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胡文仲

双月刊

1002-5529

wgwx@bfsu.edu.cn

010-88819929/9930/9931/9867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

外国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身体·生活·创作——卡夫卡绘画与写作互文注读

    曾艳兵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夫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画家,或者至少尝试过做一位伟大的画家.而对于画家卡夫卡,人们重视、关注和研究的还远远不够.卡夫卡曾经一度相信自己绘画的才能超过了写作的才能.尽管卡夫卡最终放弃了专业绘画,但他还是经常画画.他的画与写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因为它们是在同样的创作理念下完成的.由于绘画比文字更加形象,也更易认识和理解,所以,通过绘画来解读卡夫卡的作品不失为一种快捷而有益的方法.卡夫卡对绘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印痕.卡夫卡的绘画与写作可以互看、互读、互释,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卡夫卡,也可以加深和拓展我们对卡夫卡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卡夫卡绘画身体生活创作

    成为卡夫卡——卡夫卡早期创作与风格的形成

    任卫东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2年9月22日夜,卡夫卡一气呵成写出了著名的《判决》,这篇作品也代表着卡夫卡风格的确立.在《判决》之前,卡夫卡已经进行了至少十年的文学创作,但这些早期作品令卡夫卡满意的极少,生前被发表的也屈指可数,甚至他身后也没有获得足够重视.本文将卡夫卡置于欧洲文学坐标系中,通过对卡夫卡早期作品——特别是他多年反复修改最终放弃的《乡村婚礼筹备》和《一场斗争的描述》——的分析,探查卡夫卡与经典文学榜样的对话方式,以及他对所处时代的文学语境的观察和反思,在此基础上追溯卡夫卡风格的形成过程.

    卡夫卡风格早期作品文学传统梦境逻辑寓言式

    卡夫卡对古希腊神话的重塑与新创

    杨劲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夫卡晚期创作、生前未发表的三则短篇《塞壬的沉默》《普罗米修斯》和《海神波塞冬》对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及其故事进行了解构和重组.论文对这三部作品逐一进行阐释,呈现卡夫卡的神话重塑和新创如何以多重版本瓦解神话文类的神圣性、可信度,掏空神话中的丰沛感性、英雄斗志、审美诱惑,消解神话的叙事法则、偶像意涵,不断颠倒和旋转对于人与世的观照视角,借助文本所营造的滑谬以及故事新编谜一般的不可穷究,撼动欧洲文学的根基,提供关于人与神存在的另类叙事模式.

    卡夫卡古希腊神话塞壬波塞冬普罗米修斯

    电话与书信的信息迷宫——卡夫卡《城堡》中的媒介技术及其政治隐喻

    李双志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夫卡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未竟之作、长篇小说《城堡》中,以超现实的手法展示了一个等级森严却臃肿低效的官僚科层体制.小说的叙事重心是一整套充满悖论的信息交际网络,其中电话和书信作为两种媒介技术形式交替出现,彼此竞争,相互映照,既展示了管治系统的权力操纵机制,又显示了这个机制的匿名性与具身性之间的混合.媒介技术在这里就是管治技术,对媒介功能的书写就是对权力秩序的嘲讽.本文以媒介发展史为语境,剖析《城堡》中信息传递的失序现象,说明这种媒介书写所包含的政治寓意,也以此说明卡夫卡对媒介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的犀利洞见与精准表达.

    电话书信卡夫卡《城堡》媒介技术

    现代交通、女性气质与早期电影院空间:青年卡夫卡的电影式书写

    卢盛舟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夫卡曾与电影结下一段"情缘".本文以卡夫卡观影生涯中提及次数最多的丹麦影片《白奴血泪》为线索,从现代交通、女性气质和早期电影院空间三个方面探析青年卡夫卡在文学创作中的电影式书写:卡夫卡第一部长篇小说断片《理查德和萨穆埃尔》挪用了早期电影中频繁出现的火车与汽车意象,预示出维利里奥意义上的竞速感知和消失美学;小说女主人公杂糅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火车电影中"被侵犯的女性"和"被讨好的女性"这两种典型的女性气质;卡夫卡在文中由一场胁迫之旅的汽车空间联想到电影院空间,其后隐藏着早期电影院作为现代都市欲望空间的表征机制.上述三个主题散见于卡夫卡的早期创作,更相对集中地体现在其长篇小说《失踪者》中.

