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肝脏生化学异常的特点

    黄春明李凌华詹远京郭家伟...
    529-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早期肝脏生化学异常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COVID-19患者,分析轻症组和重症组、肝脏生化学异常组和肝功能正常组的差异性.生化异常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Spearman分析伴肝脏生化学异常患者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轻症患者189例,重症患者29例.1周内COVID-19合并肝脏生化学异常总发生率为29.4% (64/218),其中基线为21.1% (46/218),第1周为17.9% (39/218).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基线直接胆红素、ALT、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白蛋白显著下降(t=5.435,P<0.05),两组总胆红素(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03,P=0.133).与肝功能正常组比较,肝脏生化异常组基线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LDH)较高,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较低(P<0.05).COVID-19合并肝脏生化学异常主要表现为TBIL、ALT或AST轻度升高,三个指标基线和第1周同时升高分别占4.3% (2/46)和5.1%(2/39).肝脏生化学异常与重症、慢性肝病、基线C-反应蛋白、LDH、肌酸激酶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负相关(P<0.05).慢性肝病基础病、重症COVID-19和基线LDH升高是肝脏生化学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合并早期肝脏生化学异常主要表现为TBIL、ALT或AST轻度升高,三个指标同时升高少见.重症COVID-19、慢性肝病和基线LDH升高是早期肝脏生化学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脏生化学危险因素

    超声内镜联合活检组织病理对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的鉴别诊断价值

    马凤梅李明谭诗云
    534-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活检组织病理对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胃镜诊断为胃溃疡5 266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胃溃疡患者的胃镜诊断、超声内镜诊断、病理活组织检查诊断结果.结果 348例进行活检的愈合期胃溃疡中最终确诊为良性溃疡331例(95.1%),恶性溃疡17例(4.9%),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率为4.9%.假性愈合前,恶性胃溃疡大小明显大于良性胃溃疡(P=0.000),但非甾体类胃溃疡除外.胃镜下假性愈合者病灶黏膜表面粗糙,黏膜纠集,甚至可见异常血管,且略显僵硬;良性胃溃疡表面光滑,蠕动正常.EUS下病灶范围显著大于内镜白光下范围(P=0.000).超声内镜下良恶性胃溃疡破坏层次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超声内镜联合活检组织病理有助于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能避免不必要的漏诊和误诊.

    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超声内镜活检

    磁控胶囊胃镜在小肠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饶月王启之柯希权汪强武...
    540-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控胶囊胃镜(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MCE)在小肠疾病筛查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行MCE检查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胶囊在患者胃和小肠中的运行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小肠检查完成率,并分析胃十二指肠、小肠病变的检出情况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症状组小肠的病变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吞服胶囊,仅1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胶囊在胃中运行的时间为(44.63±15.92) min,在小肠内运行的时间为(273.02±47.51) min.小肠病变检出率为21.74% (20/92),检出情况分别为糜烂性病变(8.70%)、溃疡性病变(6.52%)、血管性病变(3.26%)、小肠息肉(2.17%)、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09%);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小肠病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组的小肠病变检出率高于腹痛、体检及其他症状组的检出率.结论 MCE不仅对胃部疾病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于小肠病变的筛查也有重要意义,且其检查过程无创,适用性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应用于下消化道病变的筛查.

    磁控胶囊胃镜小肠检出率筛查

    介入栓塞成功治疗肝硬化合并结肠动静脉畸形1例报道

    陈佳赵冰彬杨宁朱丽明...
    54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硬化合并肠道动静脉畸形的病例报道较为罕见,诊断及治疗困难,介入栓塞为可能的优选治疗手段.本文报道1例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今后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肠道动静脉畸形肝硬化介入栓塞

    新疆地区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与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王娜旷历琼杨英王黎...
    547-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IL-1β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食管外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持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GERD患者1 100例,搜集患者一般信息和饮食习惯,并根据是否发生反流性咽喉炎、反流性咳嗽与反流性哮喘分为食管外表现组和无食管外表现组.提取胃黏膜组织DNA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L-1β-511位点基因多态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食管外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新疆地区GERD患者反流性咽喉炎、反流性咳嗽和反流性哮喘的发生率分别为26.91%、16.09%和12.27%.两组患者在IL-1β-511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67,P<0.001).在校正饮食因素和民族差异后,G等位基因的突变是食管外表现(反流性咽喉炎、咳嗽、哮喘)的保护因素,显性模型证实AG与GG基因型GERD患者发生食管外表现症状危险度降低.结论 IL-1β-51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GERD患者食管外表现存在明显相关性.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IL-1β-511基因多态性SNP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胃镜下精准断流的临床研究

