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聂珍钊

双月刊

1003-7519

wwyj@mail.ccnu.edu.cn

027-67866042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的宗旨是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的新动向,刊载我国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开拓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新课题,扩展我国文艺界的视野并提供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声音研究的兴起和挑战:安娜·斯奈思教授访谈

    徐曦安娜·斯奈思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娜·斯奈思是伦敦国王学院英语系20世纪文学教授.她是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学者,曾编辑过剑桥大学出版社伍尔夫文集中的《岁月》和牛津世界经典丛书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和<三个基尼金币>》.她的研究兴趣还包括现代主义女性作家、现代主义和殖民主义、文学中的声音.在本次采访中,斯奈思谈论了她在"文学声音研究"领域的最新探索.她讲述了伍尔夫的作品如何激发她对声音的关注,扼要介绍了该领域的主要著作和学者,讨论了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一起从事跨学科项目的挑战.她认为传统的文学文本在声音研究中常被边缘化,所以给这个领域命名很有必要.声音对于理解现代主义至关重要,因为现代主义时期恰逢声音媒体和技术的重大革新.她还指出,文学研究者可以将对声音表征的细读与对声音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更广泛分析相结合,为声音研究做出贡献.

    声音研究现代主义文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噪音

    《两只小好鞋的故事》(1765)中的图像刻画与视觉叙事

    拉塞尔·帕默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只小好鞋的故事》(1765)是约翰·纽伯里创作的最长也是最知名的儿童小说.以往的研究时常忽略版画插图在早期儿童小说中对人物刻画以及叙事建构的重要作用,而本文聚焦于纽伯里的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版画,对以往研究提出反驳.与大多数18世纪小说不同,插图是纽伯里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作者构思作品之时,而非在后期版本中作为点缀加入.18世纪儿童小说中的廉价版画常被认为微不足道,或仅被视为说教及思想意识的载体,其实,这些版画让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观众得以理解并从想象层面参与到叙事中.《两只小好鞋的故事》中的插图丰富、具体化并延伸了女主人公玛杰里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在主人公逐渐长大的故事里维持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本文体现了《两只小好鞋的故事》中的版画如何使读者—观众通过图像刻画构建视觉叙事,而这一叙事超越了文字本身.

    18世纪印刷文化图像叙事儿童文学插图

    威廉·吉尔平的如画美学与梭罗散文审美风格的形成

    毛凌滢
    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梭罗研究开始在国内兴起,此后学者们从文化、政治、超验主义哲学等层面对梭罗及其散文进行了多样化的阐释.但总体来看,从生态批评视角探究梭罗的自然书写的研究占据了主流,而对梭罗自然书写的美学考察比较少见.对梭罗生态思想的过度强调,常常遮蔽了其散文的美学价值.本文立足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美学语境,探析以威廉·吉尔平为代表的18世纪英国如画美学对梭罗自然书写的影响,揭示梭罗散文审美风格形成的渊源及其风景再现的美学特征.一方面,梭罗在风景再现的诸多层面的确吸纳、运用了吉尔平的如画美学理念和原则,另一方面他又善于挖掘本土的荒野风景,将如画美学与诗性、野性、道德和科学性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梭罗式风格.梭罗不仅培养了美国人的自然审美品味,也深刻影响了其后的美国自然文学的创作.

    亨利·戴维·梭罗威廉·吉尔平如画风景荒野美学

    嗅觉叙事与中国伦理话语的形成

    傅修延
    4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味是人类最早用来表征自己的天然符号,汉语中的"闻"既可指"听"也可指"嗅".中国的伦理话语与嗅觉感知之间存在强关联,"熏陶""感染""气氛"和"氛围"等皆为华夏德育的核心话语."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这一重要的认识论转变,把古代社会带入"郁郁乎文哉"的文明发展阶段.屈原《橘颂》以植物芬芳喻指高尚的人格,刘禹锡《陋室铭》称品德的馨香能改变环境的品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今人仍在用"德艺双馨"这样的话语,来表彰一个人在德行和技艺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古人以馨香比德,骨子里是希望美德能像气味分子一样附着于他人之身,不过,与气味作用于嗅觉神经细胞不同,"德馨"乃是一个润物无声、"久而自芳"的长期过程.气味对记忆与心灵的触动程度超过其他感觉刺激,描写某人对某种味道的执着痴迷,实际上就是彰显其独特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小说的叙事功能目前来看已不及蓬勃发展的影像艺术,从气味入手被有识之士看作扭转其颓势的希望所在.

