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期提升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郭琳琳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人力资源档案收录着各层级职工的基本信息,对人力资源档案加以管理,结合职工基本资料,为职工提供针对性服务,不仅可以激发职工工作潜力,同时也可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基于此,新时期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工作,文章即在阐述人力资源档案内涵、内容构成的基础上,总结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作用和原则,分析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参照,提出提升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方案,期望以此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价值.

    人力资源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内涵企业职工人力资源制度

    历史合力论视域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经验总结

    郑玉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充分彰显了全中国人民共同凝聚的强大"合力",当下系统总结其中的经验尤为重要,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提纲挈领的经验框架具有关键意义.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单个意志与群体合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了人作为社会历史主体作用的发挥.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成都是在多种因素、多个力量相互作用下完成的.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史无前例、规模浩大的重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力"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合力论脱贫攻坚制度优势党的领导

    基于区域协同视角的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研究——兼论"锦绣潇湘"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思路

    曾鸣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牌塑造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竞争的核心.区域协同是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的重要途径.挖掘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强化区域间合作与联动、注重品牌联合营销推广与传播、持续协同创新与发展是文化旅游品牌区域协同塑造的主要策略.本文分析了"锦绣潇湘"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发展策略.

    区域协同文化旅游品牌锦绣潇湘塑造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悖论

    熊丽泓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悲喜剧作品,凄美的爱情故事一经问世就成为理想爱情的标本.实际上,这部剧中充满了爱情悖论.本文从情节、台词作为切入点,对这部经典作品中的爱情悖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解读,试图探索该剧的创作思想、创作技巧,挖掘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悖论情节台词爱情非理性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的性格解读

    王晓霞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旨在解读《傲慢与偏见》中主要角色之一伊丽莎白·班内特的性格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探讨她的自信、坚持和聪明才智,以及她在社会和家庭关系中的发展.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的角色和作者简·奥斯汀对社会阶级和婚姻观念的探讨.

    伊丽莎白·班内特自信坚持聪明才智婚姻观念

    探究张爱玲《金锁记》中审美意象的功能

    杨文斌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审美意象的运用丰富了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作品审美价值的构建.作品刻画了一系列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营造了独特的氛围和情境,并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情感.本文详细地分析了《金锁记》中的审美意象,并从人物塑造、氛围营造、情感表达和作品审美价值构建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金锁记》中审美意象的功能.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能够使读者了解张爱玲的写作特点,并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情感和命运,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深刻主题和美学价值.

    探究张爱玲《金锁记》审美意象功能

    《呐喊》《彷徨》中的圆形叙事结构研究

    杨岚刘玉霞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呐喊》《彷徨》作为收录了鲁迅众多名篇的小说集,其在思想上、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深刻、圆熟的境界.作者独具匠心地建构着其中的小说文本,并在其中寄寓了深层次的思考.在《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中,无论是人物的动作、思想轨迹发展还是作品的谋篇布局,都呈现出了 一种迷宫式的圆形叙述结构,这种结构表现为一个个首尾相合的圆,递进地表现了鲁迅的思想深度.本文旨在以圆形叙事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品中知识分子群像中 的圆形结构、农民群像中的圆形结构以及圆形结构书写的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探求鲁迅寄寓作品中的深刻思想.

    《呐喊》《彷徨》圆形叙事结构

    女性主义视角下王安忆小说的叙述艺术探究

    吴文静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忆以女性的感性思维渗透日常叙事,她的小说流露出对日常生活的诗性的细腻体察,以及从个体命运的流变到一座城市在历史中的蜕化.女性美学视点始终贯串在其文学书写中,对空间形式的别样体察,以及对古典意象的现代转化与对叙事结构的精心设计,无不流露出女性独有的敏锐和精细.本文从别具意味的空间叙事、细腻诗性的意象建构、形态多变的叙事结构三个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视角下王安忆小说的叙述艺术进行了深度探究,希望能够为解析王安忆小说提供一些工作参考与帮助.

    王安忆叙事空间意象建构叙事结构

    《宠儿》中鬼魂的符号象征游戏

    魏哲高丽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作家通过鬼魂这一特殊的形象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向读者讲述被边缘化的奴隶制历史,揭示出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创伤.复活的鬼魂作为一种超越自然、超越生死、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自我与他者、超越可知与不可知的象征符号,本身就与解构主义的母题相联系.因此,本文采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分析"鬼魂"这一形象的符号象征作用以及其符号象征意义的逐步解构.

    《宠儿》鬼魂德里达解构主义符号象征

    由厌恶性控制到新治理艺术:卡夫卡《在流放地》的酷刑书写

    盛百卉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流放地》的酷刑书写意涵深刻.卡夫卡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径,《在流放地》是他对建立在厌恶性控制基础上的绝对权力的严肃批判.一方面卡夫卡意在提醒同胞,1900年前后的欧洲社会正表现出为酷刑招魂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卡夫卡也展现出现代化转型期权力控制手段的进化,始于18世纪中后期的反对酷刑、倡导刑罚轻缓化法律观念不仅是一种人道主义观念,也是工具理性之下新治理艺术的呈现.

    卡夫卡《在流放地》酷刑厌恶性控制新治理艺术计算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