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软实力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软实力研究
文化软实力研究

双月刊

文化软实力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十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三角法则"——基于湖南广电集团的经验考察

    傅才武王异凡
    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文化行业如何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机遇,形成新一轮改革动力,以彰显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价值,成为重要理论课题.20 世纪 80 年代启动的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革和对技术创新的敏感,使湖南广电集团取得了领先于同行的改革成效,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深入考察 40 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发现,推动文化体制持续演进的动力机制来源于技术结构、集体意志和偶然性机遇协同的"三角法则".进入 21 世纪 20 年代,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化结构升级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技术结构推动力已经具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体现了深化改革的明确国家意志,但企业家所面临的环境远比前一阶段要复杂得多,"三角法则"中作为偶然性机遇的企业家精神和央地协同结构成为深化改革的关键.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目标,需要以文化企业为平台,强化央地政策协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形成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广播电视技术红利文化企业湖南广电

    新时代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意义、背景与路径——以面向东盟地区为例

    李博
    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新时代文化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学界大多从权力利益角度着手研究国际传播的效用,却鲜少基于文化治理的角度.大国除了有增进国家的文化利益、改善国际形象的需求,也能够主动向国际社会提出文化治理的主张.本文从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治理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现行策略:一方面坚持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从而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文化合作,为全球文化治理作出贡献,展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本文从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意义、背景与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以面向东盟地区为例,提出了怎么从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治理的角度去理解新时代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全球文化秩序的重建.

    文化软实力文化治理国际传播能力

    如何理解书法:以晚清官员的实践为中心

    白谦慎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晚清官员的书法实践为中心,认为晚清官员的书法活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日常的书法练习,追求艺术上的精进,并通过书法作品进行社交应酬.从而进一步认为,晚清时期书法艺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仍保持了遵循传统这一稳定性,且通过吸收部分现代技术提升了写作效率,而科举制度的终结是导致书法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说,晚清官员的书法实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变革期的复杂性.

    晚清书法官员

    文化场景理论视域下传统村落文旅发展路径优化研究——以海上桥传统村落为例

    侯雪言宫玥
    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是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全国已有八千多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但整体上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开发文旅的村落所占比例较低,部分开发文旅的村落还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场景和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亟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特色化文旅发展路径.海上桥村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处传统村落,村落内传统民居保存相对完整,文化场景有独特性,文旅开发初有成效.本文借鉴文化场景理论,通过对海上桥村 21 项文化舒适物进行赋值与量化分析,凝练其以"传统文化—公共文化—休闲消费"三类舒适物为主成分的文化场景特征及空间分布,并以此提出同类型传统村落文旅特色化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文旅文化旅游文化场景

    中国山区地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广东清远连山太保莲塘村为例

    严星柔詹小花赖文君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绿美中国建设过程中,山区地带的乡村是永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此类乡村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重压力:生态守护与绿色转型的压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压力、生态文明建设承担者的压力,以及人口流失和空心化的压力.如何立足绿色发展,化解压力,提升发展质量,成为此类乡村关注的焦点.驻点调研发现,粤北山区的莲塘村在遵循生态文明规律、实现绿色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一路径的推广可以从组织与理论、法治与道德、美学追求及精神力量支撑方面有效化解中国山区地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重压力,促进乡村的生态复兴,建设绿美中国.

    山区地带乡村四重压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国产电视剧"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创新策略研究

    李凤洁
    7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国产电视剧将本土文化元素蕴于通俗的叙事和美学形式之中,开辟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途径.从中国叙事话语体系构建的角度切入,总结当前国产电视剧"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创新策略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国产电视剧"出海"应直面其中亟待关注的叙事困境,提炼海外热播国产电视剧在内容主题、故事布局、视听呈现、思想内蕴等方面的叙事特征,探究其成功"出海"的原因,坚持内容为王,实现技术赋能,活用文化符号,深化情感共鸣,推动价值表达,不断提高故事的吸引力、叙事的表现力、文化的传播力、剧情的感染力、思想的引导力,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话语文化软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文化产业治理的基本导向及路径选择

    郭云娇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我国文化产业治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治理现代化,对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治理,要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坚持"五个基本导向",为成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体系制度化、治理手段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产业治理

    工业遗产元治理模式探析——以美国"钢铁之河"国家遗产区为例

    张骁虎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治理普遍采用科层制治理、市场化治理、社会化网络治理等基本治理模式,这些模式均存在治理失灵的风险.工业遗产治理需要超越传统模式,采取元治理策略,在元治理者的协调下,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模式实现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开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钢铁之河"国家遗产区以"钢铁之河"遗产公司为"元治理者",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层次治理主体,构建治理伙伴关系网络,统筹治理目标的一致性,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模式,采用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的方式,构建起工业遗产元治理模式.在元治理模式指导下,"钢铁之河"国家遗产区通过工业遗址保护、交通设施建设、大众教育和宣传、经济和社区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治理措施,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美国"钢铁之河"国家遗产区元治理模式启发我国工业遗产治理需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和实际,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工业遗产元治理体系.

    工业遗产元治理美国"钢铁之河"国家遗产区

    论政府主导下北部加来海峡采矿盆地的遗产建构

    杨泽怡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产化(遗产建构)是指对现有的文化或自然资产赋予历史、艺术或环境价值因而对其进行认可、弘扬和保护的过程.遗产化既包含对遗产进行创造性建设并纳入遗产保护名录的过程,也包含对遗产进行推广,使其融入社会的过程.法国北部加来海峡采矿盆地的遗产化过程是由政府统筹规划的,其优势非常明显:20 年的时间即完成从零开始到成功申遗,工业遗产建构效率高,规划全面且目标指向性强.当然,政府集权主导遗产建构也存在其局限性,遗产始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在建设过程中容易远离大众,与社会脱节,有悖遗产化的初衷.本文将重点对法国北部加来海峡采矿盆地的遗产化过程进行分析,了解政府集权主导工业遗产建构的主要特点.

    遗产化北部加来海峡采矿盆地工业遗产法国

    一次与西方成功的工业遗产理论对话——读《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

    张铮
    125-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