    叙事嗅觉伦理话语气味

    脑文本视域下图画书对儿童伦理启蒙的机制研究

    吕洪波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画书作为融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模态元素的儿童文学形式,在儿童脑文本生成与伦理启蒙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儿童在阅读图画书时,脑文本的生成经历感知、认知和理解三个阶段,与伦理启蒙的触发、内化和理性培养相互促进.感知阶段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帮助他们初步区分人与其他生物,唤起伦理意识的萌芽;认知阶段通过抽象化和概念化,将感知内化为脑概念,帮助儿童认识到人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深化伦理意识;理解阶段则通过整合与加工脑概念,生成脑文本,培养理性,形成系统化的伦理观念.图画书不仅通过故事传递伦理价值,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道德成长.

    图画书儿童伦理启蒙脑文本

    论阿甘本的"神圣人"与神圣美学

    韩振江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Homo Sacer"(神圣人,或译牲人)作为阿甘本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内涵却并不清晰.神圣人既是神圣的,又是受诅咒的,其悖论性在于:作为牺牲却不能献祭给神,杀死他又不算犯罪.本文认为,神圣人概念的复杂性也许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才能得到充分说明.其一,神圣人的双重性质源自于原始时期农神节、酒神节等大型节日庆典中人们杀死人神仪式与替罪者仪式的融合.其二,杀死神圣人而不算犯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农神节中杀死作为人神的神圣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其仪式内涵就是死亡即更新其生命.另一个原因是如果被选中的农神节国王不履行节日职责的话,那么人间法律杀死他不算犯罪.其三,神圣人的神圣性与亵渎性并存,是源自于农神节中国王—小丑的形象演绎,更重要的是农神节核心仪式就是神圣的加冕与亵渎的脱冕的交替.由此可知,亵渎神圣也是农神节仪式之一.在审美意义上,渎神的重要形式就是滑稽模仿,而神圣的戏仿则是古代戏剧和艺术诞生的土壤和途径.

    神圣人神圣美学农神节亵渎滑稽模仿

    文学语象新论

    李玉平
    9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语象是文学中基于语言而形成的心象,它存在于作者创作及读者阅读的过程中.记忆是语象生成的心理基础,想象是语象生成的心理过程.语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通感",它具有片面性与超越性、"一"与"多"相统一的特点.文学符号属于皮尔斯提出的符号十大分类中的第八类呈符—规约符—型符.依据皮尔斯的三元符号论,作为解释项的语象凸显了文学符号的"无限衍义",其生成与运行是一个"符号性孕义"与"试推"的过程.语象对文学研究与符号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象文学符号解释项无限衍义《西风》

    中西"文学自觉"意识中的"无""有"之辨——以唯美主义和魏晋六朝文学为例

    马翔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文学都曾经历文学自觉意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即魏晋六朝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文学自觉现象伴生审美感知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涉及对文学审美的主、客体及其关系的新理解.随着个体价值的提升,中西文学自觉都产生了审美对象从"自然"向"人工"转变的趋势,这一转变与审美感知方式的变化相辅相成,审美感知过程被赋予了很强的时间性,以"妙悟"和"刹那"为代表的"瞬时"成为中西文学自觉的共同时间维度.在"不约而同"的背后,隐含着中西截然相反的审美基点.魏晋六朝文学在"妙悟"中领会审美主体的"无",唯美主义在"刹那"中投射主体的"有",中西文学自觉的审美基点隐含着"无我"与"有我"的根本差异.

    文学自觉审美感知魏晋六朝唯美主义

    郑和在英语文学中的形象建构

    凌淑珍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中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诱发了英语世界作家的文学想象.虽然《郑和的后代》《米与盐的年代》《盗图贼》《郑和》《蜻蜓海》《郑和七下西洋》等六部英语文学作品对郑和形象的塑造存有复杂性,但是他们普遍称赞郑和的航海军事才能,展现了和平仁爱、开放包容、义利兼顾的郑和精神,表达了对"欧洲发现非洲论"的驳斥和对"中国殖民论"的回击.

    郑和英语文学"一带一路"文化记忆

    《钓鱼的男孩》中的集体反成长书写——兼谈成长小说非洲化路径

    王卓
    12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日利亚作家奇戈希·奥比奥玛的处女作《钓鱼的男孩》是对经典成长小说的一次修正和颠覆.小说体现出的集体反成长特点、个人成长与国族命运同构性特点、循环叙事与非线性成长特点在非洲成长小说中颇有代表性.奥比奥玛对成长小说文类的创造性运用不仅充分实现了成长小说融个人成长与国族重构为一体的文类特征,而且和后殖民非洲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相融合,为成长小说非洲化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奥比奥玛的创作实践充分证明,看似"保守"的成长小说能够完全吸收时代之精华,适应时代、地域和文化之变,不仅使该文类本身具有增长性和生命力,而且以其特有的"流动性"表达时代之思,回答时代之问.

    奇戈希·奥比奥玛《钓鱼的男孩》反成长小说反成长书写非洲化非线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