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顾海良

双月刊

1671-881X

whds@whu.edu.cn

027-68754203

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卓越中演进民主——对古代雅典民主的一种价值论思考(上)

    何怀宏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卓越中演进民主,是古代雅典民主的一个典型特征.在近200年的历史演进中,追求卓越的政治精英与追求平等的民众共同推动了雅典民主的发展,但与其说雅典民主是主观推动的结果,毋宁说它是历史自然演进的产物,没有任何理论蓝图的先导,只是智慧的雅典人在特定的时空排除了贵族政制与僭主政治、因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已.当然,卓越与民主既可以互相促进,同时也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在漫长的雅典民主实践中,卓越与民主能够协调发展,希腊民族性格中的中道精神、尊重法律以及重德性、轻物质的幸福观,也功不可没.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价值卓越平等

    注意力现象学的基本法则——兼论其在注意力政治学—社会学中的可能应用

    倪梁康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意力心理学和注意力现象学的概念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对注意力可以进行心理学分析,也可以进行现象学分析.当现象学被理解为描述心理学时,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它们所确定的法则也基本相近.注意力现象学的理论既可以应用于注意力经济学,也可以应用于注意力政治学和注意力社会学.最初通过现象学的和心理学的注意力研究所获得的基本法则至今仍然具有其效力,它们构成注意力政治学和注意力社会学的基础.

    注意力现象学E.胡塞尔P.E.布洛伊勒注意力政治学

    论艺术的象征本质——兼论中世纪的艺术和美学

    张盾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的本质是象征而非模仿.这一本质是从头等重要的柏拉图形而上学二元论推论出来的,即:艺术是对超感性的更高更完美存在的认识与渴望,这种更高的存在不可能被艺术的感性形象直接模仿,但却可以通过某种幽暗神秘的符号方式被间接地象征.因此,象征是艺术的更高等级的形式,象征意味着从感性出发触摸更伟大的精神事物是可能的.与希腊罗马时代和文艺复兴之后支配着艺术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原则不同,中世纪是被精神原则和超验主义所主导的时代,中世纪的艺术乃至生活本身都是象征的,因此对于理解艺术的象征本质来说,中世纪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一个范本,产生了其完美性至今令我们惊叹的作品.

    象征模仿艺术美学中世纪

    富裕社会的消费政治与国家治理

    武中哲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短缺走向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生产力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在某些地域和某些方面呈现出富裕社会特征.可以预见,随着富裕社会的来临,生产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消费的重要性,由生产建构的政治也会转化为以消费主导的政治,因而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方略需要顾及并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消费政治一方面表现为宏观领域的政治转型,另一方面也从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建构着微政治.其逻辑是个体消费行为叠加形成公共性困境以及社会风险,而这些困境和风险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现实着力点.

    富裕社会消费政治国家治理生产政治

    伊壁鸠鲁与近代宗教批判关系疏证——一种施特劳斯主义视角

    高山奎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启蒙宗教批判的思想资源主要包括三个传统:强调格物—修身的伊壁鸠鲁传统,讲求义理之辩的阿威罗伊传统,注重德性—勇敢的马基雅维利传统.伊壁鸠鲁传统把神祗视为扰乱人心安宁的恐惧之源;阿威罗伊传统将宗教视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和精神鸦片;马基雅维利则试图否弃基督教的隐忍和禁欲德性,倡导一种与寂静主义相对立的进取精神和入世态度.比较而言,伊壁鸠鲁传统的近代复兴和人性追问,更为深入地影响了近代启蒙的宗教批判.但也应看到,近代哲人也对伊壁鸠鲁的动机(个体心安→社会安宁)、资源(原子论→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结论(恐惧之源→谬误与枷锁)进行了大幅修正和改造,这鲜明地体现在达科斯塔、阿佩雷尔、霍布斯以及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中.因此,清理伊壁鸠鲁的神祗批判及其在近代的挪用和修正,对理解近代启蒙宗教批判的深层脉动和思想走向具有重要的正本清源意义.

