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主要路径

    黄永林邹蓓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赋能乡村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模式,乡村旅游也成为广大游客出游的热点.非遗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即保护非遗资源是前提,挖掘文化内涵是关键,创新创造转化是动力,深度融合发展是根本.非遗赋能乡村旅游的主要路径有:利用非遗文化保护区等特色文化空间,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区;聚集各类地方特色非遗品牌项目,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发挥各民族独特的传统节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挖掘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现代价值,激活旅游者购物的热情;利用丰富的民族地域特色饮食文化,提升旅游饮食文化魅力.总之,在充分遵循非遗和旅游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当地独特非遗资源优势发展乡村,让游客从食、住、行、游、购、娱方面全面体验非遗文化之美、享受文化旅游之乐,以此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非遗在民族文化中的嵌入与流动:"三交"驱动和认同强化

    孙九霞罗意林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可窥见以非遗为重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不断生成、演化、传播和应用的过程.首先,从演化历程看,非遗在跨越民族边界时同步实现了内涵强化与外延拓展,文化在族群内部也存在大量跨层次的官民互动和上下联动.其次,在当代流动性背景下,生成并演化着的非遗印证了各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相互包容的鲜活事实,面对现代化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自身能够持续吸收他文化要素并保持自身独特性,在交融碰撞中形塑了对我族、他族、地域乃至国家的多元认同.最后,文化认同的漩涡结构可作为非遗在民族文化中嵌入与流动的新认知框架.

    流动的非遗非遗文化嵌入旅游驱动"三交"文化认同

    从中国到世界:剪纸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乔晓光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剪纸悠久的历史,以及千年活态传承的文化现实,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为剪纸成为世界普遍性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世界剪纸艺术》两卷本图书展现了世界各地不同剪纸的样貌,以及剪纸作为一种跨文化现象的文化多样性.从中国剪纸看世界,从世界剪纸反观中国,这应当是一个双向互补的文明认知观与方法观,以"一带一路"的文化精神,去探索人类剪纸艺术的文明互鉴之路,用剪纸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的故事.

    世界剪纸艺术丝绸之路中国剪纸跨文化现象文明互鉴

    非遗理念的本土化与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为例

    储冬爱周俊逸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自在的传承转入自为的操演,但"国字号"效应,以及"我们"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博弈也使其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非遗让"地方"被重新发现,七夕作为一种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乞巧文化节""中国情人节"等节日的发明正是非遗的产物,表达不同主体、层面对七夕的不同想象与诉求,以官方为主导的非遗实践总是倾向于利益主导,带有强烈的非遗主义色彩,"再地方化"却可能使"地方"更为遥远,也加剧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隔膜与疏离.非遗不啻为一种资源,但首先是文化,更是一种享有者的权利,只有真正回到传统,实现对"文化享有者的尊重",非遗保护方能回到本原的意义,创新也才有可能.

    非遗理念七夕非遗主义身份政治文化权利

    活态传承视角下的陕北民歌系统性保护探索

    牛宏程段友文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民歌承继着陕北民间的文化命脉,是陕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集体记忆的直观呈现.自2008 年6 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陕北民歌的保护传承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目前仍存在民歌传承体系不完善、传承方式守旧、跨区统筹保护力度不足、资料库建设薄弱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以教育研培为抓手,做好陕北民歌文化培根工作;以多媒体为支点,实现陕北民歌保护传承的破圈发展;以文旅融合为引擎,促进陕北民歌传承与晋陕蒙旅游开发良性互动;以数字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陕北民歌数据库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的指导下,陕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从而进一步书写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活态传承陕北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失地农民的非遗保护与身份认同重构

    毛晓帅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着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当前,大多数学者将失地农民视为需要帮扶的对象,而忽视了其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西北旺村的个案展现了失地农民通过非遗保护重建身份感与地方感,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实践过程.对西北旺村的非遗保护动机、策略、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基于社区自身生存发展需求而主动进行的、自下而上的内驱型非遗保护是更具可持续性的非遗保护模式.这一模式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充分尊重社区的主体性,深入挖掘社区非遗保护的内驱动力,才能真正实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失地农民城市化身份认同内驱型非遗保护

    梅兰芳访美演出研究的热点、疑点与难点

    张诗洋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1930 年访美演出是近年来梅兰芳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学界围绕"作为史实及文献存在的访美演出""报刊时评与学人想象中的访美演出"和"戏剧史上发挥影响的访美演出"三个不同维度,已产生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访美演出的史实考辩与价值再判仍是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相关史料疑点仍存,通过边缘文献的新发掘与现有文献的再解读,厘清文献、史实与想象,再现"情境戏剧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需注意的是,在梅兰芳访美演出研究的方法论上,存在着理论单一化、价值判断二元对立的隐忧,成为研究深进的难点.

    梅兰芳访美演出新文献史实考辩情境戏剧史

    梅兰芳的访美演出与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

    郭超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0 年梅兰芳的访美演出中,曾经策划了1918 年《新青年》"新旧戏之辨"的胡适转变了此前的姿态,尝试发掘传统旧戏的现代价值.他为访美而撰写的《梅兰芳和中国戏剧》(Mei Lan-fang and the Chinese Drama)一文中出现的"原始"(primitive)和"停滞"(arrested)两大关键词反映了其文化策略,即通过"汉学"(Sinology)与"东方学"(Orientalism)将戏曲和西方的理论框架与话语体系建立联系,以利其接受.然而胡适的文化策略塑造了一组悖谬:其一方面赋予了梅兰芳超越东西藩篱的"普遍价值",一方面也证实了纽约学界仰慕和鄙夷交织缠绕的"东方主义"文化情绪.胡适的文化策略与他"整理国故"的逻辑互文见义——通过戏曲的"传统"再造其"现代性",呈现了其沟通今昔以建构一致性文明的"中国文艺复兴"文化理路.

    梅兰芳戏曲的跨文化传播胡适东方主义整理国故

    梅兰芳访美演出剧目考辨与溯因

    董存发洪朝辉
    6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1930 年访美成功的原因离不开梅剧团精心取舍剧目、合理组合剧目、适时适地变换剧目组合.梅剧团在154 天访美期间,在美国六大城市、九大剧院成功演出 96 场京剧大戏,共推出 35 部传统剧目、改良剧目和舞蹈节目.为了顺应和适应美国观众的喜好,梅剧团取舍剧目的优先是形体动作表演为主,并符合中美两国的共享文化价值,包括尊重女性、公平正义、英雄情节、忠贞爱情.梅剧团运用"三剧一舞"的基本组合,作为每一场演出的基本准则,而且因时因地不断变换组合、调整剧目.利用美国地方报纸信息和运用溯因研究方法,考辩上演剧目的中英文名称、地点、时间、顺序、组合和内容,溯因梅兰芳访美成功的剧目因素,能够为梅兰芳访美演出这一历史性事件,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发现新的参考史料.

    梅兰芳访美表演剧目跨文化共享文化价值溯因法

    从操演性理论看梅兰芳的访美演出

    吴冠达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梅兰芳美国巡演成功的原因时不能忽视梅的男旦身份.梅兰芳是在"《享乐人》事件"之后登上美国舞台的,因此他的成功是以一种"现代男旦"的成功为前提的.舞台之上,梅剧团通过对男旦的策略性阐释使中国戏曲的"男扮女"传统获得了理解.而舞台之下,梅则时刻以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示人,因此赢得了美国公众的普遍认可和尊重,使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与西方形成"共时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兰芳访美既是向西方展示中国戏剧美学价值的一次旅行,也是向西方展示中国的当下形态的历史事件.

    梅兰芳男旦操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