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约

    3页

    "外师造化":一个中国古代山水画尚未解决的问题

    薛富兴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山水画自元代即为画科之尊,具有标识古人精神世界之个性与高度的崇高地位,但其仍存在重要缺陷."外师造化"这一基础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致使山水画未能真实、系统地呈现中国古代自然地理景观的突出个性与丰富性,未能深入揭示山川、树石对象的内在特征.山水意象程式化严重,山水景观陈陈相因,未能成功建立起一套关于如何"外师造化"的语言及技法系统.其内在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家普遍在认识自然方面未能做好深入、细致地探究内在之真的格物致知功课,也未能在哲学上培育出独立地对待和呈现自然的根本立场.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开拓出真正以自然为本的新型山水画,乃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新课题.

    书讯

    19页

    审美体验与画意生成:北宋山水画的美学精神

    余开亮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山水画以"如真性"的视觉风格引人入画,由此生发了物我合一的参与式审美体验.观者借助审美想象,通过在场参与性来与画中诸题材要素互动,构筑了人在画中行、望、游、居的理想山水世界.同时,在空间建构上,北宋山水画也要求观者以身心的腾挪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超越.北宋山水画用"三远"法创造出流动、立体、无限的绘画空间,为观者的生命提供了安顿场所.这种人与山水一体共存的审美体验使北宋山水画的士大夫画意得以生成.北宋山水画的画意不能仅被视为一种消极的逃离或隐遁,还应从积极的实践效应层面来理解.对山水画的审美体验不仅为北宋士大夫带来了身心的自由愉悦,还令他们成德守志,从而获得政治实践的意志动力.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连续性审美经验,彰显了北宋山水画独特的美学精神.

    "意象"可以用"摹仿"来阐释吗?——对一种观点的疑惑

    毛宣国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中国美学中的"象"(意象)与西方美学中的"摹仿"概念对应起来,以西方摹仿论为比照来阐释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将"象"(意象)的语义转向"摹仿"的语义,是顾明栋和王怀义近年来关于"摹仿论"的论文中所表达的观点.这一观点不符合《周易》中"象"的基本语义,也有违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美学精神.摹仿论并非是一种跨越了文化传统差异的、具有普遍诗学意义的理论,它是西方文化传统和哲学观念的产物.顾明栋和王怀义的文章还混淆了本能意义上的摹仿与有着明确知识学背景的西方摹仿理论、作为文学本体的摹仿与对前人作品的摹仿,从而造成对"摹仿"概念的误读和对中国意象美学精神的遮蔽.

    《楚辞》早期文本形态考论

    孙尚勇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辞》最初的形态是"离骚"文本群.这一文本群以屈原《离骚》为经,以宋玉《九辩》和屈原《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传,共八题.至刘向校书,《楚辞》的第二个文本群"楚辞"得以初步确立.这一文本群以宋玉《九辩》为首,附以宋玉等人所作《招魂》《大招》及汉人"依而作词"的同类作品.王逸最初以"离骚"文本群撰《楚辞章句》,至定本时以刘向校书的观念及王褒、刘向等人楚辞创作的价值取向为重要参照,对上述两个文本群进行删并调整,从而形成了今见《楚辞章句》篇第的《楚辞》.王逸是今见《楚辞》一书的编定者.

    《韩非子》文本的写本学考察

    马世年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非子》文本当中,有诸多涉及文本形成、收录、保存、流传等方面的问题,很难从传统文本考辨角度予以说明,而写本学则提供了做出解释的新眼光.《韩非子》中同一写本的不同收录、一个写本包含数篇文章的"一题多文"、一篇文章被分为多个写本的"一文多本"以及"重文"现象所反映的写本改造与流传等,分别体现着早期写本的体制、规模、形态等特征,这在先秦子书中具有代表性.《韩非子》在先秦子书中的总结性意义,不仅体现在理论、思想、学术以及文学等方面,还体现在写本形态上.讨论《韩非子》文本的写本特征,对于从写本学角度理解先秦子书乃至中国早期文献的普遍特征有着范式意义.

    论现代文学汉语中的语言异质元素及其诗学功能

    文贵良
    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语言构造上,现代文学汉语与古代文学汉语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吸收了大量的语言异质元素,如字母词、域外语言原词和域外语言原句等.字母词(主要是拉丁字母词)能够隐藏信息和身份,强化虚构性,创造典型符号,进行戏谑和讽刺;域外语言原词能表达域外生活情景并增加真实感,引入域外文明和知识,呈现都市现代性,抒发现代情感;引文类域外语言原句能够将汉语文本带入世界文学格局中,而自创型域外语言原句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现代文学汉语适当采用语言异质元素,不会损伤现代汉语或现代文学汉语的主体性.

    视觉形式与中国新诗文体建构

    王雪松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形式既是中国新诗传播接受的载体,也是传播接受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蕴,也为新诗听觉形式提供重要导引,是中国新诗文体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新诗先驱者的文体意识经由西方诗歌视觉体式而萌发,分行书写成为中国新诗文体辨识的首要指标,从"诗形"上完成了散文与新诗的文体界分,意味着中国新诗文体建构的自觉.以"行"为视觉形式的建构单位,摆脱了以"句"为枢纽的传统诗歌文体建构方式,成为中国新诗文体视觉建构的重要路径,跨行和默行等技法体现了新诗的文体新质,行式组合为新诗的"量体裁衣"提供了实践经验.

    理论自信与中国美学话语建构——曾繁仁教授访谈录

    程相占
    100-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