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动视角下"大X的"在劝说性话语中的功能与表现

    孙悦然
    3-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互动交际视角,探讨了"大X的"结构在劝说性话语中的表现,分析了该结构在"时间—行为"情理关联下的劝说会话功能及语言偏好.通过自然语料分析发现,"大X的"结构不仅体现了缓和、协商的劝说性话语特征,同时具有强化情理诉诸、提升话语协商性的作用."大X的"结构在不同的劝说性话语类型中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偏好,主要用于情理劝阻的劝说性话语构建.本文拟为汉语劝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期对劝说互动研究有所启发.

    劝说性话语"大X的"互动交际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构建之路——任晓霏系列著作评介

    秦静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年来,任晓霏教授团队先后出版三部语料库翻译研究专著:《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语料库翻译文体学》.三本书风格统一,内容一脉相承,从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着手,到丰富戏剧语料,构建全面的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再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多种文体,并交叉融合多种跨学科理论,逐步构建系统的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成为新时期中国翻译理论和方法论探索的全新突破.

    戏剧翻译语料库文体学语料库翻译研究任晓霏

    翻译美学视角看约翰·威廉斯作品汉译

    李梦漪
    11-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尤其语言美学特征突出.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以约翰·威廉斯多部作品的语言特征为例,对文本中出现的表象美学要素和非表象美学要素应如何恰当翻译进行研究探讨,以论证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为同类作品汉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约翰·威廉斯翻译美学表象美学要素非表象美学要素翻译研究

    《战国策》游说辞对小说叙事的影响

    沈月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策》游说辞中存在记言兼记事的叙事性文本,这些文本是纵横策士为取悦游说对象,在记言的基础上增加了记事成分,其记事成分或援引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这类游说辞已显现出文学萌芽因素,具备较为成熟的叙事技巧.它们在娱乐性、虚构性、细节描写、悬念设置等方面为后世小说叙事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和新变.

    游说辞娱乐性虚构性细节描写悬念设置小说

    论刘震云《一日三秋》中的"复魅"叙事

    桑靖博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已经呈现出"复魅"的叙事特征,在《一日三秋》中,刘震云对神秘主义元素的"复魅"更为深层和多元,他不仅书写了托梦、上身等种种非常态的现象,还塑造了具备通灵能力的人和有灵性的动物等.在这部小说中,刘震云放弃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而选择谈神论鬼,使小说叙事突破了客观现实的限制而呈现出鲜明的"魅性".通过"复魅"叙事,作者更好地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思索,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充满神秘氛围的阅读体验.

    刘震云《一日三秋》"复魅"

    苏童小说《米》中五龙的人性创伤研究

    郑淑童
    2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篇小说《米》中,苏童成功刻画了五龙这样一个残暴狠戾、冷酷自私的角色形象,作者借助混乱和饥荒并存的残酷环境将五龙的创伤经历推向极端,从而展示了五龙因自身人性的堕落而在人生起伏中走向虚妄的历程.本文通过阐述五龙在生存压力、权力追逐和欲望膨胀下的人性蜕变,描绘了其人性从失衡到异化再到扭曲的变化轨迹,展现了心灵受到创伤后人性的堕落.

    《米》人性创伤生存困境欲望权力规训

    自然、亲情、友情的"温暖治愈"——读儿童成长小说《明日香,生日快乐》

    韩雪梅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儿童文学作家青木和雄、吉富多美的《明日香,生日快乐》彰显了自然、亲情、友情对儿童所产生的治愈力、感染力、互为力,引领读者见证了小主人公犹如重生般的心灵治愈之旅.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以多维度的"温暖治愈"为基点,努力深入儿童内心世界,阐释文本向读者传递出的爱与成长的主题,探寻自然、亲情、友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重要意义,进而呈现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恒久价值.

    儿童成长心灵世界自然治愈亲情感染友情互为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鲁滨逊"意象的解读

    高海娇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以"鲁滨逊一类故事"批判资产阶级以孤立个人作为研究出发点的错误倾向.本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鲁滨逊"式故事的深层隐喻进行剖析解读,发掘其在资产阶级思想领域的不同呈现形式,揭示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个人的、抽象的、非历史性的、限定的一致性及其产生的现实基础.

    个人主义马克思鲁滨逊隐喻

    人工智能:拥有意识重要吗

    文莉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人工智能的意识争论由来已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靡的当下,人类的危机感变强,对"机器具有意识"的担忧也渐盛.然而,细究"思维之脑"与"意识之脑"差异,人工智能表征更应归于"思维"之列.即使人工智能"涌现"出"自我意识",人类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应对.展望未来,探索人机智能融合的社会发展新模式,以更好地提升人类思维水平和行动能力.

    意识人工智能人机融合ChatGPT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付红杰郑梦如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唯物史观早期著作.分工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首先从分工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角度阐明柏拉图、亚当·斯密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等不同思想家对分工的理解;其次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的梳理,阐明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初步探索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工理论;再次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现实意义的分析,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生产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