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辅助放化疗对早期胃癌预后影响:基于人群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王文生朱建儒王斌陈东风...
    889-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放化疗对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的影响.方法 提取SEER数据库中2010年至2015年诊断的EGC患者信息,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患者,通过Cox回归分析和竞争风险回归分析分别探讨放化疗对OS和CSS的影响.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校正混杂因素后进一步验证.结果 纳入研究的1262例EGC患者,研究截止时共有238例死亡,其中因胃癌相关原因死亡121例.放化疗组(187例)与未放化疗组(1075例)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放化疗对OS无影响(P=0.43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种族、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和淋巴结受累(N)情况是影响EGC患者术后OS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虽然放化疗组肿瘤特异性死亡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放化疗组(P=0.015),但竞争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放化疗并未对CSS产生影响(P=0.820).在T1N1亚组中,放化疗同样未对OS和CSS产生影响(P>0.05).PSM校正混杂因素后,两组间比较OS和C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无论肿瘤是局限于黏膜层(T1a),还是浸润黏膜下层(T1b),亦或淋巴结是否受累,放化疗组与未放化疗组比较,OS和C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并不能使患者OS及CSS获益,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早期胃癌放化疗总生存期肿瘤特异性生存期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邢欣魏重操周咪咪徐静远...
    897-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计算早期胃癌的早诊率,并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6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早诊率;从中选取99例行外科胃癌根治术者,以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淋巴结阴性组(88例)和淋巴结阳性组(11例),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2015年至2017年每年早诊率分别为10.23%、14.25%、12.87%,3年平均早诊率为12.40%.性别、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其中性别和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性别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682(95%CI:0.508~0.856);浸润深度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722(95%CI:0.573~0.871);二者联合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06(95%CI:0.696~0.917),均高于单独的性别或浸润深度的AUC.女性和黏膜下层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结合时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较单独时高.结论 本院早期胃癌近3年的早诊率为12%左右.女性患者、黏膜下层浸润或分化程度低的早期胃癌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应谨慎行内镜下治疗.

    早期胃癌早诊率淋巴结转移

    Ala-Gln双肽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相关免疫学及负氮平衡的影响研究

    王晓兰杨勇蒲汪洋潘杰...
    903-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Ala-Gln双肽肠外营养在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和负氮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化疗且进行肠外营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肠外营养组(对照组)和Ala-Gln双肽肠外营养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功能和负氮平衡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PALB、TRF、AL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t=-11.043、-18.636、-7.331,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t=-6.966、-6.886、-4.155,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负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负氮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t=16.407,P<0.001).结论 Ala-Gln双肽肠外营养在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负氮平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肠外营养胃肠道肿瘤负氮平衡营养指标免疫功能

    瓜氨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损伤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影响

    蔡彬李春伟周敏红周阿成...
    907-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瓜氨酸(Cit)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1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UC模型组和Cit给药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7 d,观察三组大鼠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取外周血进行单核细胞计数及比例检测.结果 UC模型组大鼠造模后7 d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而Cit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t给药组大鼠DAI评分较UC模型组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补充Cit可以减轻UC大鼠结肠肠管的炎症损伤程度.补充Cit的UC大鼠血液中单核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明显低于UC模型组大鼠.结论 补充Cit对UC肠道的炎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Cit可以降低UC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及比例.

    瓜氨酸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单核细胞

    血清趋化因子IP-10、Mig在慢性重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

    王莉刘正稳
    911-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迁移诱导蛋白(Mig)在慢性重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西安市第八医院特管病区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另抽取健康体检人员26名作为对照组,通过标本采集,检测血清趋化因子和肝穿刺细胞中IP-10、Mig与慢性重型肝炎的相关性.结果 从肝纤维化程度发现,处于轻度坏死的患者占比较高,S1和S2分别为36.54%和38.46%,坏死程度上发现,G1轻度坏死程度占比较高为34.62%;随着慢性重型肝炎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IP-10和Mig的表达不断上升,恶化最为明显的是S3G3和S4G4,IP-10及Mig表达值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上升(P均<0.05);肝炎细胞趋化因子IP-10、Mig与慢性重型肝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慢性重型肝炎病变越严重,IP-10、Mig越高(P均<0.05).结论 血清中趋化因子IP-10、Mig水平越高,肝部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越高,慢性重型肝炎就会越严重.

