故事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杨六郎故事的历代文本演变形态进行梳理,可以探讨其文本背后蕴涵的文化意旨.

    杨六郎文本流变文化意蕴

    从《拾遗记》看先秦至魏晋时人的域外观念

    赵丽云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拾遗记》成书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记述了上古伏羲至晋代诸多异域远国的传说、神话、奇闻逸事,包含着先秦至魏晋时人对异域孝文化、历法、耕织文化、幻术、学术等方面的认知,总体上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域外文明观念.这一域外观念与传统华夷观并存,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拾遗记》域外文明域外观念

    陶渊明在苏州园林的"逍遥游"

    刘中文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其人生达到了"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其涉园悟道,脱然畦封;其诗书自适,望古遥集;其寄意云山,委运大钧.幸运的是,在苏州园林中,随处可以感悟到陶渊明的生存智慧.若潜心游览苏州园林,便可以与陶渊明一起作一番逍遥游.

    苏州园林陶渊明生存智慧逍遥游

    知识精英"光环"的消解——现代大学作家笔下的大学教师形象研究

    于萌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一批有作家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大学,大学校园和师生开始成为他们关注的题材.但这些拥有大学教师兼现代作家双重身份的知识分子创作的直接表现大学生活的小说,却很少从正面褒扬大学教师,反而对大学教师群体极尽嘲讽之能事.这种讽刺带有鲜明的时代倾向,民粹思潮的影响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书写构成了一部近代大学教师的丑态史,并以此参与了社会的改革和现代国家的建设.

    "大学教师"形象精英"光环"现代作家负面批判

    语言社会动员功能的发挥机制——基于抗疫标语口号的话语分析

    宋海燕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动员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重要环节,语言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功能,标语口号是社会动员的重要语言媒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动员性话语通过突出防控要求、防控姿态、信息甄别、制度政策等主题内容,完成通告普及、安慰鼓励、劝阻禁止、告诫警醒、倡导宣扬、致敬感恩等语义功能.在话语实践中,动员性话语有必要采用策略性框架达到凸显、强调的动员效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语言社会动员的话语建构机制是在基本的情感动员的基础上配合知识动员进而开展行动动员,目的是构建广泛的话语共识,实现预期动员功能.

    标语口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动员语言

    艺术本质追问下的"艺术终结论"再思考

    白昳晗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美学思想重要命题之一的"艺术终结论"诞生于 19 世纪初,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讨论且存在颇多争议.将"终结"一词置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进行分析,可知黑格尔并没有否定艺术的价值,"艺术终结"也并非意味着艺术的消亡或被取代,而是指艺术功能和地位的变化.艺术作为人类沟通心灵、交流情感的载体,其本质在于人类情感的创造性表达,具备无限开放的意义生成和永无止境的发展空间."艺术终结论"诞生以降的艺术实践证明,艺术伴随人类的精神需求而变化演进,不断涌现的多元化新兴艺术形式实现着对艺术本身规定性的解构,其所引发的每一次对艺术本质的追问都为探索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艺术本质自由艺术

    梁陈入北文士修撰梁史考论

    张任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梁亡国后,梁史主要由梁陈之际的入北文士修撰,其中绝大部分出于私修,并且多属于记录梁末史事的"偏纪"一类,这跟撰者的个人经历、故国记忆及客观上的史料欠缺有关.姚察、许善心、何之元、姚最、刘璠等入北文士通过对称谓、断限、结构、体例的设计,表达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情感态度.受益于独特的历史契机与文化环境,萧梁旧史的修撰格外丰富多样,为此后南朝史的整理奠定了基础.

    梁史入北文士史书修撰魏晋南北朝史学史

    卢汉铁路河南段选线争议探析

    王圣云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汉铁路是近代中国统筹规划的第一条贯通南北的长途铁路,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涉及范围广,在线路布局方面引起了多方争议,而争议焦点即在河南区域:豫北段围绕如何渡过黄河;豫南段则围绕是否绕道襄樊.在综合考虑京师拱卫、商业利益、自然条件、工程难度后,清政府最终决定卢汉铁路由荥泽渡河,豫南段则直通信阳.至于民间传言袁世凯或开封官僚对线路布局的影响不具合理性,只是民众基于有限知识与信息的想象附会.在卢汉铁路选线过程中,出现了清廷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相背离的现象,卢汉铁路的修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卢汉铁路河南段线路布局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民国大学教科书编译运动(1931―1949)

    张林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学者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对教育全盘西化展开批判,倡导编译中文版大学教科书,由此引发了 1931-1949 年的大学教科书编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材编译者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在教科书中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试图以此改变中国教育"美国化"的局面,推动高等教育的"中国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这场运动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也是民国学人建构文化自信的一种努力.

    民国大学教科书高等教育中国化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