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未来与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未来与发展
未来与发展

华军

月刊

1003-0166

weilai3296@sina.com

010-62103296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未来与发展/Journal Future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未来学研究刊物。探讨和研究未来学与未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未来研究的成果和安全,研究科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未来问题的科学预测研究和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报道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学科的新动向、新设想和未来发展趋势,反映最新的未来预测和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外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模式与政策演变对我国的鉴示

    陈超贤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教育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数字技术为老年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模式和政策演变可为我国提供借鉴与启示.

    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模式政策演变

    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蔡琛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是凝聚复兴伟力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施行,有力地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制度的体系化和层次化,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撑性和保障性.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法法治化上层建筑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多维考察与经验借鉴

    方兵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我国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学院.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至关重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通过对 42 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情况开展调研,梳理分析其地域分布、所在高校类型、主要建设内容和特色优势,重点考察其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现状.总结提炼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主要经验,为助力其他高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有益参考.

    新时代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

    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王怡郭萌董朕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立足地方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是其定位职责.认识惯性制约、外部环境压力等原因使地方高校对服务地方认识不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缺少明晰的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连通地方与高校的新纽带,地方高校应重新认识与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突破点与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抓手,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乡情固德、研创双驱,浸润融合地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地双向赋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校地协作

    基于SPOC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创新路径

    云润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SPOC模式为依托,旨在挖掘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将高职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创新路径,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英语教学同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使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职业人才.

    SPOC模式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能力责任担当的培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葛乃庆陈娟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力责任担当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鲜明特征,是新时代新任务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价值目标.落实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并牢牢抓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解决教师的"知""信""行"问题,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价值目标能力责任担当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潘勇勇孙磊
    99-10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其源于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创造,保护传承于各民族共同的生活实践,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彼此融合的文化基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具有丰富"有形"资源、提升"有感"场域以及推动"有效"归聚的时代价值.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通过构建社区党组织统筹领导工作机制,挖掘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现的平台以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状况调查研究

    阿巴拜克热·买买提
    104-1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有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小学生作为该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培育与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增强其"五个认同"意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维度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其在"五个认同"意识、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等方面存在现实困境,未来南疆地区小学教育阶段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向心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等方面全面发力,从而更好地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学生小学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