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中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中学刊
天中学刊

朱占青

双月刊

1006-5261

hhxytzxk@vip.163.com

0396-2879006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路

天中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ianzhong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统驻马店师专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第1、、4、6期为社会科学版,第2、5期为自然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周氏冥通记》叙事特点探析

    曾晓娟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者多从宗教学或古语言学方面研究四卷本道教小说《周氏冥通记》,但少有将其作为文学文本来解读其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分析该书正文与注释相互影响的双重叙事,可见这种叙事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与神仙世界建构的意义.

    《周氏冥通记》道教小说日记体叙事特点

    鬼子母文学形象的历史变迁及原因探析

    贺伟谷丽媛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朝时,鬼子母作为佛教护法神之一传入中国.佛经中的鬼子母显现出多子、爱子的形象特征,且逐渐具有了送子的职能,在民间广受供奉.随着佛教本土化的发展,鬼子母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其人物形象一直处于建构和嬗变当中.宋前文学作品中的鬼子母大都是美丽端庄、神通广大的送子娘娘形象,宋代之后则呈现出多样化和世俗化的趋势,这一历史变迁与唐宋之际佛教的变革、通俗文学的发展以及观音信仰的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

    鬼子母文学形象历史变迁神圣化世俗化

    论儒道禅及陶渊明的"人性桃花源"

    高原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张"性本善"的儒家、提倡"复归于婴儿""返自然"的道家,以及肯定"本心清净"的禅宗,皆希望依靠返璞归真的"人性桃花源"救世或自我救赎.儒家寄望于"圣王""哲王",道家与陶渊明设想"小国寡民""桃花源",禅宗则借助"明心见性".儒道禅三家于此在"貌离"之外有了"神合",在表面的相异之下,它们有着"人性桃花源"的共同愿景.

    儒道禅陶渊明清净心人性桃花源文化批判

    中华书局本《游宦纪闻》点校商补

    武玉华丁庆刚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宦纪闻》是南宋张世南撰写的一部重要史料笔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整理本为人们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便利,然在校勘和句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现选取 10 余则进行商榷,以期为研读《游宦纪闻》者提供参考.

    《游宦纪闻》校勘标点补正

    略论朝鲜文人成伣对道教文化的接受

    王雅静苏祎霖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伣不仅在诗歌中融入道教意象,展现自己的出世愿望,还通过创作步虚词、关涉道教的谣体、篇体、引体类游仙诗作等表达慕仙志向.其在野谈小说《慵斋丛话》中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敷演家族亲友与鬼怪斗智斗勇的故事,还在《虚白堂集》中书写中国门神钟馗、韩国门神处容等.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窥见诸如曹植、李白、李贺的游仙诗,干宝、蒲松龄的志怪小说等对成伣诗文、小说的内容、主题和艺术风格的浸染,亦可看到道教俗神在古代韩国的传播及其新变.

    成伣道教文化游仙诗《慵斋丛话》《虚白堂集》

    司马迁《史记》对"五帝"血缘谱系的建构

    刘聪聪刘小兵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以《大戴礼记》中《五帝德》和《帝系姓》的记载为基础,建构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五帝"血缘谱系.这是司马迁在综合对比考证先秦各类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相对完整且可信度较高的五帝世系脉络.虽然这一谱系是基于当时社会观念、政治需要和文化传统构建起来的,但却对后世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史记》五帝血缘谱系

    兴而未盛:20世纪前期豫北手工织布业的发展

    井园园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洋布输入和现代工业兴起后,豫北的手工织布业仍普遍维持着生产并有所发展.20 世纪前期,安阳、新乡等地建立了新式织布工厂,同时新乡、孟县(今河南孟州市)等地的家庭手工织布业也广泛采用了新型的织布工具,包买主制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其商品性生产.但由于高阳、潍县等地布匹的强势竞争,豫北的商品布市场与近代以前相比并无扩大,甚至还不断收缩.到 20 世纪 30 年代,豫北织布业的生产普遍衰退,家庭手工织布业由商品性生产大量转向自给性生产.商业资本投入不足、棉花生产及其他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是豫北手工织布业未能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豫北手工织布业商品性生产自给性生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研究

    刘建伟丁睿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从理论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助推机制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第二个结合"助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助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文化形态;从实践维度来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树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高度自信、增强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与时俱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形式.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

    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李婉星
    13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发展格局下,产教融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专业性不足、校企间资源共享不充分、质量管理不规范、专业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应用型高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实现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双向互动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

    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地方高校参与"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策略

    李娟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与"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新担当、新使命,是一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应克服困难,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力保障、资金保障和平台保障,加强校政企合作,积极对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制定参与"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实施方案,尽可能多地组建"四跨"协同创新团队,选聘一批专家教授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导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率,重点帮扶一批专精特新小微型企业.

    地方本科高校"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