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聂珍钊

双月刊

1003-7519

wwyj@mail.ccnu.edu.cn

027-67866042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的宗旨是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的新动向,刊载我国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开拓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新课题,扩展我国文艺界的视野并提供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写作不求'再现现实',而要追寻现实":安妮·埃尔诺访谈录

    黄荭安妮·埃尔诺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一直强调她写作的"非虚构"之维,她始终如一地书写生活,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从自我出发、从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出发去揭露和反思现实种种.现实主义之于她就是求实抵真,开创新的语言、新的文体,塑造新的文学形象,在阶级和女性这两大领域表达她强烈的社会介入和现实关怀.

    安妮·埃尔诺现实主义文学介入

    冲突式本体论视域下的现实主义

    斯文·埃里克·拉森
    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时,现代现实主义从欧洲传播至其他大陆.现实主义与异域文学传统的相遇打破了原本不容置疑的单向轨迹.通过不同国家与大陆之间单向的或是双向的交流,现实主义成为了一种多向度的文学与美学进程.这一进程发生于一个开放的全球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背景之下.不同的作家、文本、翻译、媒体间的互动挑战了此前建立的中心与边缘的单一观念,展示了更为复杂的全球网络系统.在跨文化与杂糅的文化背景中,各种相互冲突的有关何为现实的观念亟需得到讨论.本文尝试通过解读不同地域的小说来探查这一本体论问题.文章认为,不论是古老抑或是新近的现实主义都超越了物质真实,展示了现代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本体论不确定性.

    本体论嵌合跨文化视角现实主义

    悲剧现实主义

    塔蒂亚娜·尤基奇
    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悲剧现实主义"由埃里希·奥尔巴赫提出,总结了他对"模仿"以及语文学的理解.奥尔巴赫主要使用悲剧现实主义来描述19世纪小说的智识要求,但这一概念所反映的正是19世纪现代性在法国大革命后对维系及探查世界的激进历史性的迫切需求.因此,奥尔巴赫在《模仿论》(1946)中强调了对日常生活的重点关注.奥尔巴赫于1941至1942年间在伊斯坦布尔的演说中对现实主义的阐释体现了悲剧现实主义早已主导他的思维:"悲剧"意味着现代现实主义包含希腊悲剧的睿智.同希腊悲剧一样,现代现实主义介入了世界的激进历史性,而民主的概念体系正是通过这一历史性得到商榷.鉴于此,本文聚焦奥尔巴赫在伊斯坦布尔的演说,探讨悲剧现实主义的三个层面.此三个层面奥尔巴赫皆有谈及,但未曾得到深层解释:第一,悲剧现实主义是一种用作解释历史的灾难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为证明;第二,19世纪英语小说乃一种迂回的现实主义;第三,影视在20世纪成为现实主义的载体.这三个层面勾勒出悲剧现实主义的隐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模仿论》进行了补充,而且指向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性理论.

    悲剧现实主义埃里希·奥尔巴赫战争悲剧小说中国原子论世界文学

    西方文学典型塑造"三模式"论——以现代现实主义为中心的比较辨析

    蒋承勇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以前,西方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某种观念的承载者,其性格非环境之产物,属"观念-性格"模式的典型.19世纪现代现实主义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性格与环境密切关联,环境描写服务于丰富复杂性格的展示,其人物形象属"环境-性格"模式的典型.20世纪现代主义反叛性地消解人物性格,淡化人物与环境之关系,其人物形象属"抽象-象征"模式的典型.相较而言,"观念-性格"和"环境-性格"模式的典型更贴近读者,尤其是后者因其更注重性格、环境和历史之演变的立体化互动而更富有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对不同"模式"典型的体认旨在深化对丰富繁杂之典型人物的深度理解,并在开放性接纳人类文学之人物描写优长基础上促进本土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

    西方文学典型人物模式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接受

    潘碧华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经过20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当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引进到马来西亚学术界时,得到该国学界的接受,并且充分运用到当地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取得很好的成效.本文尝试梳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接受与实践的过程,分析其传播途径与当地学者的接受态度.通过研究与发表,马来西亚学术界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展现出高度包容且开放的接受态度,并试图将其融入到马来西亚的文化语境中,以提高其在大马文学研究上的适用性.

