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年来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法规依据及其实践

    万建中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是一项重大成果.保护有法可依属于基本要求.但非遗特殊的性质又使得法制化进程举步维艰."非物质"观念的强势输入,纠正了以往过分强调物质文化形态的偏向,也给文化遗产版权的认定工作提出了挑战.民间文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权保护遭遇诸多困难,尽管各方面作了很多大努力,但收效甚微.在总结20年非遗保护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对这方面的不足加以反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版权作品法规

    中国与UNESCO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

    冯莉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之际,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历史进程作为非遗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着重要的时代和学术意义.非遗概念产生和确立过程历经半个多世纪,世界各国的非遗保护行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布之前已经开始数十年.不少国家与UNESCO在民间文学艺术保存和记录方面多有合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对这些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非遗保护史的研究十分必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搜集、研究为立会宗旨的群众性团体.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民协与UNESCO先后开展过两次保护非遗的项目:"保护民间文学遗产项目"(1994-1997)、"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民歌保护行动"(2001-2004),这两次行动是中国加入《公约》之前参照国际规范、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并逐步融入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大平台的实践案例.文章将这一历史进程纳入全球非遗保护史框架进行梳理,在亚洲非遗保护实践的话语体系中讨论其经验和方法.

    中国经验非遗保护史非遗保护的历史进程UNESCO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20年探索

    张洁郭平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于21世纪初进入中国官方话语体系,部分学者随即展开了非遗学科化的探索,相继有30余所高校通过挂靠一级学科设置学位点的方式,曲线建设非遗学专业.近20年随着本科招生和非遗学交叉学科(自主设置)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取得,非遗学科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呈现学科交叉的整合发展态势,其专业建设的实践方法和路径成为当下急需探索的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非遗教育非遗学科建设学科化

    论中国狮舞在马来半岛的传播与在地化

    孔庆夫张海庆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初,在西方殖民者从粤闽两地招募、诱骗和虏拐了数百万"契约华工"出海的背景下,以佛山狮、鹤山狮、沧州狮为代表的中国狮舞伴随着落地生根的"契约华工"来到了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岛,后开始在马来半岛流传,并在20世纪初伴随着各类华侨会馆和华人学校的建立而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经过百余年的在地化发展之后,中国狮舞已成为了马来半岛多元族群共同参与、社会民众广泛接受、多样文化融合汇聚的重要载体和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标识.

    中国狮舞马来半岛传播在地化

    跨文化阐释视角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话语体系的构建

    胡郑丽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彰显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瞻视野和积极态度.在履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国情,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然而,在全球化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仍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传播样态,为了进一步构建中国非遗保护的话语体系,需要借助多重建构阐释、文本阐释、媒介阐释等跨文化阐释方法来向海外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

    中国非遗保护经验跨文化阐释话语体系对外传播

    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唐璐璐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中,关于饮食类项目是否应列入名录体系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率先确立了饮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范式."地中海饮食"与"和食"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过程,分别显示了饮食如何通过意义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饮食类项目如何进行批量生产.饮食的"遗产化"过程,既包括地方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博弈,也包括地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弈.重新审视"遗产化"在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在关联遗产多元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基础上反思遗产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将有益于未来的遗产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商业化遗产制造权威遗产话语

    新发现孙楷第《元佚曲故事考》稿本述略

    张玄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楷第在小说、戏曲研究方面,用功颇深,著作精良,然其手稿散失严重,今所见出版著作,并非孙楷第著述的全貌.孙楷第《自述》以及杨镰所撰文章中均提及其散失的诸多手稿本,其中部分手稿经过中华书局的搜寻,已经找回并整理出版,而《元佚曲故事考》和《读曲札记》这两部重要的戏曲研究手稿却一直下落不明,学界对两书内容知之甚少.笔者有幸于嘉德春季拍卖中发现了这部散失半个世纪的手稿本《元佚曲故事考》,通过仔细研读,得知该书为三卷,共计收录60位作家创作的201部元杂剧作品.是书仿《小说旁证》之例,对元代佚曲本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证.书中还有作者大量批校、注释.《元佚曲故事考》手稿本的发现,对于戏曲文献和戏曲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元佚曲故事考》孙楷第稿本戏曲文献

    "画意本"《西厢记》的文本性质与读本特征

    黄倩蓉戚世隽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是明代《西厢记》"徐评"系统的代表刊本,因保留碧筠斋古本特征及附有徐渭评点,受到学界重视,但对此本的性质判定尚存诸多疑点.如何看待该版本所展现出的混杂现象,无疑是准确把握其性质的关键要点.画意本独特的批点符号系统,能够满足读者时时与"名人"交流对话的阅读需求.从画意本作为当时流行的戏曲读本这一角度入手,梳理其复杂面貌的生成脉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明人的戏曲刊刻理念与戏曲阅读活动.

    画意本辨伪批点符号戏曲阅读

    江户时期远山荷塘的《西厢记》校注与研究

    陈艳林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山荷塘是江户时期最早对《西厢记》进行全本校注的学者,他前后两易其稿,故有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与庆应义塾大学斯道文库藏本二种校本存世.根据比较,远山荷塘校注国会本时,以凌(濛初)本为主,兼参王(骥德)本,而后来的斯道文库藏本则以王本为主,统一标目等体例,大部分注释也择采王注.分析远山荷塘的校注过程,可以了解江户末期复古思想与乾嘉诸家交互影响下的文学风潮.

    江户时期西厢记远山荷塘校注

    买徒教戏案:清代法律视野中的戏曲传承生态

    王小岩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有关"买徒教戏"的案件,较为详细地保留了戏曲教师或戏班通过典契买断学戏儿童一定年限、教徒唱戏这一戏曲传承模式."买徒教戏"既然由典契规定师徒关系,戏曲教师或戏班也因此面临毁约的风险."买徒教戏"处于灰色区域,它实际触犯了"买良为娼"等法律条文,但清代法律又默认了"买徒教戏"这一戏曲传承模式,在案件审理时承认典契的法律效力,却不承认由此建立的师徒关系.

    买徒教戏戏曲传承演剧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