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折子戏"河梁会""碧莲会"看明代三国戏的关目编创

    田金弘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戏曲散出"河梁会"与"碧莲会"都演述刘备与周瑜围绕宴会展开的政治交锋,在承继前代三国题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杂糅民间传说和大众审美趣味,并根据地域文化或声腔属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关目设计."河梁会"与"碧莲会"在情节和本事的异同,反映明代剧作家对结构排场的提炼和认知,以及民间通俗文艺的因袭现象."河梁会"与"碧莲会"是考察明代三国戏融会纵向(前代三国文学作品)和横向(明代戏曲发展的新变化)两重维度编创逻辑的绝佳个案.

    明代三国戏关目编创河梁会碧莲会

    "最早的京剧选本"《醉白集》及其戏曲史学价值

    李东东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景深在1986年发文指出,民国八年苕溪灌花叟主重修裱订的《醉白集》是最早的京剧选本.实际上,有关《醉白集》的来龙去脉、具体册数、收剧数量、篇目内容以及基本文献形态等问题存在颇多矛盾之处.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既有助于全面还原《醉白集》的本来面貌,又能够充分解决《醉白集》是否为最早的京剧选本的疑惑,同时还可以由此重新认识以《醉白集》为代表的早期京剧选本的戏曲史学地位与价值.

    《醉白集》最早京剧选本价值

    1932年陕西易俗社首次北京之行的还原与思考

    张蕾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2年陕西易俗社"首次赴京"开始并不以北京为目的地,只是长达数月跨省巡演的一部分;也并非全体出行,而是以演员王天民为核心组成的一支演出队.易俗社此行兼有劳军、商演、文化交流、会馆演剧等多重属性,是由"新""旧"两种传播规律共同作用而实现的一次具有鲜明异质性的传播事件.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全社会"趋新"浪潮的裹挟,在戏剧市场和大众舆论"尚新"趣味的合力作用下,易俗社被塑造为一个全然不同于秦腔旧班社的"新型改良剧社"形象.至此以后,易俗社之于秦腔发展的正面价值主要在于"出新"的认识不断被强化,渐成共识,改良秦腔对旧秦腔传统的承袭则日益被忽视,秦腔改良运动的历史遗产亟待重新整理和审视.

    陕西易俗社秦腔首次赴京异质性传播

    "最初的诗"与"味海"——梵语文学传统中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

    范晶晶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向来被视为印度的两大史诗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若是回到梵语文学传统本身,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并不同于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史诗",它们对后世梵语文学发展的影响要广泛、深入得多.《罗摩衍那》作为"最初的诗",很早就开始将戏剧理论作品《舞论》中的"情味论"贯彻于创作实践之中,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典范,是南亚、东南亚一系列罗摩诗、罗摩戏的源头.《摩诃婆罗多》则因其"百科全书式"的性质,吸纳了许多王朝传说与民间故事,成为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这些素材被文论家喻为"味海".二者在梵语诗学"情味论"的发展中可谓奠基性的典范文本.直到现在,这两部作品还在印度当代文学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情味

    试论亚美尼亚民族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

    范宗朔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逊的大卫》是一部在亚美尼亚广为传唱的英雄史诗,其中蕴含着古亚美尼亚的神话、传说、历史等丰富的内容,表达了这个国家最深刻的情感和愿望,它是亚美尼亚人民的骄傲和瑰宝.其不仅在亚美尼亚享有崇高地位,在国际史诗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从史诗学的角度来看,《萨逊的大卫》已经不仅是一种文类,更是统治阶层重构历史、实现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和实现方式,并跨越了民族、国家和文化的界限而历久弥新.

    《萨逊的大卫》亚美尼亚英雄史诗文化认同

    史诗《杭·杜亚传》的英雄叙事与马来民族集体记忆构建

    郄莉莎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来古典史诗《杭·杜亚传》讲述了马六甲王朝民族英雄杭·杜亚的历险和伟业,在印尼群岛和马来半岛广泛流传,被公认为马来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马来古典文学最具影响力的英雄史诗,《杭·杜亚传》通过具有马来特色的英雄叙事,借助多重反复的英雄历险模式、设置崇高的历险目的,塑造了马来民族理想英雄杭·杜亚的光辉形象,展现出英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不朽功勋.史诗根植于马来民族传统文化,回应了马来民族发展对于英雄的呼唤.最终史诗的英雄叙事成功地构建出马来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了凝聚马来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精神纽带.

    《杭·杜亚传》马来史诗英雄叙事集体记忆

    菲律宾马拉瑙人英雄史诗《达冉根》情节程式的特点

    史阳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冉根》是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原住民族马拉瑙人的英雄史诗和口头传统,作为菲律宾丰富多彩的史诗吟唱传统的杰出代表,于2005年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达冉根》讲述了史诗英雄班杜干祖辈、本人、子孙几代人的历险、征战、求偶的故事,情节结构具有回归歌的叙事模式.《达冉根》并非聚焦英雄个人而是展现了一系列的英雄群像,具有多人历险、多次历险的情节模式.在《达冉根》中,英雄史诗经典的"历险—婚礼"情节程式表现为,英雄得到亲朋好友和超自然力量的帮助、最终死而复生的离合型情节.《达冉根》中,英雄的感情经历极其丰富、非常复杂,他多次寻美娶妻的经历展现出马拉瑙人的政治观、婚恋观、家庭观.英雄完成历险还必须有魔法宝物护身和相助,才能够战胜多重挑战.上述情节程式的特点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提升了叙事的效果,充分展现出具有菲律宾民族特色的"英雄气概".

    达冉根菲律宾英雄史诗民间文学

    日用礼书与乡村礼治

    李海云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鲁北地区东永安村使用百年之久的日用礼书抄本《应酬本》,含括日常礼仪知识与传统价值观,不仅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传统,也为我们理解乡村社会中的知识传播、价值传承与社会建构提供了重要路径.与《应酬本》相关的文字书写与应用实践,强化了乡村民众生活的礼仪规范与价值传统,有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乡村社会面临着全球化、都市化、现代化等所带来的新挑战,应准确认知以《应酬本》为表征的乡村传统知识体系,并予以创造性转化,促使其在创新传统文化、弘扬传统价值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日用礼书乡村礼治《应酬本》抄本

    彝族漆器髤饰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吉伍巫且访谈

    金艳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彝族漆器髤饰技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是对彝族漆器髤饰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吉伍巫且的口述访谈,通过吉伍巫且从60年代随父习艺、70年代潜心传承、80年代培养人才、90年代创办工艺厂到21世纪后不断守正创新的从艺经历,展现出吉伍巫且近62年的漆艺发展历程,并对彝族漆器髤饰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和传承现状进行介绍,反映其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奠定基础资料.

    彝族漆器技艺特征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

    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