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机化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机化学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游效曾

月刊

1001-4861

wjhx@nju.edu.cn

025-83592307

210093

南京市南京大学化学楼

无机化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主要报道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无机化学学科。它涉及的内容有固体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材料化学、催化等,着重研究新的和已知化合物的合成、热力学、动力学性质、谱学、结构和成键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组装[Pd6(L)4]8+型大环配合物用于荧光传感HSO3-

    牛晓菲王珂宋峰岩于澍燕...
    1233-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本研究中,通过金属定向的分级自组装反应,以芳基吡唑-吡啶配体与双金属钯组装子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平行四边形的大环超分子金属环[Pd6(bpy)6(L1)4](PF6)8(1a)和[Pd6(bpy)6(L2)4](PF6)8(2a),其中 HL1=1-(1H-pyrazole-4-yl)-4-(4-pyridyl)benzene,HL2=9-(1H-pyrazole-4-yl)-10-(4-pyridyl)anthracene,bpy=2,2'-联吡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证实了超分子钯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2个平行四边形金属环可以用作开启型荧光传感器,通过拆卸机制检测HS03-。此外,基于配合物1a的传感器显示出对HSO3-的选择性检测,不受其他阴离子的干扰。检测限低至0。131 µmol·L-1。此外,配合物1a还通过荧光变化实现了在试纸模式下对HSO3-的半定量可视化检测。

    自组装超分子钯平行四边形荧光检测超分子晶体亚硫酸氢根探针

    基于有机溶剂原位制备的致密疏水铜金属层在保护锌负极中的应用

    罗秋洋唐晓宁夏澍刘珺楠...
    1243-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有机溶剂中锌电极与CuI之间的置换反应,在锌电极上原位构建了一层致密且疏水的铜金属保护层(Cu@Zn)。铜金属保护层能有效地隔离锌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减少锌电极-电解液界面的析氢和腐蚀等副反应。同时,铜金属保护层还具有较好的亲锌性,更小的界面电阻,更低的成核能垒,有利于锌离子均匀沉积,从而有效抑制了锌枝晶的生成。Cu@Zn对称电池实现了超过1 700h(1 mA·cm-2)和1 330h(3 mA·cm-2)的循环寿命。采用商用MnO2与之匹配得到的Cu@Zn||MnO2全电池不仅在1 A·g-1下具有168。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还可稳定循环2 000次以上。

    水系锌离子电池锌电极致密疏水亲锌性铜金属层

    Cu掺杂对Au11(dppf)4Cl2纳米团簇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周鹏蔡潇马清祥刘旭...
    1254-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一锅还原法成功制备了合金纳米团簇Au11-xCux(dppf)4Cl2(x=1、2;dppf=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晶体结构解析表明,合金团簇具有与Au11(dppf)4Cl2类似的几何结构,如含有缺陷二十面体金属内核,不同之处在于Cu原子取代了与C1配位的Au原子。因此,Au11-xCux(dppf)4Cl2可视为Cu对Au11(dppf)4Cl2模板团簇的掺杂。Cu原子的引入并未改变模板团簇Au11(dppf)4Cl2的框架结构,但有效调控了电子结构,进而使其光吸收发生红移。

    纳米团簇金属掺杂结构光吸收

    吲哚基NCN钳型钛族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苯乙烯聚合反应

    刘欢欢童尧黄江胜王芬华...
    1261-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吲哚为骨架,在吲哚的1位、3位引入2条边臂基团得到了 1,3-双取代吲哚基化合物,用丁基锂去质子后与MCl4(M=Ti、Zr、Hf)反应,得到一系列NCN钳型钛、锆、铪金属配合物(3-Ti、3-Zr、3-Hf)。该系列配合物通过核磁、元素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显示,金属中心除与3个氯原子配位外,还与配体以κ3NCN的形式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考察了该类型配合物在不同助催化体系条件下催化苯乙烯聚合反应的性能。实验发现:在室温下,助催化剂为AlEt2Cl/(Ph3C)[B(C6F5)4],甲苯为溶剂,单体与催化剂在浓度比300∶1的条件下,不同金属中心配合物都能以高转化率得到聚苯乙烯,其中铪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最高。催化所得的聚苯乙烯经表征发现均为无规结构,数均分子量为4 000~8 000。

    亚氨基吲哚NCN钳型钛族金属配合物苯乙烯聚合

    分级中空结构BiOBr-Pt催化剂用于光催化CO2还原

    王坤刘文蕊江鹏宋宇航...
    1270-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乙二醇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分级中空结构的BiOBr-Pt催化剂。合成的分级中空结构BiOBr-2h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8m2·g-1,是对比样品BiOBr-1h的2倍,这种结构为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此外,在催化剂中引入Pt增强了BiOBr的载流子传导速率,而且Pt可以作为电子陷阱捕获周围大量电子,有效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从而提高CO2还原的催化活性。光催化CO2还原实验结果表明,BiOBr-Pt的主要产物为CO,产物选择性为99%,其CO产率达到了 20。8 μmol·h-1·g-1,为原始BiOBr的2。1倍。这一结果说明,这种Pt负载且具有分级中空结构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将CO2转化为增值化学品。