    陈和清许秋泳赖亚栋许耀斌...
    552-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下精准断流术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16例,72例行胃镜下精准断流术(精准断流组),44例行传统断流术(传统断流组),对比两组治疗的显效率、有效率及再出血率、内镜治疗次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精准断流组显效率15.3%,有效率59.7%,传统断流组显效率9.1%,有效率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3,P=0.043);术后3个月精准断流组再出血率12.5%,低于传统断流组再出血率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0,P=0.045).精准断流组内镜治疗次数(1.44±0.65)次,少于传统断流组(1.68±0.74)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6,P=0.083).并发症主要为胸痛、上腹痛(精准断流组23.6%,传统断流组18.2%)及发热(精准断流组9.7%,传统断流组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镜下精准断流术疗效更高,安全性好.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胃镜下精准断流术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代谢综合征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仲蕊张苗王梦兰刘益...
    556-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人群,检查项目包括进行14C呼气试验、血脂、肝肾功能、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压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检测,一般资料及病史完整的体检者1 700例,并选取连续两年入院体检并在第一年诊断H.pylori感染合并MS体检者456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ylori根除组(n=158),H.pylori未根除但感染程度减轻组(n=224)和感染程度未减轻组(n=74).分析H.pylori感染、年龄、性别与MS的相关性.比较各组体检者一年前后BMI、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变化,分析H.pylori感染对MS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 对合并MS体检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年龄、性别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H.pylori根除组及H.pylori感染程度减轻组BMI、SBP、DBP一年后较一年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G一年后较一年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则较一年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程度未减轻组BMI、SBP、DBP、FBG、TG、HDL-C一年前较一年后未见明显改变(P>0.05).性别、年龄对H.pylori根除体检者MS前后相关参数变化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年龄、性别与MS的发生密切相关;H.pylori的根除或感染程度的减轻与否,可改善机体血糖、血脂等状况.

    幽门螺杆菌代谢综合征根除感染炎症

    粪便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作用

    韩冰申玉翠王慧张其胜...
    56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粪便中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患者合格的粪便标本69例,其中结直肠癌23例、进展期腺瘤24例和健康人群22名,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析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状态,并与单个基因甲基化和粪便免疫隐血试验(FIT)的检测性能相比较,评价其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结直肠癌组中单个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82.6%和69.6%,进展期腺瘤组为62.5%和41.7%,正常对照组为13.6%和13.6%.Vimentin和SFRP2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组的灵敏度为87.0%,高于FIT的56.5%(x2=5.25,P<0.05),与单基因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腺瘤组中,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70.8%,高于SFRP2的41.7%(x2 =4.15,P<0.05)和FIT的29.2%(x2=8.33,P<0.01),与Vimentin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86.4%,与单基因检测相同,与FIT(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在管状腺瘤中检出率为92.3%,高于SFRP2的53.8%(x2=4.9,P<0.05),与Vimentin(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绒毛状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中检出率与Vimentin相同,与SFRP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在伴有上皮内瘤变中的检出率与单基因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粪便中联合Vimentin和SFRP2检测优于单基因及FIT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VimentinSFRP2甲基化粪便筛查

    血清LAMB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合田由京张浩陈兴超...
    567-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层粘连蛋白-1(LAMB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在我院普通外科住院并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及无结直肠癌的同期住院患者,分为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LAMB1和癌胚抗原(CEA),并分析其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效果,观察LAMB1的浓度与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中的LAMB1和CE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LAMB1和CEA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肿瘤类型无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其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单分析LAMB1、单分析CEA及同时分析LAMB1与CEA对结直肠癌诊断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7、0.842及0.901,LAMB1鉴别结直肠癌患者与无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优于CEA.此外,LAMB1联合CEA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性能.结论 LAMB1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可反映患者病理分型,且有望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一种标志物.

    结直肠癌LAMB1病理分型临床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和血红素加氧酶-1的含量及临床意义

    张晓倩杨慧孟蝶张晓华...
    57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e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cut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DILI)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ADILI患者60例,及6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Nrf2及HO-1的含量,比较两组中Nrf2及HO-1的差异,并分析二者与疾病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rf2、HO-1在ADILI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淤积型ADILI患者血清中Nrf2的含量显著高于肝细胞损伤型(P<0.001),HO-1的含量在胆汁淤积型、肝细胞损伤型及混合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f2、HO-1与肝损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胆汁酸(TBA)呈负相关(P<0.05);而与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无明显相关性(P>0.05);以Nrf2=516.14 U/L作为最佳截断值,预测ADILI疾病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77.1%,曲线下面积为0.918(P<0.05);以HO-1=15.19 U/L作为最佳截断值,预测的该疾病的敏感度为75.1%,特异度为60.9%,曲线下面积为0.799(P<0.05).结论 Nrf2、HO-1在ADILI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呈负相关,二者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作为ADILI疾病程度较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药物性肝损伤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