    文学伦理学批评马来西亚传播接受马华文学

    契约伦理与伦理选择——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思考

    苏学林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影响深广的伦理类型,契约伦理不仅奠定了现实伦理秩序的基础,而且形成了脉络贯通的伦理书写传统.契约伦理的文学书写表明,契约伦理与伦理选择的双重涵义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当伦理选择作为具体选择活动时,契约伦理通过伦理身份、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等因素影响作家和人物的伦理选择,而作品通过伦理选择传达出独特的人文思考,反过来能够促进现实契约伦理的建构、优化和重塑;当伦理选择指称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时,契约伦理作为科学伦理的规约机制和动力机制,在时刻经历转型的"后伦理选择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其文学表征和理论特性,可以将契约伦理作为文学伦理批评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拓展和实践深化.

    契约伦理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

    峰终定律与悲剧审美心理

    何辉斌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峰终定律揭示了经验的世界与记忆的世界的不同:在经验之中人们实际感觉到的十分钟剧痛,自然少于同样的痛苦再外加十分钟逐渐减弱的痛苦,但在记忆的世界中,人们却觉得后者更好受,因为记忆首先聚焦于峰值和终值.悲剧摹仿的主要是记忆的世界,聚焦于一个具有整一性的行动,往往一开始就触动观众的心,然后痛苦节节攀升,在接近尾部的地方达到高潮,让峰值尽量后置,使峰终定律发挥到极致,容易获得观众和批评家的好评.人对痛苦的感知敏感度高,持续性强,所以能够在两个小时左右始终保持兴奋,关注力度可以逐步升级一直到高潮.与其他作品相比,悲剧审美的强度、长度和整一性都明显胜出,所以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青睐.

    峰终定律悲剧审美心理

    后殖民视角下的欧里庇得斯批评史与古典学术话语流变

    王瑞雪
    8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批评阐释历程深度参与了西方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认识论变化.重新审视西方古典学术对于欧里庇得斯剧中的希腊身份及其文化他者的研究,将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提供有效的古典维度.首先,欧里庇得斯在东方主义话语的发展中呈现出多样的面相;其次,欧里庇得斯批评中的希腊人与"野蛮人"问题与古典学术话语的变革持续相关.这些学术批评中的诗学话语实践,尤其是对希腊性、人性、普遍性等概念的反思,体现了后现代西方文化之重构的一个侧面.欧里庇得斯悲剧的批评接受中的悖谬表征着后殖民与后现代文化生态之困境,也反映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赋值之难题.回观这一历程未完成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当下研究的主体性视角及文化身份的重思.

    欧里庇得斯后殖民西方古典学术"希腊性"多元文化

    《黑暗的心》中的幽闭空间与风景的"再发现"

    乔修峰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在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中并不是一个突出的因素,但在马洛非洲之行的最后一段旅程中,热带丛林风景构成的幽闭空间却对视觉形成了明显的挑战.马洛不断受挫的观景体验,既抵制了制图学对非洲大地的"绝对"控制,凸显了非洲丛林风景的崇高感,也颠覆了欧洲以透视法为基础的风景再现方式.马洛在观看非洲风景时,放弃了鸟瞰的方式,采用了甲虫的视角.这种有限的视角反而使他摆脱了认知层面的幽闭空间,从非洲丛林的"黑暗"中感受到了崇高的意味.马洛对非洲风景的这种"再发现",不仅有助于重估小说中与殖民和帝国相关的话题,也有助于反思现代人的风景观看方式.

    康拉德《黑暗的心》幽闭空间风景观看

    本刊声明

    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