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论阐释

    牛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阐释学意义上的本体性,突出表现为人、物、世界在社会化阐释语境中的互构效应,这是一种基于差异本体(身份、身体)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本体论进路,为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价值起点.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价值并不代表其实践性被否定,而意味着从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经验研究中对相关理论概念和知识范畴的再抽取.

    非物质文化遗产哲学转向本体论阐释学

    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视域下的非遗名录优化路径思考

    郝达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与浙江省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就其凸显的文化整体性思维和双创性发展体系而言,与当前对于非遗名录制度优化的学术探讨颇为契合.从浙江非遗名录制度的外在呈现形式、内在保护理念、文化本体理解和具体实践方式等角度探究其与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当下及未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国非遗名录体系的形式框架、价值体系和创新机制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思考.

    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非遗名录制度

    大调曲子在非遗名录中的归类问题研究

    张杰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阳"大调曲子"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归为"曲艺"类别(项目序号:762,编号:V-69)."大调曲子"是由板头曲和牌子曲共同组成且具有雅集特质的自发性传统音乐活动,曲艺是利用音乐及其它元素丰富文学呈现且具有趋利性的表演艺术,"大调曲子"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属性与曲艺存在巨大差异.将"大调曲子"归为"曲艺"类别的依据,大抵源于其音乐素材历经戏剧化的发展和曲艺化的演变,并在此过程中衍生出了具有曲艺特征的艺术变体——曲剧(小调曲子),而曲剧(小调曲子)在广泛传播时所产生的名称泛化现象模糊了"大调曲子"非遗类别的界定边界.如此一来,"曲艺"类别的非遗名录归属既不符合"大调曲子"的艺术定位,也导致"大调曲子"在保护实践中容易出现定位偏差等相关问题,若将其归为"传统音乐"类别应该更为恰当并更加有利于实际保护工作的开展.

    大调曲子曲剧(小调曲子)非遗名录曲艺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理论基础及修订建议

    妥学进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致力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非遗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新使命.当前,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阶段,《非遗法》的修订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在修订过程中,应依据文化基因传承、结构功能、整体性、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多样性等理论.修订工作的重点应聚焦于立法模式的优化与立法目的的明确,确立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制度,强化《非遗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健全传承人与传承集体的保护制度,建立非遗的日常生活化制度,构建多元化的参与制度体系,以及完善责任落实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而构建更健全的非遗法律保护体系,促进非遗的永续传承与创新发展.

    《非遗法》保护修订

    微纪录片:"文化循环"中的非遗"活"传播

    熊奇录张坤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国际国内环境下,以非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明传播及传承被提至新高度.但纵观其传播仍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进行,陷入"小众化存活"的不良循环.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及保罗·杜盖伊(Paul du Gay)等学者提出的文化循环理论和从新型媒介文化产品的视角看,发现非遗微纪录片通过非遗生产——非遗呈现(表征)——非遗接收(消费与认同)——非遗再生产的有效循环,让本近静态存遗的非遗在新媒介时代"活"起来,实现了非遗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有效传播.有传播方有传承之可能,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和社会需求中,非遗微纪录片应把握非遗的良性循环,不断实现非遗在"泛纪实"时代真正的活化与出圈.

    文化循环非遗微纪录片非遗传播

    民间小戏二人台的跨区域文化认同及传承

    张子华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小戏的传承保护,不仅要关注其舞台表演艺术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应关注自然地理文化、行政区划、人口、方言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生态在其产生、发展及传承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像"二人台"这类跨行政区域流行的非遗样式,各行政区要摒弃非遗资源继承的独有性与开发红利独享性的观念,充分挖掘文化认同因素,遵从非遗发展的规律,加强跨区域的协作,重建区域文化认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通过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区等方式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从而实现非遗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民间小戏二人台文化认同传承

    《懒云窝》散曲唱和考论

    姚蓉韩智卓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懒云窝》唱和是目前可知留存唱和作品较多的元代散曲唱和,由阿里西瑛首唱,贯云石、乔吉、卫立中、吴西逸、杨朝英五人相和,共存这六位作家的散曲作品二十一篇,大约作于延祐元年(1314)到泰定元年(1324).唱和以阿里西瑛的居室"懒云窝"为题,其所在地应是松江华亭,而非通常以为的苏州.唱和反映了阿里西瑛等元代文人摒弃传统的科举之路,而选择了有道家意味之"全身远害"的人生道路.他们又受到当时文人雅集行乐之风影响,以散曲吟咏清闲养性的人生追求,体现出元代文学交流和文学创作的新特点."懒云窝"也由此成为了后世文学中安闲快活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符号.

    懒云窝散曲唱和阿里西瑛

    论"辰钩月"系列杂剧

    邱洁娴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词源学考察,"辰钩月"既指月食,又指嫦娥婚恋."辰钩月"系列杂剧四种主要围绕"嫦娥婚恋"一义展开故事.元代吴昌龄之《辰钩月》写嫦娥与书生幽会,是底层文人的爱情幻想.明初宗室朱有燉袭此剧名,但通过桃花精冒充嫦娥的情节,新塑了一个不幽会的嫦娥,明王朝统治阶层希望女性贞顺,嫦娥是国家正神,须符合这一期待.明中后期的两本《风花雪月》将吴剧中的嫦娥替换为桂花仙子,虽不涉及嫦娥,但差异化处理了剧中同为国家正神的风神,《元曲选》本风神陪同幽会,脉望馆本风神不参与,这间接反映宫廷编剧不认可嫦娥幽会,而民间书商认可.该系列杂剧体现了编者身份对剧本面貌的影响以及不同身份编创者之间的较量,为考察同题异写剧的纵向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案例.

    "辰钩月"嫦娥吴昌龄朱有燉《风花雪月》

    从内廷档案看雍正朝景山宫中女伶

    张夏菁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嘉庆末期以前清宫演剧档案缺失,学界至今对清早、中期清宫演剧的一些问题尚无定论.其中,清宫演剧的"女伶"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利用学界未曾注意到的档案,发掘并论述了雍正时期景山建制中的"永安亭学艺女子"的演剧相关活动,在讨论其身份问题之后,本文一并将稀见景山演剧史料辑录在内.对雍正朝景山永安亭学艺女伶的认识,能够修正目前学界对清宫"女乐"一题的过往认识,并为雍正朝清宫演剧情形研究提供补充.

    清宫演剧景山学艺处永安亭女乐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的戏曲史料价值

    吴欣雨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部档案》是研究地方社会史的第一手资料,对戏曲表演、资金、场所和戏班的内容记载详尽,呈现出全面、动态的戏曲生态场域.《南部档案》的戏曲史料以一桩桩戏曲纠纷揭示戏曲艺人具体的生存境遇,补充了民间戏班的历史存在,保留了大量民间演戏酬神的仪式制度和戏资使用情况,极大丰富了民俗文化内涵,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曲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南部档案》地方戏曲档案戏剧学戏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