    卡夫卡早期电影流动性女性气质表征性空间

    作为"姿势"的歌唱:论卡夫卡《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民族》

    贾思稷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民族》是卡夫卡最后写成的小说,是他一生创作的总结.作品围绕约瑟芬是否会歌唱及约瑟芬与民族的关系问题展开.约瑟芬借助姿势表演歌唱,将她的歌唱与普通民众吹出的口哨区分.约瑟芬的歌唱表演建立在民族共同语言的基础之上,因而吸引了民族的注意力.动荡中生存的民族无法抵达音乐的艺术境界.约瑟芬宣称以歌唱为目的开展的行动,实际上剥离了目的与手段的二元关系,凭中介性姿势为民族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间隙.民族拒绝赋予约瑟芬特权,将她保护在民族的共同法则之下,避免约瑟芬在艺术中湮灭自身.约瑟芬的歌唱是卡夫卡自我写作姿势的投映.

    卡夫卡女歌手约瑟芬姿势中介性

    批判的限度与"后批判"的出场——对"后批判"与批判、理论之间关系的考察

    林敏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批判问题成为西方学界热议的理论话题.在对批判的反身诘难和集体反思中,菲尔斯基提出的"后批判"理论成为文学理论界应对批判问题、走出批判阴影的一条重要路径.菲尔斯基不满于常规化的批判实践造成的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学术研究与日常阅读的断裂,以"后批判"观念阐明了批判在文学研究中的限度,凸显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理论模式在理论阐释效力上的有限性."后批判"不是"反批判"和"批判的批判",也并非"反理论";菲尔斯基始终秉持清醒的理论反思意识,以开放的理论态度看待"后批判"与批判、与理论的相互关系."后批判"超越了一般的批判危机叙事话语,提供了一种回归批判、重振批判、复兴批判的尝试和努力.

    菲尔斯基后批判反理论反批判批判的批判

    文化爆炸

    康澄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爆炸"是洛特曼后期文化符号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学术关键词形成的文化爆炸论是他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思想结晶,是他文化符号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爆炸》和《文化的不可预见机制》是洛特曼有关文化爆炸论的代表作,由它们引发的相关讨论已成为国际洛特曼学和文化学的新热点,也是我国洛特曼学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文化爆炸论含纳诸多重要的文化议题,其中包括文化爆炸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渐进与爆炸的关系、文化爆炸的不可预见机制等,这些问题极富学术和思想价值,对处于文化巨变中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文化爆炸渐进不可预见机制

    植物批评

    范跃芬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催生了"植物批评"的思潮.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植物批评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范式的植物批评话语.本文主要从西方植物批评的起源与演变入手,探讨当代西方植物批评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和特点,并通过梳理中西学者近年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出植物批评话语的研究范式,展示植物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了文学的研究空间.

    植物批评植物批评范式植物伦理跨学科研究

    感知、记忆与伦敦现象学:狄更斯城市空间叙事研究

    王淑娇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敦及其城市空间是狄更斯文学创作的关键主题.本文避开狄更斯城市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的本体论式空间再现模式,遵循以伦敦现象学概念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新视角,重点关注狄更斯城市叙事如何在凸显叙述主体感知意识的重要性基础上,绘制处于多重形象矩阵中的伦敦图像"星丛",并从"感知伦敦""镜像伦敦""记忆伦敦"三个方面分析狄更斯文学文本中的城市空间呈现方式,以揭示狄更斯的生命空间与其文本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开启了一种城市空间表达的新方向.

    狄更斯城市感知记忆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