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博
文博

徐进

双月刊

1000-7954

zhongxinwenbo@126.com

029-85238907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193号陕西省文物局办公楼

文博/Journal Relics and Museolog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专题研究、田野考古调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馆藏一级品的介绍与研究和文物的科学保护与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固饶家营"张骞墓"札记二则

    刘瑞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固饶家营"张骞墓"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1938年经西北联合大学"修理"后得到更好保护.在收集、整理新发现档案资料、原始资料后,认为现在将当时对该墓所做的工作通称"发掘",不符合当时的目的、经过,以及当事人、当时人记述.对墓中出土"封泥"的性质,应以陈直先生"决不可目为泥封"为正,当回归何士骥先生"字纹陶片"的命名.

    张骞墓修理字纹陶片

    关于四川彭州竹瓦街出土"列罍"问题的再研究

    张懋镕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彭县竹瓦街的两处窖藏出土过两批青铜罍.第一批在1959年,一号窖藏出土五件青铜罍;第二批在1980年,二号窖藏出土四件青铜罍.冯汉骥认为一号窖藏出土的五件青铜罍可视之为列罍,而后赵殿增赞同冯汉骥的观点,并认为二号窖藏原来应为五件,由于某种原因有一件未埋入坑中.本文认为竹瓦街的青铜罍不符合所谓"列罍"标准.从理论上来说,窖藏铜器的性质不同于墓葬铜器,组合关系不可信,利用窖藏资料来研究青铜器的组合关系,是有风险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竹瓦街一号窖藏出土五件罍,二号窖藏出土四件罍,已经显示出两处出土罍的数量不同,而且其中有成双成对的三组罍,也明显不符合"列器"的规则.况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竹瓦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有出土所谓"列罍"的考古实例.

    竹瓦街窖藏青铜罍列器

    "凫"与"鸿":悬泉置汉简猎杀候鸟记录

    王子今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交通以必要的生态环境背景为基本条件.这样的条件,包括自然地貌、气候、水资源、野生动物分布以及植被状况等.丝绸之路河西路段的生态环境条件对于汉王朝的西北边地建设,对于汉与西域的联系,形成重要的历史文化因素.新近面世的悬泉置出土汉简资料中提示的重要信息,为增进相关认识显现出积极的意义.例如,简文可见有关"盆""鸿"价格的记录,应当理解为所猎杀候鸟"凫""鸿"的市场交易资料.说明在河西水泽环境下候鸟迁徙途中的停留,被当地军民看作可以作为饮食消费对象的野生动物资源.汉武帝"巡于北边,见群鹤留止"故事,可以作为认识相关历史现象的参考.悬泉置汉简反映的当时被猎杀"凫""鸿"进入市场的相关信息,具有珍贵的生态环境史料的价值.丝绸之路生态史与丝绸之路交通史等学术主题的研究者,应当予以重视.涉及"凫""鸿"的悬泉置简文,也为认识当时"天鹅属""雁属""黑雁属"禽鸟的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动物学信息.

    悬泉置汉简鸿生态环境

    关于长安和洛阳地区三国至北朝墓葬出土的一些器物

    冉万里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长安和洛阳地区三国至北朝墓葬常见的铁片形器、铁钩形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它们分别是地券、铭旌及旐的竿首,这些认识对探讨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长安洛阳三国西晋十六国地券铭旌

    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建筑材料简论

    刘振东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是利用汉长安故城营建新都,后赵也在长安城内做过较大规模的建设.本文利用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参考其他遗址及墓葬资料,分别对长条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它们的时代做了推定.

    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建筑材料

    北朝伏卧镇墓兽刍议

    赵俊杰陈健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伏卧镇墓兽集中出现于关陇北朝墓葬中,根据形制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器物间的横向比较和对随葬品组合的分析,发现这类镇墓兽的文化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其形象应当直接取材于墓葬中常见的高鬃毛陶猪.镇墓兽的演变过程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明显影响,尤其在汉文化不断渗透的北周时期出现了镇墓兽组合的更迭.隋以后,伏卧镇墓兽逐步衰落,并最终被北齐典型的蹲踞镇墓兽取代.

    北朝伏卧镇墓兽形象来源陶猪

    白居易诗酒中的蒸馏酒探微

    钱耀鹏李如意
    124-13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义隐晦的酿酒用语,可能是引发中国古代蒸馏酒源起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深谙酿酒之道的白居易诗酒作品为据,借助酿酒工艺学及蒸馏原理,以"知酒读诗"的方式展开讨论.白居易的酿酒之法涵盖了蒸馏工艺,醇浓清澈的酒中"沆瀣""醍醐"当为蒸馏酒之俚语,而"干酿酒"之名又当源于固态酒醅的无水蒸馏工艺.在证实唐代蒸馏酒及酿酒蒸馏工艺演进特点的基础上,也揭示出酿酒工艺学对于释读诗酒作品的特殊意义.

    唐代白居易诗酒蒸馏酒蒸馏工艺

    第六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数据述要

    刘曙光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运行评估是以考察、评价和监督为主要目的,针对国家定级博物馆在特定期间的运行状况及运行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活动,与博物馆定级评估共同构成了我国博物馆评估制度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推动出台了新版《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和《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并组织开展了第六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博物馆运行评估

    博物馆基础性功能及其当代特征初探

    安来顺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兼具专业性和社会性的文化存在,博物馆通过其特定功能(或核心功能)的实现而践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纵然政策制定者、行业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站从各自立场出发就博物馆功能的讨论从未间断,但收藏保护、研究阐释和传播教育作为博物馆功能树的主干则是各方的最大公约数.在社会和专业环境的综合应力下,对博物馆上述基本功能的认知已经并依然处于不断嬗变之中.值得考察和讨论的观点是:收藏不是文化遗产生命周期的终结,保护要努力使存在于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更有意义;研究涵盖了藏品及其相关学科、博物馆机构和博物馆学等不同方向,研究成果的转化首先服务于博物馆机构属性的要求;传播需在借鉴其他机构传播方法论的同时彰显博物馆的特色,教育要从知识输出转向促进人的发展和心灵启迪.

    当代博物馆博物馆功能收藏保护研究阐释传播和教育

    博物馆是什么?——整体观博物馆体系析

    宋向光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理解博物馆的现象、本质、存在条件及博物馆制度,是博物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本体立场,考察博物馆学基于物、功能和语义等视角对博物馆特性的研究.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博物馆体系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方式及与此相关的关系的外部化,博物馆活动是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建构知识和分享知识为目的的人的活动.笔者据此基本认识,讨论博物馆体系本质、博物馆活动、博物馆制度、博物馆思想意志及博物馆体系变革等问题.

    博物馆体系博物馆活动博物馆活动主体博物馆要素博物馆功能博物馆语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