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顾海良

双月刊

1672-7320

whds@whu.edu.cn

027-68756717

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党领导逻辑

    唐皇凤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权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独有的品格及其使命型、变革型、先锋型政党的鲜明特质,以及有效应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内在需要,共同构成了坚持和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领导的多维逻辑.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委(党组)制、领导小组制度、党管干部制度、选贤任能制度以及党的系列领导法规等,共同构成了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不断提升全党把握改革规律的水平,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效落实改革的领导责任,是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水平的战略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机制

    从"上海岁月"到延安时期:中共党建策略的演变及其长远影响

    贺东航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从成立初期的"上海岁月"至延安时期党建策略的演变对党的建设及中国革命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在共产国际支持下,中共上海时期的党建工作确立了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和运作模式,完成了从研究团体向初生政党的转变.这一时期党的基本框架、路径和规则得到确立,包括党的组织原则、内部治理结构、党员标准以及党的日常运作,等等.在延安时期,中共通过"整风运动"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党建策略,实现了思想统一和组织整合,为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战争挑战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延安时期党建的特点和成就,包括思想建设、组织结构优化、领导层的示范作用、军队党建实践等方面,表明中共党建策略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当时面对的政治环境变化以及中国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

    党建策略"上海岁月"延安时期"整风运动"政党治理

    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沃土中长出理论

    贺雪峰
    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20多年来,华中村治研究群体坚持田野调研,做从土地中长出理论的学问,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大量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强调小循环的对话式研究,而在对话式的研究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变成支离破碎的经验片段,中国经验的完整性无法呈现,社会科学研究既无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需要解答的问题,又无法从中国实践中形成一般化的理论.要改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困境,必须强调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建立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提出问题并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的社会科学研究大循环.只有真正扎根田野,通过饱和经验训练,形成研究者经验质感,具备在研究中的想事能力,从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吸取理论营养,才能真正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经验质感饱和经验法

    "五位一体"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崔晓静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建设,不仅是联系法学理论教学与实务的桥梁,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实践教育存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模式陈旧、实务课程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实习实训资源开发不足以及国际实习机会稀缺等方面的问题,它们表现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应当坚持"五位一体"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路径,从引导课堂实练、设计实务课程、强化校内实训、组织校外实践、拓展国际实习网络五方面进行一体化针对性改革,整体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培育的实效.

    实践育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法学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

    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

    傅才武李高峰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方与南方、中心与边缘的双循环体系,形成了内源性动力机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华文化汲取外部文明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长江流域作为驱动双循环的核心区域,居功至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地理枢纽".在新时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长江"历史的地理枢纽"需要转化为"当代地理枢纽":通过"长江大保护"来恢复生态长江并推动经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深化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长江双循环历史的地理枢纽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文明

    现代政治哲学中的财产权问题:从洛克到马克思

    李佃来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产权问题是现代政治哲学发展中的主线问题.洛克率先以自然权利学说为框架建立起关于财产权问题的理论,但也遗留了需要由后来的政治哲学家进一步解决的理论问题.休谟、康德、黑格尔将财产权把握为一种获得性和社会性权利,这无形中推动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使现代政治哲学在解决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相断裂上向前走了一大步.马克思在制度批判的层面上,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缔结和固化在财产权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在理论上刻画了真正的现实,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洛克遗留的问题.自洛克至马克思,政治哲学家们对财产权问题作出的不同解析,表征着现代政治哲学在理论上经历的嬗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现代政治哲学财产权自然权利财产权的制度化本质财产权的获得性财产权的社会性

    克尔凯郭尔与卢卡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流变

    温权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尔凯郭尔并非卢卡奇偶然提及的学术注脚,而是其理解马克思的背景支援.卢卡奇在不同时期都对克尔凯郭尔作了选择性评述,并将其接受或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心路历程逐一呈现:通过质疑克尔凯郭尔在人与世界相统一问题上遭遇的"审美—伦理"悖论,青年卢卡奇从心灵掘进到阶级意识,将"主体—总体"辩证图式看作马克思的认识论地平,由此创作出《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后,为回应该书引起的争议,盛年的卢卡奇以批判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为契机,尝试清除"主体—总体"辩证图式中残余的主体形而上学痕迹,开始在方法论维度正视生产实践与经济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及至晚年,当卢卡奇立足社会存在,抨击克尔凯郭尔有关主体优先性的宗教幻象时,他又把社会性的"自在—自为"运动内嵌于人性的"主体—总体"辩证图式,并根据超然的悟性,默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经济规律置于从属地位的劳动本体论,再度退回《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体形而上学谋划.不难看出,在卢卡奇臧否克尔凯郭尔与马克思的"主体—总体"辩证桥段中,当事人对"人之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现实统一"问题所秉持的龃龉心态暴露无遗.这也恰好说明,卢卡奇一生都徘徊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的马克思主义之间.

    "主体—总体"辩证图式克尔凯郭尔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论黑格尔语言哲学的独特理论个性

    杨兴凤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语言哲学角度去考察黑格尔哲学会动摇一种常见的哲学信念:黑格尔哲学是以语言分析为主阵地的英美哲学所要拒绝的对象.实质上,黑格尔哲学中有着丰富的语言哲学论述,对其特征的阐明能够揭示出其与英美语言哲学传统不同的语言分析进路.让·依波利特甚至认为黑格尔把逻辑学建构为一种语言哲学,也有人主张黑格尔是真正实施罗蒂提出的"语言转向"的第一位哲学家.黑格尔引入的辩证法语言具有整体主义与历史主义特征、运动承诺及模糊性与意义转换特征,这使得其语言哲学思想与英美语言哲学进路有着根本的差异.

    黑格尔语言哲学辩证法语言

    六经皆治欲

    张昭炜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与反之美.六经显示出中国古典学治欲资源的丰富,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统一在各经皆礼、以礼治欲,表现为约束与温和释放欲望的对立统一.纵向展开,中国传统文化在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近世社会的治欲特点可表述为六经皆治欲、四书皆治欲、理学皆治欲,三者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亦各有时代特色.横向对比,中国古典学的六经治欲与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对立,属于世俗化、人文化的治欲方案.伴随着全球世俗时代的到来,六经治欲的特色与优势愈加凸显.

    六经皆治欲以礼治欲四书皆治欲欲望治疗中国古典学

    武汉大学的校名由来及其倡办经历

    严清华
    11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尘封百余年的文献史料中隐藏着一个有关武汉大学筹办的重要史实,即在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之前,武汉大学校名即已被先期使用,并有过近20年的三段倡办经历.第一段经历始于清末,源自英美传教士提出的"联合大学建议",并在选址武汉后引出"武汉大学计划",但终因经费筹措未果而宣告中止;第二段经历始于武昌起义之后,一批辛亥革命志士为了纪念武昌首义之功,倡议国人自己"设立武汉大学",后因经费不足而最终未能如愿,但却促成了被作为武汉大学基础而先行开办的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的诞生;第三段经历起自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开办之后,由北洋政府鄂籍要员黎元洪等接续筹办武汉大学,曾大张旗鼓地掀起过不小的筹办高潮,其间一度传闻黎元洪将校名更改为江汉大学,并最终留下遗嘱而由其子给国立武汉大学捐款建造了一座现代体育馆.

    武汉大学筹办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国立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