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聂珍钊

双月刊

1003-7519

wwyj@mail.ccnu.edu.cn

027-67866042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的宗旨是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的新动向,刊载我国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开拓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新课题,扩展我国文艺界的视野并提供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医学与公共卫生:萨莉·沙特尔沃思访谈录

    孔德蓉萨莉·沙特尔沃思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莉·沙特尔沃思是牛津大学英语系教授、牛津大学人文学部前主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2021年入选"女王生日授勋名单",获得"大英国司令勋章".她在维多利亚文学与科学,尤其是医学、公共卫生学的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著述颇丰,其中包括《儿童心智:文学、科学和医学中的儿童发展,1840-1900》(2020)和《焦虑的时代:19世纪英国的医学与现代性》(2019).本次访谈是访谈者2023年在牛津大学访学期间进行的.沙特尔沃思教授就文学与医学研究的学科边界、健康人文学的兴起、女性书写与卫生照护、卫生话语与现代性关系,以及后疫情时期人文学者的使命等问题发表了她的见解.

    沙特尔沃思跨学科研究医学公共卫生

    新时代外国文学批评整体观审思

    蒋洪新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外国文学研究者的新使命和责任,我国的外国文学批评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自信,同时也面临文学思想之变、复杂语境之变和研究范式之变等三重挑战.需正确处理文学研究中常与变的辩证关系,突出整体论的文学批评观,更加深入研究外国文学思想的内核,注重文学与思想的内在相互契合和交融.

    新时代外国文学文学批评整体观

    现代性之镜:英美文学研究的中国进程

    曹莉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兴起密切相关;外国语言文学的译介、研究和教学同时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在近现代的兴起和发展.本文以上述两个相关为出发点,梳理考察英美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分析探讨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影响和问题.

    现代性英美文学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联性

    殷企平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如今倡导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主要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的.那么,外国文学研究又能怎样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呢?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家对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质疑,甚至提出了对策.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对于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我们来说,必须重视文学艺术才能抵达的情感结构,即流动中的社会体验,否则很可能重蹈西式现代化的覆辙.那么,情感结构/社会体验怎样才能转化为知识呢?以笔者愚见,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重视文学艺术为我们带来的共情,二是要着眼于隐喻系统的构建.

    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共情隐喻系统

    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李伟昉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国文学研究不仅需要中国立场,而且更需要基于中国立场的自主知识体系的积极建构.没有基础性、标识性的中国概念作基础,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就失去了目标和意义.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百年争论,既说明建构中国悲剧概念的不易,又折射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外国文学研究莎士比亚中国立场中国悲剧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认知思想

    陈广兴
    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认知本身具有伦理属性,是伦理价值的体现.对自我、他人、社会的客观认知,是人的道德情感、伦理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分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如何阻碍人的客观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实现客观认知的途径.从认知主体来看,现代物化社会导致了人的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的异化,从而阻碍人的客观认知,而以理性和爱来建立客观的伦理认知,最终取决于健全社会的建设.从认知的发生机制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客观认知的障碍,唯有建立历史科学的认知话语与结构体系,才能走出意识形态与主体认知之间的封闭循环,在对虚假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实现客观认知.就认知的伦理标准而言,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相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表征,阻碍人们客观认识人类的根本需求,唯有建立自由全面发展的普世伦理标准,真正的客观认知才能在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结合中实现.

    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认知认知主体意识形态

    "道德想象力"的当代美学阐释

    韩存远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英美学界,审美想象渐趋被赋予诸种道德功用,作为文艺伦理范畴的"道德想象力"也应运而生.相关论断大致有三.其一,想象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道德概念的艰涩含混,通过感性体验的浸润来优化道德实践的有效性.其二,叙事艺术包孕着丰赡且崭新的道德蕴涵,依凭想象力的持续渗透而催动着道德思维方式的更新.其三,以文学为首的"虚构"及其衍生性想象在扩张道德知识方面意义显豁,极大地改善了道德经验的范围与强度."道德想象力"以"情境"为媒介,常与"文学"联姻,具有不可取替的效能,之于文学伦理批评而言亦不啻于一种有益的前沿路向.

    道德想象力审美想象文艺伦理文学伦理批评

    文学经济学批评话语下英国文学经济思想史研究基本范式

    陶久胜
    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俨然成为外国文学界的一门显学,西方文学经济学批评历经从传统政治经济批评、新经济批评到新历史主义经济批评的理论演变轨迹,其中对文学中的西方经济思想的批评意识不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却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学经济学批评话语提供指南.英国文学经济思想史研究基本范式由英国文学、经济思想与国家想象等术语构成,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如果英国文学是前提与本体,国家想象暗含意识形态动机,那经济思想便是媒介与中心话语.新型文学经济学批评话语有助于解读英国文学如何通过经济叙事再现经济思想,表达经济焦虑、国家想象与帝国意识.英国文学历经从重商主义、自由市场、动态均衡、功利主义到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等经济思想发展脉络,表达了从文艺复兴时期民族国家构建、启蒙主义时期自由贸易帝国想象、浪漫主义时期理想国家建构、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改革理想到现代主义时期金融帝国构想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想象.

    文学经济学批评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学经济思想国家想象

    现代主义早期文学中的"英国病"、国家干预理念与金融帝国构想

    李锋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英国经济史本质上是所谓"英国病"的发生、激化以及诊治的过程.即便在相对繁荣的20世纪初,英国经济的各种症结已初露端倪,并为随后的长期衰落埋下伏笔;这些病症在同时代的现代主义早期文学中得到充分显现,相关作品反过来也对当时的社会气候和政府决策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康拉德、萧伯纳、特雷塞尔、威尔斯的作品体现出20世纪初的几种主要"英国病"(殖民体系瓦解、贫困问题凸显、劳资矛盾激化、传统经济衰败)的历史动因、文学表征以及作家的相应思考,从中可看出转型期的英国经济同现代主义文学的有机互动.从相关讨论可看出,尽管彼时的主导思想仍是古典的自由放任主义,但一些含有国家干预理念的思想(如人性化资本主义、费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已开始显现影响;同时,英国经济的金融化转型也预示了此后货币调节理论和凯恩斯革命的兴起,反映出作家面对"英国病"时对未来不列颠金融帝国的构想.

    现代主义早期文学"英国病"人性化资本主义费边主义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主义

    布莱克《耶路撒冷》中的边际主义与东西关系重构

    程文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经济学与东西关系双重视角解读威廉·布莱克史诗《耶路撒冷》,可为考察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经济思想的变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从布莱克研究学派划分的视角可观察到布莱克作为艺术品与书籍制作者参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新兴市场的基本事实,社会批判学派、古典传统学派、文献考据学派分别以不同方式把论述建立在考察布莱克艺术创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学经济学跨学科视角观察,可见《耶路撒冷》对浪漫主义时期社会转型现实的反映可与同时兴起的边际主义经济思想互相印证: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与布莱克艺术创新实践的吻合,二是动态均衡原理与布莱克史诗复杂象征表达的呼应.与此相应,布莱克也从两个方面重塑了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国家想象:一是以巨人阿尔比恩为象征的理想国度想象,二是以阿尔比恩、耶路撒冷与帷拉之间关系为象征的东西关系重构.布莱克的想象力重构了东西关系图式,体现了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影响.

    威廉·布莱克《耶路撒冷》边际主义动态均衡东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