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科学学报
植物科学学报

李绍华

双月刊

2095-0837

editor@wbgcas.cn

027-87510755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磨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74006信箱)

植物科学学报/Journal Plant Scl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武汉植物学研究》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级),1983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由植物学家黄宏文研究员担任;编委会由国内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专家、学者共47人(其中5位院士)组成。本刊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主要报道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创新性、有重要意义的原始研究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技术与方法、综合评述、研究简报、学术讨论、重要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 《武汉植物学研究》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物学文摘》(B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WI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20余种数据库或检索期刊收录。现已与美、英、日、瑞士等国家的十多个单位建立了期刊交换关系。本刊曾四次荣获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 《武汉植物学研究》为双月刊,大16开本,全铜版纸印刷。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70X,国内统一刊号:CN 42-1149 / Q。国外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发行代号:BM872;国内邮发代号:38-103,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磨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内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10755 E-mail:editor@rose.whiob.ac.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镰刀藻属与伪镰刀藻属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农群专李朗高亚辉陈长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hyalina(Takano)Gómez,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镰刀藻属伪镰刀藻属超微结构顶纹区

    中国天麻属植物一新记录种——墨脱天麻

    孔珊珊彭帅江慧杨家鑫...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了在西藏墨脱发现的兰科天麻属(Gastrodia)中国一新记录种——墨脱天麻(Gastrodia putaoensis X.H.Jin).该种于2017年正式发表,为缅甸北部发现的新种.其唇瓣分前后两部分,前唇密被黄色短毛,先端密被红色乳突,与天麻属中其他物种的区别明显.本文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花部解剖照片,可作为该物种的补充材料.

    墨脱天麻天麻属新记录中国

    基于形态学性状的洪平杏与近缘种种间关系研究

    刘志娥屈定镰谭霄华胡丹...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获得洪平杏(Armeniaca hongpingensis T.T.Yu&C.L.Li)、杏(A.vulgaris Lam.)、梅(A.mume Siebold)和杏梅(A.mume var.bungo Makino)有关的叶、花、果、果核及枝条的21个定量性状和15个定性性状,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PAM聚类还是UPGMA聚类分析都可清晰地将4种杏属植物分开,说明物种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分特征.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成分中,一年生枝颜色、被毛情况,叶及果实被毛,叶形指标(叶形、叶尖、叶基)和果核表面特征的绝对权重值都在0.9以上,表明这些性状在4种杏属植物的分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电镜扫描观察结果发现,供试花粉均是单粒花粉,等极,辐射对称,具3孔萌发沟.杏、梅、杏梅的花粉表面纹饰均为条纹状,但洪平杏的表面纹饰为间断条纹,且有不明显穿孔.4种植物叶上表皮细胞均具条纹状角质增厚.与其他种相比,洪平杏细胞表面条纹常弯曲、交叠,无固定走向.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微形态特征,支持将洪平杏作为区别于梅和杏的一个独立种的处理.

    洪平杏种间关系微形态孢粉学

    林芝河谷区苹果园间作牧草对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管俊豪叶彦辉邵小明王瑞红...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调查期间共发现杂草17科31属 33种,其中优势科为禾本科、豆科、蓼科和菊科,优势种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L.)Beauv.)、小头蓼(Persicaria microcephala(D.Don)H.Gros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2)牧草种植可以减少果园中杂草种类,降低优势杂草重要值,改变杂草群落结构,不同类型牧草在不同种植年限对杂草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3)不同间作牧草模式下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较对照有所降低,种植年限与种植模式对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4)间作牧草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果,其中禾本科牧草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豆科牧草,混播处理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单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牧草的选择应考虑牧草生长年限,一年生牧草在短期内杂草防控效果较好,多年生牧草适宜长期种草的果园.

