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
外国语

束定芳

双月刊

1004-5139

wyxy@chinajournal.net.cn; jfl@shisu.edu.cn

021-65420358

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外国语/Journal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外国语》创刊于1978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它是以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外语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语言学及具体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理论研究;语言、翻译、外国文学类书籍评介;国内外语言文学、外语教学学术会议简讯等方面的稿件。 20多年来,在国内外语界专家和学者的关心和积极扶持下,《外国语》已成为我国外语学术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所刊载的大部分文章反映了国内外语界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外国语》作为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性刊物,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图书馆认定为中文社科类核心刊物之一,是我国最早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选作为世界语言类主要期刊、并摘录每期主要内容的语言研究类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语如何可能

    徐盛桓黄缅
    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成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普遍现象.照字面义成语就是现"成"的话"语",当一个表达被套用了就可能被视为成语的运用.成语有习用、定型、有出处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成语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成语是有意味的语言表达形式;成语运用的机制是二阶表征;成语运用的原理是类比思维.

    成语过程集合体有意味的形式二阶表征类比思维

    书评

    9,34,44,119,128页

    试论语境重构导致的意义流变:从庭审话语到判决书

    王振华张春晖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义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周转和流动.在周转和流动的过程中,有些意义保留了,有些流失了,有些改变了.这种现象在从庭审话语到判决书的过程中十分常见.庭审话语中的意义是多维的,在形成判决书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重构和模态的单一化,庭审中的意义或多或少会发生变化或流失.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思想和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剖析语境、语境重构、音韵融合型副语言以及语义融合型副语言对言语行为的作用,探讨在从庭审话语到判决书的过程中意义的产生、流变以及导致流变的因素.分析发现,庭审话语凸显的是庭审参与者重构案件事实的概念意义,表达态度和立场的人际意义以及识别涉案相关实体的谋篇意义;判决书则通过保留、添加或删除的方式,将庭审话语中的三种意义转化为实现判决书说理、说服和司法公平正义的概念、人际和谋篇意义.

    庭审话语判决书多模态语境重构意义流变

    从现代汉语动结式及其英语、阿拉伯语译文看语言间的本质差异

    何伟向珍飚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功能视角下对现代汉语动结式及其英语和阿拉伯语译文进行对比,目的是通过探讨形式单一、语义丰富的动结式在英语和阿拉伯语译文中的显化、隐化等编码方式,论证这种编码差异与三种语言范畴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三大民族哲学基本思维方式之间的深层次耦合关系,即汉语偏重主客融合、英语偏重主客二分,阿拉伯语的主客二分特质较英文更为明显.这种主客离合度的差异,应是语言间的本质差异.

    动结式主客关系汉语英语阿拉伯语

    "有+数量"结构事态编码的认知语法阐释

    莫启扬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分析了谓语动词后"有+数量"结构的语法性质以及"有"字的功能和使用理据,认为"NP+VP+有+数量"序列是一种话题结构,以事件为话题,以事态为述题,是事件与事态的叠加,但凸显事态信息."有+数量"结构激活特殊的认知参照点构型,为"NP+VP"所代表的事件在相关梯度中做出事态定位.该事态定位是参照说话者的个体认知进行的,具有"主观判断"和"超出预期"的属性,这使其有别于无"有"常式句的客观陈述,也有别于动词拷贝句参照社团规约常量所做的事态定位."有"字的肯定叙述使其适宜用于强调事件、事态或数量的存在,有别于强调肯定的"是",也适宜用于增强主观性,弥补非作格动词因本身无得失义而在后接数量成分时主观性的不足.

    "有+数量"事态认知参照点认知语法主观性

    《沁园春·长沙》理想化认知模型架构新诠

    杨文地何杨文婷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诗词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研究一大分支,但对其研究在"何以为诗"探索方面尚显不足.本文延续认知诗学研究脉络,重新诠释毛泽东诗词代表作《沁园春·长沙》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各要素:命题结构、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结构,聚焦主题展现、意象选择和组织过程,观照独特文化心理、审美意蕴等,揭示其认知架构过程.《沁园春·长沙》蕴含"生机自由之秋"和"自由豪迈之青春"为核心的命题模型,批判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重构经典主题;意象图式体现为容器图式和多重力量图式的综合,后者包括赋能、阻挡及解除束缚图式,其心理基点是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时间"是《沁园春·长沙》隐喻投射的核心目标域,基于核心命题模型和意象图式产生"时间为容器"和"时间为实体"的概念隐喻和连续多样的转喻结构.

    《沁园春·长沙》理想化认知模型命题模型

    语音复杂度对汉语自闭症儿童声调音高感知影响研究

    王婷程璐璐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识别任务范式对比了 4~7岁汉语自闭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在不同语音复杂度条件下的声调音高感知情况.结果表明,与典型发展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在三种语音刺激条件下均表现出音高识别优势.但随着语音复杂度的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音高感知正确率随语义加工难度而下降.研究结果提示,与先行研究相比,汉语自闭症儿童在言语声和非言语声中是否会表现出音高知觉优势可能受到实验任务中注意机制的调控.此外,自闭症儿童对低水平局部信息加工的偏好与其高水平整合加工有关,这一结果支持弱中央统合理论假说,研究结果为厘清自闭症感知觉异常的理论解释分歧进一步提供了实证证据.

    自闭症儿童声调音高感知弱中央统合理论

    胡适是否在反抗?——对《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以三篇重要著作为例》的症候阅读

    白一博张威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学界普遍认识到译者和学者的译作或译论往往能体现本人对其所在环境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的态度.张佩瑶在其所著的《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以三篇重要著作为例》一文中指出:胡适在20世纪初期发表的《佛教的翻译文学》(上、下)反抗了当时主流的文言文写作传统.然而,本文利用症候阅读的方法,从问题与问题式、文本缝隙、文本沉默三个角度,对张佩瑶的论断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系统中,文言文对白话文并无明显力量优势,且胡适一文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利用翻译活动建设白话文学系统.

    翻译与意识形态症候阅读张佩瑶胡适

    深度学习驱动的翻译作品接受效果研究——以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读者评论情感分析为例

    陶友兰胡伊伊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改进深度金字塔卷积神经网络,选用3.178亿词书籍评论数据集(Amazon Review Polarity)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将读者评论情感分析分类准确率提高到94.69%,为译著海外接受效果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设计与路径.以Amazon网站上D.C.Lau译本The Analects的读者评论为研究对象,发现基于新模型计算出的读者评论情感得分比评星等级更能精准反映读者的真实态度;该译著整体接受程度具体化为积极评论达64.22%,中立评论19.72%,消极评论16.06%;考察译著接受效果不能只看评星等级,应该包括译著思想内容、翻译整体质量、副文本以及出版质量等多个维度.

    数智人文深度学习《论语》英译本网络读者情感分析主题建模

    英语世界"残雪热"现象与机理考辨

    邵璐李平艳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雪三十多年来致力于先锋文学写作,迄今已有三十多个单行本在国外出版,得到海外主流媒体、文学界、评论界和翻译界关注,在英语世界引发了"残雪热".基于对"残雪热"现象的分析,本文从作品、译者群体和作者层面考察残雪小说在英语世界成功传播的原由,提炼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有效路径.残雪小说内容与叙事形式创新满足了英语世界文学需求,翻译群体联动构建了传播"共同体",作者个人的三重身份拓展了传播空间,多元耦合共同发力,促成了英语世界"残雪热"现象.

    残雪小说翻译国际传播英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