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李达的法理学思想研究

    单芳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源于救亡图存的历史感召,因应我国政法制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情势,李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依据、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方法、坚持以实践性和本土性为研究导向,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思想.李达的法理学思想研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基本要义,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及此前的各法学流派,深入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实践,从而率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研究进路,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资源.

    李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世界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逻辑架构

    胡大生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观是人类对世界的根本性思想和整体性观念,由世界本原、世界万物和人三大要素构成,在这三个世界观要素的不同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从根本上影响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两种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世界观结构:一是"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人"的生成性世界观,二是"人—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他人"的生存性世界观.在人类文化体系中,生成性世界观通过世界本原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的结构性思维,帮助人类"定位宇宙""安排人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的依据和意义的根源,为整个文化体系提供统领性和支撑性的精神内核和发展导向;而生存性世界观通过其内在的以人与世界本原、人与世界万物和人与他人这三大关系的基本结构为整体性的文化体系,从精神上划定了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逻辑架构和基本格局.研究世界观和文化体系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化对世界观和文化的理解,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观生成性世界观生存性世界观文化体系文化结构

    认识论视角下人工智能的解构

    姚伯如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激发了人类对自身地位的危机感,"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智能"这一问题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立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感性层面论证了人工智能无法产生"感性直观";其次从知性层面论证了人工智能认识范式的单一性;最后论证了由于感性能力与知性能力的差距,认为以人类理性为范式的人工智能无法产生真正的理性认识.也正是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无法对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结果和后果有着正确的判断,人工智能在认识层面上便也无法企及人类智能的水平.

    人工智能认识范式感性理性知性

    张謇经济法思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启示研究

    孔令利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历史脉络分析张謇经济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厘清张謇经济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时代局限.张謇经济法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作用.文章通过纵横视角、内外因素、主体资格、历史脉络、法律规制以及权责义务等层面进行分析,探析张謇经济法思想与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旨在更好地传承张謇经济法思想.

    张謇经济法思想民营经济发展时代启示法律规制

    国家形象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李雍
    59-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交往向国际空间与互联网空间不断扩张,产生的新型社会关系与交往模式,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以更为宏观的国家形象为研究视野,提升对社会现象的阐释力和引领力,从而增强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国家形象观与新时代公民道德价值相耦合,需要构建以国家形象定位观、国家形象追踪观、国家形象塑造观、国家形象传播观组成的"四观"体系,实现对新时代公民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心理的塑造.

    国家形象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初探——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 中国梦》为例

    陈艳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中跨学科教学是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主题—探究—表达"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本文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 中国梦》为例,从跨学科学习教学设计依据、跨学科学习教学实施环节、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反思等三个方面,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和路径探索,以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现代化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遵循与困境纾解

    刘家陈曦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在其指导下不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高校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大思政"理念与举措深化立德树人成效.尽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以思政课建设的科学理论为遵循认真加以解决.

    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理论困境纾解

    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实践探赜

    胡波王微曦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贯彻落实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刻理解我国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与主旨,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召唤与教育使命,理性辨识目前存在的缺位与短板,总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积极探索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课程思政思政建设艺术学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黄赛兰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确定了方向和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标"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基本要求,把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现实困境,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场域等路径切实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索

    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

    胡岳薛棋元
    77-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新主流影视作品在年轻受众群体中广受好评,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路,而且给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考.将新主流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建设,能通过身份认同引发情感共鸣、民族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更好地适应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建设发展新路径,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三大路径共同发力,以期为上好"大思政课"添砖加瓦.

    新主流影视作品思政课建设价值导向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