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梅兰芳美、苏公演宣传材料中理论话语建构之变异

    冯伟皮野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十年代梅兰芳为其美国和苏联公演准备了大量介绍性的外文材料.材料多由团队写作与翻译,系在世界戏剧的潮流和出访国政治、文化等语境的他者视阈下,对何为戏曲、戏曲特质等问题的理论话语建构.通过细读和话语分析,并聚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可以发现,梅兰芳团队的言说内容与策略因目标受众而发生了变异,且有别于国内原有的话语.然而,观念的变异不代表内在的分裂,而意味着共时层面戏曲现代性追求面貌的多元和历时层面对戏曲认知的不断完善.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外国读者,但也潜藏了与国内批评者的隔空对话,其最终目的是巩固戏曲在国内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空间.

    梅兰芳海外公演话语戏曲

    文化再生产与符号联想:数字时代的中国民俗与国家形象建构

    苏筱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众共享的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资源的凝结标识,民俗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确认文化身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媒介的迭代,传统民俗与大众流行文化的深度嵌合推动了民俗的文化再生产,而民俗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无形属性和符号意义与原产国的国家形象息息相关.一方面,应当以"品牌化"策略推动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国家形象打造为具有差异化特征的识别体系;另一方面,应重视中国民俗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统筹对外传播路径,增强其对全球青年群体的吸引力,通过"符号化"联想来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助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民俗文化国家形象文化再生产文化符号

    节日影像与当代中国视听形象的建构

    梁君健王静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全球大多数国家而言,从历史中延续至今的文化遗产都是国家形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构件.在文化遗产的诸多事项中,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文化唤起和文化参与的时间契机,其本身也蕴含了丰富多元的要素与内容.本文以影视剧和综艺节目这两个形态的节日影像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文化遗产在当代视听创作中的话语表征方式.与传统的纪实类作品相比,本文所研究的节日影像突破了纪实假定中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询,而进入到一个诗学的共鸣模式.一批古装影视剧通过故事世界、历史叙事与"节日-博物馆"的营造,让观众重返历史现场,达成了节日沉浸的效果;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创作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不仅营造贯通古今的文化共振,也依靠"第三时空"实现文化创新,形成了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情境的历史自觉.

    文化遗产传统节日视听研究国家形象建构

    城市品牌形象的构建过程:民俗记忆与符号生成

    周全明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品牌的具象化,具象化的城市品牌形象构建有赖于独特标识性的符号生成并予以维系.构建城市品牌形象的符号生成自有其内在的基础与机理,这其中基于民众日常生活属性特征的民俗记忆及其重构成为城市品牌形象构建过程中符号生成的显著因素.中原侨乡固始基于民俗记忆及其重构生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符号,构建起具有独特标识性的城市品牌形象.地方政府、学界、民众等在固始城市品牌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基于共有的民俗记忆进行着多样化的交流实践,渐趋达成符号生成的共识并形成固始城市品牌形象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关于固始的民俗记忆又经重构而新生.

    城市品牌形象民俗记忆符号生成

    电子游戏与民间传统的跨媒介转化——以FGO及其玩家实践为个案

    张淇源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民间传统在电子游戏中不断地被重构,本文以FGO这一二次元抽卡游戏及其玩家实践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了游戏剧情对民间传统的吸纳以及游戏玩家对相关转化的接受.游戏玩家与创编者之间的互动,共同界定了改编的限度,即尊重文化主体对传统的审美期待.最后,文本内部/文本外部,形式/内核是研究者考察民间传统如何创编的重要理路.

    电子游戏FGO民间传统跨媒介玩家

    从口传、文本到媒介:侗族民间文学中"娘美"形象的层累性建构

    何心爽王宇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累"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娘美"的塑型即是重要表征.20 世纪早期,"娘美"主要作为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叙述者;至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民族文化繁荣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构筑为跨文化语境中的阶级、文人影像;再至八十年代,呈现出略具现代性的"玫瑰花"形象;新世纪以来,非遗文本的"原生态"价值受寻求文化认同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审美现代性变异.该影像符号在不同媒介中的层层演变,体现出"娘美"形象对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侗族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

    非遗文本娘美形象层累

    加拿大维多利亚华人谭公信俗与文化身份认同

    黄韧陈曦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第一座加拿大华人庙宇,维市谭公庙经历了客家先民迁徙至此租木屋供谭公神像、买土地建谭公庙宇、遭遇排华火烧庙宇到搬驻人和会馆形成顶楼"人和庙"至今香火绵延的过程.一方面表现出加拿大客家人艰苦卓绝的异乡迁徙史和奋斗史,另一方面反映出客家人民间信俗特征及其海外移动的在地重构.谭公庙作为加拿大客家人营造的第一个神圣空间,它既是亲缘、地缘和神缘纽带,表现着加拿大客家人的族群身份认同;同时,又通过异国地方化的世代参与,共同打造出与家乡类似的神-人-物与地方的交叠互动场域.通感、仪式传承、文化记忆以及当下参与感又重构出"他乡犹吾境"的地方感,从中可窥见加拿大客家人历史性与当下性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谭公信俗加拿大客家跨地方性地方感视觉体验

    国家战略视野下非遗保护研究的新趋势——"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述评

    宋俊华武静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既是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又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从2005 年至今,我国非遗保护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全面进入系统化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从11 月24-26 日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办的"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发表的论文来看,从国家战略高度思考非遗保护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从如何激发社区文化自信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等视角,研究非遗保护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基础逻辑、路径和模式等,是非遗保护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新趋势

    哈尼《四季生产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及其徒李有亮访谈

    于敏
    151-158页

    哈尼《四季生产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小和

    前插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