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顾海良

双月刊

1671-881X

whds@whu.edu.cn

027-68754203

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封闭社区治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曹海军霍伟桦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去的30余年里,封闭社区逐渐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居住空间模式.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封闭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和政治经济际遇.美国被认为是现代封闭社区起源的主要国家之一,其封闭社区的诞生可以归因于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歧视、私人偏好和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等一系列因素.在中国社区建设运动的背景下,封闭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治理秩序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制度供给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通过考察中国式封闭社区的产生、演化、作用等发展变化,可以反映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基层治理的制度变迁以及中国社会阶层转变的脉络.

    封闭社区增长联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住宅私有化

    城市“小区病”:特征、类型及治理工具

    靳永翥丁照攀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小区病”是指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商品化住宅小区人口和经济资源过度集聚,小区构成要素失衡、社会管理失位而引致的诸种社会病态.城市“小区病”是普遍存在的,病情因地而略有差异.其病型可分为社会病、生态病、经济病和精神病四种.城市“小区病”的根由,可由政治、政策、问题三种源流得到解说.其治理的方法,应在自愿性、强制性和混合型工具基础上,组合运用,因病制宜.

    城市“小区病”城市化负外部性城市基层治理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环境哲学理论

    郇庆治徐越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环境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强烈的改变现实和重构未来的理论意涵与实践指向的生态文化(理论).但作为一种狭义上的哲学,它还需要平衡对待或强调其大众文化支撑与理性阐释论证功能,现实批判和未来建构功能,同时需要面向一个更为宽阔的视野或论域来思考.而这意味着,环境哲学不仅需要成为一门更加标准化的哲学,还需要成为一门更加激进的哲学.

    环境哲学环境理论绿色变革生态文化理论环境政治

    有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主义的价值诉求

    张云飞李娜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流弊,有机马克思主义呼吁实行基于有机共同体的共同体主义,要求人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和关爱他物.关心他人,就是要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和穷国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和环境权等绿色权利.关爱他物,就是要奉行基于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和自然的内在价值的生态伦理,实现种际生态正义,尊重自然的环境权.为此,应该通过实现有机发展、实行土地共同所有的所有权、加强和繁荣地方共同体的方式,加强共同体主义建设.共同体主义在政治上具有革命色彩,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同时,它也具有怀特海有机哲学的特质,没有将自身与生态中心主义严格区隔开来.因此,必须辩证对待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主义.

    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共同体共同体主义绿色权利生态文明

    莱布尼茨物质无限可分思想的学术背景与哲学意义——兼论我国古代学者惠施等人“尺捶”之辩的本体论意义

    段德智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布尼茨的物质无限可分思想不仅在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西方哲学史的近代发展也具有比较深广的影响.莱布尼茨的物质无限可分思想的学术背景虽然可以一直上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争论,但最根本的还在于笛卡尔与原子论的近代复兴者伽森狄的哲学争论.可以说,莱布尼茨的无限可分思想及其哲学意义主要地就是在对笛卡尔的批判的再批判中发挥出来的.莱布尼茨在对笛卡尔有关思想的反思和批判中,从他的物质无限可分思想中不仅推演出了他的“单子论”实体学说,而且还推演出了他的中国盒式的自然有机主义和前定和谐系统.差不多与亚里士多德提出其物质无限可分思想的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极其相似的哲学命题,这就是:“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莱布尼茨的这样一种哲学进路对我们昭示我国古代学者惠施等人“尺捶”之辩的本体论意义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莱布尼茨物质无限可分本体论意义“尺捶”之辩

    成熟时期莱布尼茨哲学中的个体化原则及其困难

    王成军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是莱布尼茨哲学的基石,个体化问题因此也是莱布尼茨哲学的重要问题.在其成熟时期的哲学中,“个别化的知觉+个别化的欲望”,即“整个实体”被莱布尼茨视为单子个体化的原则.然而,尽管这一主张并不是一个“空的陈述”,但它不仅不具备莱布尼茨自己所要求的普遍的解释力,而且,作为一个内在的原则,它对单子的个体化解释也是不充足的,仍然需要一个外在的原则即上帝来进行说明.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对个体化原则的探求整体上是不够成功的.

    莱布尼茨个体化原则单子整个实体

    永不停止的对话——德里达关于诠释问题与伽达默尔的对话与分歧

    邓刚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伽达默尔与德里达之间有过几次重要的对话和交锋.伽达默尔还多次撰文探讨他与德里达的分歧与共识,而德里达则在2003年的《公羊》一书中,通过对策兰一首诗歌的诠释来展开与伽达默尔的对话.诠释的对象和诠释的方法,在德里达这里是书写和解构,在伽达默尔处则是文本与阐释.对伽达默尔而言,理解和诠释文本,最终是为了理解存在,而对于德里达,他所说的“文字”、痕迹、延异,先于存在者和存在并使之成为可能.

    德里达伽达默尔公羊策兰

    儒、法互补与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

    朱汉民胡长海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民意是国家稳定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分别继承了三代时期的王道与霸道,发展出强调民本的儒家学说和强调权势的法家学派.儒家偏重国家的民意基础而相对缺乏治理效能,不能成为诸侯争霸的思想指导;法家偏重君王治理能力而缺乏民意对君权的制约,最终导致秦帝国的暴政和快速灭亡.汉代以后的国家治理希望实现民意与效能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儒法互补、霸王杂之的治理结构,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互补

    疾病在《魔山》起舞——论托马斯·曼反讽的疾病诗学

    涂险峰黄艳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疾病叙事”的经典之作,托马斯·曼长篇小说《魔山》将主人公精神成长历程和欧洲代表性思想的对话置于整体性的疾病背景之中加以表现,藉此建构起以反讽为特征的“疾病诗学”.这种诗学借助以技术为象征的现代新视野及其引起的对疾病作为“自洽生命体”的本体论思考,实现了从“疾病浪漫化”向“浪漫疾病化”的现代转型,并展现了欧洲思想喧嚣失序和实验主义式价值缺失的现代“疾病”景观,揭示了虚无主义的狂躁力量、神秘主义政治迷狂等非理性群体冲动的病态特性及其蕴含着的现代警示意义.《魔山》中关于疾病的客观超然叙事,并不意味着价值的虚无.其疾病诗学通过反讽体系的建构,传达出微妙的、并非纯然否定性的价值意味.

    托马斯·曼《魔山》疾病诗学反讽

    “宗唐得古”说献疑——兼谈戴表元诗论的特色及地位

    魏崇武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元代文学史》所提出的“宗唐得古”概念影响很大,但却不甚妥当.该书将“得古”连读,是在词性上出现了误判;而学界将其进一步引申为“宗唐以得古”,则在逻辑上存在问题.戴表元宗唐复古主张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宜提得过高,“酿蜜”说才是其诗论的真正特色和价值所在,应予重视.

    戴表元宗唐得古酿蜜说元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