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审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姚文放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民初以来,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大力标举"以美育代宗教"说,精心设计美育的实施方法,既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建构起到奠基的作用,也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卓荦的贡献.但他对美育的推行仍心存忧虑,其中最大的隐忧在于美育实施的低迷和不力,其原因除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种种社会积弊的妨害,还有对美育性质不无偏颇的定位.蔡元培承续康德的美学观念,以"无人我、超利害"的美育理念为疗救近代中国社会痼疾的良方.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浴火重生,实现了升华.

    通往新文明的审美路径——"五四"前后蔡元培"创造"概念的思想-历史意涵

    张振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蔡元培提出的重要审美概念,"创造"关联着他对近代科学的负面后果的检讨,即瓦解人自由的创造性."创造"概念强调美术的价值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达主体的理想,美育也应以一种非机械模仿的方式培养人的生机和能动性.此外,蔡元培吸收罗素的"占有冲动"与"创造冲动"概念,将"占有"与科学、知识、功利相联系,将"创造"与美术、情感、无私相关联,以后者匡正前者,这成为他思考中超越欧洲帝国主义及战争逻辑的依凭.美术、美育的创造潜能既指向对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之生机活力的陶铸,也指向对功利性占有的超克和对互助式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在"五四"语境中,蔡元培为新文明再造提出了一条深刻的审美路径.

    "国教"重建: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审美国家设想

    陈雨泓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视审美教化为不统而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及新文化的整体方向,试图以此批判传统政教、建立现代教育乃至社会伦理的政教转型.该倡导来自社会政治诉求,却呈现为"纯粹之美育",是一种去政治的文化政治.蔡元培的问题意识来自对中国社会革命及思想的体验和批判,并受欧游中的社会观察所影响.美育能促成良性、自由且殊途同归的现代社群关系,其实践及理论参与建构了欧洲民族国家认同,蔡元培认为中国也能由此重建社会伦理.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育代宗教"的"审美国家"设想在国内讨论中得到广泛回应,代表一种时代关注、选择及未来可能性.

    黄省曾《诗言龙凤集》与明中期的"六朝诗学"

    周兴陆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言龙凤集》是明代吴中诗人黄省曾继踵钟嵘《诗品》而编选的一部汉魏到初唐的诗选.该集选诗以汉魏晋为主而不废宋齐梁,体现出黄省曾突破复古派限制,把古诗的取法对象从汉魏扩大到两晋的努力.这与李梦阳后期的诗学主张一致,所以黄省曾致书李梦阳表达景慕之情.他们引领嘉靖时期"学六朝"诗风的兴起,由汉魏和盛唐两端分别向六朝靠拢,即五言古诗由汉魏而晋宋,五、七言律诗和歌行则由盛唐而初唐.杨慎则直接举起六朝旗号,连接汉魏与初唐.他主要从"艺"即诗体、诗法的角度强调唐诗与六朝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黄省曾等吴中诗人则以自然、审美的眼光欣赏魏晋六朝诗"缘情而绮靡"的特征.

    盛唐复古诗风中的声律学观念与实践

    黄琪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盛唐诗歌声律学基本解决了南朝以来长期存在的人工声律与自然声律的矛盾.初、盛唐诗风革新进程中,复古诗家担负起发展古体诗并改革声律体的双重任务.盛唐诗人提倡"词与调合"的创作思想,崇尚自然天籁但不放弃人工声律,重视音节效果与题材、风格的配合,积极调度声律要素以呈现诗歌整体的格调境界.当时诸家"以古行律"的典范之作,正是这种声律观的实践.同时,在近体诗、古体诗分立而又共兴的局面中,盛唐诗人积极创建古体诗的声律美学,关注字音的轻重、清浊,试图打破专以平仄律评判声调效果的做法,怀有与近体诗声律说主导潮流相抗衡的意图.与陈隋初唐顺稳工切的声律趋势相比,盛唐诗坛是以律间出古、古律相参为其新鲜特色的,其时声律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构成了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标志之一.

    重新打开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文艺

    张均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文艺经受了持久的合法性危机.其间症结,部分在于清流/自由主义视角对此种文艺所从属的"政治"的他者化理解.20世纪的革命政治,事关以平等为条件的个人解放,也事关以计划/集体为条件的现代化实践,铭刻着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挫折与辉煌.他者化的"政治"概念封闭了革命政治广阔而深刻的内涵,也导致了对50至70年代中国文艺"债务"大于"遗产"的判断.只有与清流/自由主义视角拉开距离,着力澄清革命政治的真正内涵,才能够重新打开50至70年代中国文艺的问题空间,才可以重新理解它的强宣传性及其有关人物、社会、故事的叙述之法,并进而发现此种文艺之于当前中国文艺创作与话语建构的价值.

    "遗托邦"状况:迟到的《杜晚香》

    马春花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杜晚香》,是丁玲在新时期的复出之作.20世纪60年代的北大荒女劳模,如同尾大不掉的历史剩余物,代表了革命年代的强悍余音.她的突兀出场,汇聚了转折时代的种种悖反因素,使之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刺点".《杜晚香》的"迟到"出场,在表明新时期文学发生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之外,更交织着时代开端处的记忆与失忆、丧失与延异,再现了告别革命语境下留恋革命的"遗托邦"状况.借由《杜晚香》,丁玲跨越革命与后革命间的裂隙,不但挑战一切霸权文化的意识形态规训,也要再造一个事关平等、正义的别样未来图景.

    书讯

    89页

    笺注史论并重 诗情书艺兼长——陈永正研究员访谈录

    戴一菲
    90-101页

    "咏叹"如何入"戏":重审现代中国新歌剧问题的一组关键词

    江棘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歌剧"问题贯穿了自清末戏曲改良到延安文艺民族形式探索的现代中国戏剧史,20世纪30年代,民众戏剧热潮更赋予其表现民众之声的核心诉求.然而,追求民众性、现代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新歌剧理想要面对诸多观念桎梏和实践难题,"咏叹"与"戏"因此成为一组被不断问题化的关键词.从早期的中西、新旧分途,到王泊生拼贴混搭的理论表述和剧本创作受到广泛抨击,再到"咏叹调民族化"与"板腔体咏叹化"实践的深化,"板腔体咏叹调"逐渐在延安文艺中形成."咏叹"与"戏"从对立走向辩证综合的历程,以一个新视角打开了现代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化/中国化探索的历史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