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顾海良

双月刊

1671-881X

whds@whu.edu.cn

027-68754203

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创建公有资本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语境

    杨志臣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现实三者间关系问题,成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中的基础性问题.在三者互动中,政治经济学批判正在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准备哲学前提的过程中,正在生成为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中国现实正在为生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新的历史课题,其中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一项就是在批判和超越中创建公有资本逻辑.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和超越中创建公有资本逻辑的理论努力准备哲学前提时,应特别注重创建公有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超越性和人民性.

    公有资本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

    影响、回应与再创造——1992年以来的“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荣光启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学界在“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其成果已相当丰富,1992年出版的美国学者路易斯·罗宾逊的《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被认为是此领域的奠基之作,1995年出版的《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为此领域国内学者的第一部专著.20多年来,此课题的研究,体现在“基督教对中国文学在思想层面的影响”“文本层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更深层的原因”等方面的考察;同时,学界也开始对此影响有自己的回应和诗学上的再创造.研究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而最大的回应与再创造,莫过于新世纪以来中国自己的“基督教文学”的兴起及相关研究.在此课题的研究发展中,路易斯·罗宾逊、马利安·高立克这些海外学者的著述,也为内地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基督教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基督教文学

    从民族到宗教:新中国的回族文学研究——以涉及宗教文学研究的成果为中心的考察

    马梅萍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的回族文学研究经历了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学科建制期、新世纪以来的学术独立期两个阶段.回族文学史在第一阶段服务于建构多民族国家意识,落脚于民族性;宗教因素在第二阶段始受关注.回族文学研究和批评在第一阶段注重学科基本理论建设,回族文学概念的界定偏向于血统,致使研究疏离了文化;新世纪才出现了不以民族性遮盖宗教叙事的专题研究.《回族文学》期刊在新世纪彰显“文化性”的办刊理念,开始突出对宗教内涵的阐释.

    回族文学研究民族性宗教描写文学史文学批评

    当下华语电影生产范式的转变及其文化竞争力

    陈林侠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华语电影已明显出现“内地市场、香港制造”的生产模式.作为一种资本力量,内地市场严重影响了内容创作及其再生产,导致华语电影“内地化”,在内容经验、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方面萎缩.当下华语电影在内容/故事经验和形式/文本张力的双重缺失,导致其国际竞争力迅速下降.基于政治、经济等考量,国内市场已对美国、韩国电影开放.在失去政策保护之后,华语电影模式面临电影强国的严峻挑战.

    华语电影生产模式故事经验文本张力

    影像催生的文化记忆转变——以影片《大屠杀》为例

    王琳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在存储历史记忆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广泛性,如何通过它呈现大屠杀等非人性的创伤性记忆,解决影片中再现伦理限度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1977年美国导演马丁·乔姆斯基在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资助下拍摄了《大屠杀》.影片虚构了三个家庭在大屠杀时期的不同遭遇,对于大屠杀中不同种族所遭受的命运做出了示范性描述.这部电影对联邦德国战后的文化记忆进行了干预,不仅促使了以电影为主导的多媒体作为文化记忆方式的最终成型,也引发了德国人对于大屠杀的受害者——犹太人的真正关注,从而帮助联邦德国由下而上地重新认识和接受大屠杀这段历史.

    文化记忆影像叙述《大屠杀》影片德国历史

    格调共情:“李健现象”折射出的电视音乐传播与社会审美趋向

    孙文峥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调作为作品或审美本质的诠释和理解,在剥离艺术作品载体后,逐渐被援引为高品质与个人审美趣味的概念集合;在社会语境中被理解为社会受众对该气质品格的理解、认同与归属感.格调共情即指大众审美突破以艺术或作品为中心的传统,转而向环境要素扩展,进而需要受众群体的广泛回应与互动,并在其中形成强烈的审美认同与格调定位,是由受众、社会媒体及传播过程共同营造的回应与共情的结果.“李健现象”是歌手李健因电视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爆红而引发的传播和文化现象思考,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契合与转变,也体现了流行文化传播的整体结构变迁,是音乐电视传播与社会审美情趣的共情现象.

    李健现象格调共情社交货币传播生态电视传播社会审美

    以水为本位:对“土地史观”的反思与“新水域史”的提出

    徐斌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史学叙述中,“水”只是土地的附庸,这种叙事方式统治着现当代史学研究,其根源则在于传统史料的记载主要涉及鱼课和水上社会秩序两个层面的内容,显示出国家及士人阶层对于水上社会的关照面.水上活动人群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既表现在他们的劳动作业等方面,也体现在他们较之于种植农民而更为频繁地在体制内外之间的流动,以及作为水上人与上岸定居者的身份意义上的流动.因而,“新水域史”的达致,不仅需要转换研究理念,也有赖于民间历史文献的发掘与整理.

    以水为本位新水域史中心与边缘土地史观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