    伊壁鸠鲁阿威罗伊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施特劳斯斯宾诺莎宗教批判

    当代乡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养老参与

    张祝平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民间信仰蕴含着公益慈善的道德力量,积极参与养老公共领域的建构和行动是传统民间信仰“转化创新、开放包容、形成合力”的重要选择,也是中国当代社会民间信仰自我调适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传承崇德敬祖、尊老爱老文化基因,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纵观浙南L村西门宫的养老参与实践,民间信仰可以成为官方和民间养老事业的重要补充.而且,由于民间信仰厚植于民间,兼具广泛的群众性、独特的宗教性、丰富的娱乐性和浓重的伦理性,在乡村社会的养老参与中,相较于规范性的宗教组织和一般性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有独特而明显的优势.同时,作为乡村社会重要的子系统,民间信仰养老参与的方式和效度与政府参与、政教关系、市场发育、社会信任以及对现实制度环境的适应等密切相关.促进和便利乡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养老参与,需要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坚持转化创新,增进社会认同;以规范场所管理为基础,坚持开放包容,引导社会自愿有序参与;以尊重老人实际需求为导向,倡导互助共享,涵养向上向善、敬老爱亲文明乡风;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推动形成民间信仰有效有序参与养老服务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民间信仰慈善养老乡村社会

    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李向振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传统文化惯习影响,中国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往往会基于生计考量而选择跨地域家庭模式.在该模式中,为应对城市生活带来的社会风险,进城务工农民赋予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功能.城市意味着获取收入来源的暂居地,乡村则是提供各种救济机制的情感寄托地.进城务工农民为满足不同的生活诉求而在城乡间持续摆动.这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既有研究中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成说.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及城乡间摆动的文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破除将城市和农村看作是相互对立的社会形态的偏见,同时也对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社区善治具有现实意义.

    跨地域家庭模式城乡二元结构进城务工农民生计选择

    村民小组:乡村治理的最小单元

    李永萍慈勤英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民小组是乡村治理体系中最基层的治理单元,对乡村社会的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川西平原的村民小组呈现出有效治理的特征,并回应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公益性需求”,体现了村民小组的组织动员能力、秩序维持能力和利益平衡能力.村民小组的治理能力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有赖于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动力和治理的合法性这四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作为农民与村级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媒介,村民小组既能为小组内部提供基本的公共品服务,同时有利于国家政策在基层的顺利执行.因此,随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型,需要积极培育村民小组的治理能力,拓展村民自治的实践形态,实现村民自治单位的下沉,从而提高乡村治理的绩效.

    乡村治理小组治理小组公共性村民自治

    精神动员的仪式化现场:抗战时期的国民月会研究

    汪效驷李飞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月会是民国时期盛行的仪式政治的特殊样本.作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贯彻实施的主要途径,它以国家统制的形式,在特定的时空场景下,通过仪式的演练实现对民众的政治鼓动和精神动员.国民月会继承了总理纪念周的程序,并以国民抗敌公约的内容而代之.从1939年5月1日直至抗战结束,全国各地的国民月会盛况空前;在经历了初期的轰轰烈烈以后,后来逐渐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战时民众教育和政策宣讲的场所.仪式化的国民月会强化了民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这是其它的动员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国民月会的刻板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在客观上削弱了精神动员的实效.

    精神动员国民月会仪式政治国民公约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驻京办事机构的变迁研究

    刘良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驻京办事机构是中央集权体制下联系、沟通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特殊政治机构,其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地方政府驻京办事机构萌生于周秦之际,以郡邸的形式成型于汉代,延续至隋唐初期,并在唐中期以后伴随着地方势力的成长而演变为进奏院这一成熟形式.宋代以都进奏院的形式加以改造,至元代而中止.明清时期,由非官方力量设置的会馆代行了地方政府驻京办事机构的部分功能;而明代中晚期至清末,驻京提塘机构又作为历史上地方政府驻京办事机构之变异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驻京办事机构及其相关制度体系是由中央与地方关系决定、又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的一种表象结构.这种表象结构是在中央集权体系下的超大治理空间内实现地方与中央接合与沟通的重要制度形式.

    地方政府驻京办事机构中央与地方关系进奏院会馆提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