    IP-10Mig慢性重型肝炎肝炎坏死纤维诊断价值

    lncRNA NEAT1调控肝癌干细胞扩增及自我更新的机制研究

    刘晨季丹孙立娜孙雪珊...
    916-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lncRNA NEAT1对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扩增及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CCLM3,利用低黏附成球培养富集LCSCs,qRT-PCR检测LCSCs和HCCLM3中NEAT1表达差异;过表达NEAT1慢病毒感染LCSCs,qRT-PCR检测感染效率;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实验、细胞成球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NEAT1对LCSCs的扩增、克隆形成及球体形成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Hippo信号通路关键分子LATS1和YAP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LCSCs中NEAT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CCLM3细胞(P<0.05);感染过表达NEAT1慢病毒的LCSCs中NEAT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感染(P<0.001),过表达NEAT1模型构建成功;过表达NEAT1使EpCAM+和CD133+的LCSCs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增多(P<0.05);过表达NEAT1促进细胞成球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P<0.05);过表达NEAT1降低YAP和LATS1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 lncRNA NEAT1在LCSCs中高表达,过表达NEAT1促进LCSCs的扩增与自我更新功能,可能通过活化Hippo信号通路来实现.

    长链非编码RNANEAT1肝癌干细胞Hippo信号通路

    ApoB/ApoA1比值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研究

    王颖崔静李浩刘晶晶...
    922-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ApoB/ApoA1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AP患者130例.依据亚特兰大标准将患者分为MAP组(n=63)、MASP组(n=33)和SAP组(n=34).比较三组患者血钙(Ca)、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BUN)、ApoB/ApoA1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患者ApoB/ApoA1与Ca、CRP、BUN的相关性;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ApoB/ApoA1预测AP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SAP组患者ApoB/ApoA1、CRP、BUN高于MSAP组及MAP组,但SAP组的Ca水平明显低于MSAP组及MAP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oB/ApoA1与CRP、BUN、APACHEⅡ评分、BISAP评分呈正相关,与Ca呈负相关.MSAP组及SAP组治疗前、治疗后7 d及治疗后14 d ApoB/ApoA1均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B/ApoA1可在早期评估AP的严重程度.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载脂蛋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体外增殖及成瘤性的效应研究

    周琳彭孝倩刘源史成章...
    926-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在体外的增殖及成瘤性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建立稳定过表达ACE2基因的胰腺癌BxPC3细胞株.设实验组(转染ACE2质粒组,BxPC3/ACE2)、阴性对照组(转染GFP对照质粒组,BxPC3/GFP)及空白对照组(未转染组,BxPC3),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转染后各组细胞ACE2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在体外的成瘤性;流式细胞仪和Caspase-3蛋白检测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ACE2表达质粒转染胰腺癌细胞BxPC3后,BxPC3中ACE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在48 h、72 h时间点,BxPC3/ACE2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BxPC3/ACE2组的细胞克隆与两对照组相比,不仅数目少(P<0.05),且克隆体积也相对较小.流式细胞计数检测,从撤除血清后的24 h开始,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印迹发现典型凋亡特征片段.结论 ACE2基因可通过促进胰腺癌细胞BxPC3的凋亡,进而抑制其在体外的增殖及成瘤能力.

    胰腺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增殖凋亡

    《霍乱》微课在传染病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应用

    程香普马军王岩朱淼...
    930-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霍乱》微课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13级3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班学生(97人)设为实验组、2012级3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班学生(92人)设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理论考核评估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微课的认知、评价及对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75.41±8.18)分]略高于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74.17±8.03)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霍乱》微课视频感到满意,对微课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表示赞同,认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新颖、有创意、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支持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学习、混合式学习等优点.结论 微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传染病学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微课传染病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

    消化疾病的口腔菌群基础及在诊断中的应用

    周铖刘力赵唯含寇小妮...
    935-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对人体微生物的研究不断深入,疾病与微生物变化的特征性联系逐渐明确.消化道是微生物的主要生存场所,微生物的变化在消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口腔作为消化道的第一道关口,微生物基数庞大,且种类、丰度、数量的变化易于检测.口腔菌群检测,可以为消化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方向,并为中医舌诊的微生物学基础提供依据.本文概述了口腔菌群在不同消化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并对口腔菌群研究中的难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口腔菌群肠道菌群消化疾病中医舌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