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约

    3页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文学阔步前行

    白烨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已有十年.在习近平文艺论述精神的引领下,这十年的新时代文学,无论是整体的发展状况,还是具体的文艺创作,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展现出新的风采.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学领域,在"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新的格局、书写新的现实、为时代树碑立传、塑造鲜活人物、为人民赋形、"延伸联系手臂"、推动新的文艺形态健康发展等方面,充分表现出新时代的新进取与新样貌.这既是当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累积成果的基础上的新的拓展,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文艺论述指引下奋发努力所取得的新的辉煌成果.

    德国美学的历史谱系

    周宪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国别美学中,德国美学无疑最具影响力.三百年来,从美学学科的创立,到古典美学一统天下,再到20世纪的多元化美学,德国美学在相当程度上形塑了西方美学的整体面貌和学术走向.从鲍姆加登到阿多诺,德国美学始终贯穿着理性与感性、艺术与社会的内在张力.18世纪德国美学是理性主义主导中感性的合法化确立,与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相互纠缠;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逐步从美走向表现,在唯心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三元互动中确立了自身的现代性特质;20世纪是美学多元化的时代,充满了对技术导向社会、工具理性主导和文化娱乐化的危机感和批判意识.

    从陌生化到不可分性:"形象思维"概念在俄国艺术思想中的演变与新解

    艾欣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象思维"概念由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首次提出,旨在表明艺术区别于哲学和科学的特质——通过塑造形象来直接认识世界、体悟真理.这一理论在随后的俄国文艺界得到继承和发展.1917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形式主义的语境下批判"形象思维",指出艺术各门类的共性和目的并非对形象的"省力"式运用,而是借由视觉增加感知事物的难度,进而形成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解冻"文化的背景中,柯日诺夫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别林斯基原初概念里对个人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强调,指出个性化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最小单位,与艺术思想具有不可分性.在视觉艺术理论的视域下,通过回溯"形象思维"的原生性概念及其在20世纪两种新解的内涵与成因,可以窥见"形象思维"理论遗产在诠释艺术创作基本问题时始终具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论艺术"净化"——亚里士多德katharsis概念再阐释

    董波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中,katharsis概念极为晦涩且重要,围绕它形成了伦理、病理、认知和美学四种阐释面向.通过深入考察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中对katharsis的论述,可以基于情感的中道和悲剧对行动的模仿,对katharsis进行伦理上的再阐释.按照这种理解,艺术经验所激发的情感的相互作用可以带来灵魂的净化,即观众在情感上的过度被纠正,他们的习性也被潜移默化地塑造.如同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最好城邦的德性培养之道,悲剧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同样影响着公民的灵魂,这正是艺术净化的力量.

    《滕王阁序》故事的衍变及序、诗的经典化

    李由
    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文献《笑云和尚古文真宝后集抄》完整保存了中土久佚的《摭遗新说》本罗隐《中源水府传》.以之为线索进行考证,可知以此传为重要源头,《滕王阁序》故事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文本谱系,即《摭遗新说》谱系、《唐摭言》谱系和以《岁时广记》为代表的杂糅谱系.元明清时期,相关故事继续发展、衍变,并向史传、方志、古文选本、拟话本小说、杂剧等载体扩散.实录与虚构之间的张力推动着故事的衍变,这一张力又根源于古代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交融互涉关系.诸种故事文本形成具有文本间性的系统,共同作用于《滕王阁序》的经典建构:文本的多向度流动建构起立体化的传播系统;正史文本为作品提供相对稳定的阐释框架与价值认同;启蒙选本推动作品的普及与故事的传递;故事衍生出的序、诗系联情节推动了《滕王阁序并诗》文本形态的形成,通行古文选本又不断强化了这一形态的凝固与传播.此外,故事也深刻影响了相关的文学史叙事.

    小说刊印与清代文言小说流派的建构

    杜治伟
    6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唐"与"拟晋"两个清代文言小说流派的产生,除了与小说作家的文体观念、艺术追求相关外,文言小说出版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研究者对此关注不够.考察清代文言小说出版的整体状况可知,前朝作品和本朝作品出版的合力,造就了文言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浓厚氛围,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学环境和可资借鉴的文学文本.一方面,魏晋志怪、唐五代传奇的高频次刊印,拓宽了小说作者的阅读、效法范围;另一方面,《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频繁刊印的盛况,促进了其"经典化",为小说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刺激了仿作的大量涌现.这些仿作借助经典作品形成的阅读风气在社会中接续出版、流通,进一步强化了两种不同审美范式的影响,壮大了"拟唐"与"拟晋"两派小说的声势.

    胡绳的文章论与桐城派的价值重估

    王达敏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9年,胡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己的写作实践为根柢,针对文坛和现实之弊,用"内容"与"形式"这对概念和逻辑分析方法,对桐城派的核心文论进行改造升华,建立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文章论.受胡绳的文章论激发和国家调整局面的鼓舞,众多文学史家经过对桐城派要谛的开掘,认为该派在当代仍可借鉴;一些研究辞章学的学者倡议以包括桐城派在内的古典诗文评为基础,建立汉语辞章学学科.胡绳的文章与方苞、姚鼐的散文佳作先后入选中学教材,为提升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精神境界做出贡献.桐城派研究在最近百年中有过三次崛起,由胡绳所引领的第二次崛起承上启下,在对桐城派进行创造性转化方面独树一帜.桐城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流派,虽历尽沧桑,但经过扬弃和转化,依然是塑造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精神的有生力量.

    "新""旧"文学互动下的"情感学习"——沈祖棻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实践

    孙慈姗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新"与"旧"两种文学形制及文化心态都深切作用于时代情感的生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各体裁文学创作的沈祖棻,或可成为观照这一过程的微观个案.以个体成长经历为标尺,沈祖棻创作初始阶段的"情感学习"主要表现为在文坛与高校环境中对各类文体写作的尝试;随着战争经验对文学实践日益深化的影响,沈祖棻选择动用"旧形式"因应时局,并为一己之情寻找妥帖的安置方式,这在《涉江词》的写作中得到集中体现.在这些词作中,比兴作为一种渊源有自的修辞形态在情感与道统间建构了紧密关联,而程千帆对《涉江词》的笺注又将与"情"构成张力关系的"事"带入古典文体,使其生长出一定的现代性.最终,沈祖棻的文学实践呈现出新旧各种文体与文学要素对时代情感的形塑过程.

    为外形定价:模特"颜值"的文化生产

    熊亦冉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尚在本质上呈现为一种持续变动的风格创新体系,模特在这样的美学观念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既是时尚图像的有机构成部分,又是流行风格得以有效塑造的能动者.对于美学市场而言,模特外形是基于身体的文化产品,理想化的审美标准与"颜值"重塑由此嵌入以身体资本为核心的时尚网络之中.作为审美劳动者的模特,通常需要在颜值的生成背后展开一系列形象管理和情感整饰,以实现对身体、个性、情绪等因素的综合把控.与此同时,媒体时尚与商业时尚的类型区分以及相应的价格机制,也始终影响着对模特审美价值的界定与评判.颜值展现了诸多时尚类型不断协商和博弈的结果,是"把关人"群体遵循时尚惯例的复杂产物.对颜值的理论考察以经济和文化的互动为线索,阐明审美特性在时尚体系中获取价值的方式,从而凸显美学市场的运作逻辑与模特审美劳动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