    西藏间作牧草多样性杂草防治杂草群落

    藏南谷地湿地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随海拔变化的驱动因素初探

    欧阳建鑫李伟操瑜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维持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促进其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AMF群落多样性及其构建过程对海拔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在藏南谷地沿4 200~5 100 m的海拔梯度进行了湿地植物调查、水体因子测定和土壤样品采集并分析.结果显示,藏南谷地湿地生态系统的AMF群落结构随海拔变异较大,其中以Glomus为优势属,且其相对丰度随海拔的上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所有采样点中,AMF群落组成的差异以物种替换过程为主.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底泥和水体是解释AMF多样性海拔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构建多样性分析青藏高原湿地

    中国鹿蹄草属的地理分布及其区系意义

    董洪进刘振稳彭华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查阅植物志和标本,获取了中国鹿蹄草属(Pyrola)的地理分布信息.结果显示:(1)我国所有省份皆有鹿蹄草属分布,其中吉林省和四川省分布最多,达到了10种;(2)鹿蹄草属为北温带分布型,但种一级以中国特有分布型最多;(3)从海平面以上至海拔4 100 m皆有鹿蹄草属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1 500~2 500 m;(4)我国鹿蹄草属分布区与针叶林高度重叠,最多见于寒温性针叶林,具有植被恢复的指示意义.

    鹿蹄草属地理分布区系寒温性针叶林

    多年生黑麦草VQ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王阳孙振婷胡涛李吉涛...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VQ(Valine-glutamine)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中鲜有VQ基因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多年生黑麦草基因组中鉴定了52个LpVQ基因,其不均匀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LpVQ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仅LpVQ45定位于细胞膜.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pVQ基因被分为7个亚家族,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只存在4对直系同源基因.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46个LpVQ基因无内含子.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从各亚家族中随机选取的21个LpVQ基因不同程度地响应黑暗、高温及盐胁迫,且在胁迫早期快速响应.

    多年生黑麦草VQ基因家族非生物胁迫表达分析

    黑桫椤多器官全长转录组分析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挖掘

    林泓王桢王艇苏应娟...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桫椤(Gymnosphaera podophylla Dalla Torre&Sarnth.)为著名的孑遗蕨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然而其适应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PacBio和Illumina技术对黑桫椤的根、羽轴和羽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生成12 879、14 185和16 084个全长unigenes.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黑桫椤抗干旱、缺水胁迫和生物胁迫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根、羽轴和羽片特异性上调基因均显著富集到KEGG代谢通路中的"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根和羽轴的器官特异性上调基因还显著富集到"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共有 192个全长unigenes被注释为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所涉及的 13个酶结构基因,其中包括 11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表明黑桫椤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较为保守,且存在器官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本文对黑桫椤多器官全长转录组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黑桫椤类黄酮生物合成全长转录组

    U2BL调控拟南芥下胚轴伸长的机制研究

    张婉露丁勇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胚轴的伸长在植物早期存活和后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突变体进行了筛选,得到了具有短下胚轴表型的突变体u2bl,并对其下胚轴变短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突变体u2bl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均表现出下胚轴较短的表型.细胞学实验表明,突变体u2bl下胚轴细胞长度的降低是其下胚轴较短的原因.赤霉素(GAs)是促进下胚轴伸长的主效应因子.但u2bl突变体对外源GA处理及内源GA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处理均不敏感,表明U2BL基因可能影响GA的信号转导.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U2BL在细胞核中富集.荧光定量Q-PCR分析结果显示,在u2bl突变体中,PRE1、SAUR16、YUC2、YUC8和PIF4等基因的表达均有显著下调,U2BL可能通过调控上述基因来间接调控下胚轴的伸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U2BL在拟南芥生长发育及在其他物种中可能行使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U2BL基因拟南芥下胚轴赤霉素

    谷子萌发期耐盐种质鉴定及应用

    吕宗环韩康妮杜晓芬王智兰...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10份谷子(Setaria italica L.)种质进行处理,通过分析其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以及相对根长等 4项指标,明确了适于谷子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NaCl浓度为180 mmol/L.在该浓度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80份种质资源进行了耐盐性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除相对发芽率和相对芽长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以外,其余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4项指标可作为谷子耐盐性评价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将180份谷子种质分为极端耐盐、耐盐、盐敏感和极端盐敏感4类;进一步采用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到硷谷、衡谷12、齐头白、K-3606和晋谷 20等 5份极端耐盐种质材料.最后,在该浓度处理下,对黑枝谷×长农 35号(极端盐敏感×耐盐)F7 代重组近交系遗传群体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40份株系耐盐性等级频率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表明该群体适宜耐盐QTL挖掘.研究结果说明,在180 mmol/L NaCl处理下,通过谷子萌发期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等4个指标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种质耐盐性的差异.

    谷子盐胁迫萌发期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