    光催化BiOBrCO2还原中空结构

    高硅ZSM-5沸石孔道和酸性的协同调控及其催化甲醇制丙烯反应性能

    李兴扬刘田菊高阳张丹丹...
    1279-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碱处理结合铬改性策略实现了对高硅ZSM-5沸石孔道和酸性的协同调控,制备出了一种具有适宜酸性的高硅多级孔沸石催化剂。在碱处理的过程中,通过精细调节合成凝胶组成,在沸石晶体中引入的丰富共生界面,诱导了介孔的形成,从而打破了沸石硅铝比对常规碱处理法的限制。在铬改性的过程中,独特的多级孔结构促进了铬在催化剂中的分散,从而实现了对酸性的深度改性。在甲醇制丙烯催化反应中,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了极佳的催化稳定性以及很高的丙烯和总低碳烯烃选择性。

    甲醇制丙烯多级孔酸性调控沸石催化性能

    I2界面修饰对全无机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王则远郑松志李浩翁敬菠...
    1290-1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CsPbBr3薄膜上旋涂一次I2的异丙醇溶液以修饰CsPbBr3吸光层,钝化CsPbBr3层表面缺陷,改善CsPbBr3薄膜形貌。同时通过利用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水溶解CsBr,显著提高了其溶解度,减少了旋涂次数,简化了电池制备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在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中,使用5 mg·mL-1 I2的异丙醇溶液界面修饰的器件具有最佳光伏性能,其最高开路电压(open-circuit voltage,VOC)为 1。55 V,短路电流密度(short circuit current density,JSC)为7。45 mA·cm-2,填充因子(fill factor,FF)为 85。54%,光电转换效率(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达到了 9。88%。

    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sPbBr3I2界面修饰

    两个丁二肟有机锡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抗癌活性

    卿菁菁何帆刘智辉侯帅鹏...
    1301-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了 2个丁二酮肟有机锡化合物: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丁二酮肟配合物(C6H5C(CH3)2CH2)3Sn(ON=C(CH3)C(CH3)=NO)Sn(CH2C(CH3)2C6H5)3(1)和二苄基锡氧氯丁二酮肟多核配合物[μ3-O-((C6H5CH2)2Sn)2(ON=C(CH3)C(CH3)=NOH)(O)Cl]2(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13C、119Sn)、差热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其结构进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并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配合物1为通过配体丁二酮肟桥联的双锡核中心对称分子,锡原子均为四配位的畸变四面体构型;配合物2为通过氧原子和丁二酮肟配体桥联的四锡核中心对称多环聚合结构,锡原子分别为五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构型和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UH7)、人肺癌细胞(A549)、人表皮癌细胞(A43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丁二酮肟配合物二苄基锡氧氯丁二酮肟多核配合物晶体结构从头计算体外抗肿瘤活性

    Cu2O/Cu-垂直石墨烯微电极的制备及尿酸/脑电的检测

    白浩冀伟志陈瑾妍李红姬...
    1309-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Cu(Ⅱ)离子浸渍吸附方法及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电化学/电生理双模Cu2O/Cu-垂直石墨烯微电极,并研究了电化学方法检测尿酸以及记录脑电信号的双响应性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形貌、微结构及晶体成分,并测试了电化学及脑电记录能力。结果表明,该微电极直径仅为200 μm,大量镶嵌Cu2O/Cu纳米粒子的石墨烯纳米片垂直生长在基片上,排列成了一种三维的多孔结构,使其具有了高的电化学催化活性、短程离子扩散路径、以及长程导电网络。由此,以10 μL的饱和NaCl溶液为介质记录脑电信号时,该微电极的皮肤接触电阻低至约7。05 kΩ,生理电采集性能接近涂导电膏的商用湿电极。此外,该微电极还灵敏响应尿酸的氧化电流,检测浓度范围在0。5~500 µmol·L-1,检测限低至0。024 μmol·L-1,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及长期稳定性。

    垂直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脑电尿酸检测

    Y(PO3)3双包覆改性对Li[Ni0.8Co0.15Al0.05]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李泓漪吴爱民赵刘洋刘新朋...
    1320-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NCA)制备过程中表面遗留的碱性物质会严重影响其循环稳定性能,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使用Y(PO3)3对其进行表面包覆改性,利用Y(PO3)3与表面残留的LiOH反应消除表面残碱,并探讨包覆改性对NCA整体性能的影响机制。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锻烧过程中前驱体表面会形成均匀致密的Y(PO3)3和LiPO3包覆层,LiPO3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双包覆层能够防止活性物质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与电解液相互接触时发生有害副反应,提高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其中Y(PO3)3包覆量(质量分数)为1%的样品在0。1C下的首次库仑效率从未改性样品的78。65%提高到88。50%,在1C下循环150圈后容量保持率从59。38%提高到85。33%,相比于未改性样品具有更高的首次库仑效率和更优异的循环性能。

    电化学高镍正极材料磷酸盐表面涂层循环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