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山学院学报
文山学院学报

王光斌

双月刊

1674-9200

wsxyxb@163.com

0876-8886216

663000

云南文山县学府路66号

文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n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文山学院学报》刊号为CN 53-1216/Z,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文山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学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一个亮点,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从2010年第1期起,原《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文山学院学报》,除名称、刊号变更外,学报的卷号、期号等续前不断。,《文山学院学报》从2011年起由季刊变为双月刊,其中第1、2、4、5期(即2月、4月、8月、10月)登载社科类稿件,第3、6期(即6月、12月)登载自科类稿件。 我们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我们共同打造“壮剧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和“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等特色栏目。此外,我刊继续设立“文学•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栏目,欢迎有意者赐稿。学报邮箱为wsxyxb@163.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党组织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

    李兴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领导和推动着其的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的关键力量.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如何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是我们亟须思考的现实问题,而立足于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尊重,合理科学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实现基层党组织与习惯法的良性互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创新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党组织少数民族习惯法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脉络、思考与前沿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刘敏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所发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北大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计量工具绘制知识图谱,系统梳理近十年的学术研究脉络发现,从总体上看,研究主要分为积极探索、快速发展、深化研究三个阶段,研究主体多为各民族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学科跨越了政治学、民族学、文学、教育学等,但交叉性学科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逻辑旨归、政策梳理、历史脉络和实践路径.今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需要加强系统性的联合,在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前沿展望文献计量法

    壮剧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

    阳忠艳吴电雷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剧的发展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恢复—保护发展"五个阶段.壮剧研究经历了起步期(1958-1976 年)、快速发展期(1978-2005 年)、保护发展期(2006-2022 年)三个阶段,研究内容聚焦于壮剧的历史沿革、基本形态、剧本整理与解读、剧作翻译、传承发展等方面.新时期的研究体现壮剧的开发式保护、数字化保护、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等研究热点,相关研究的学理性特征逐渐强化,研究方法的实证取向鲜明,注重多学科探究,议题演进转向多元主题.壮剧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改进研究方法;加强跨省(市)、跨国交流合作,与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相结合;重点关注壮剧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性;注重发展壮剧事业和壮剧产业,探讨以壮剧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走向世界的策略.

    壮剧研究成果研究趋势历史脉络未来展望

    民族和谐视阈下的族群边界与社会融通——以云南边境苗族村寨的"祭门猪"为例

    王昊英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苗族特有的围绕献祭为核心的"祭门猪"仪式,是在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建构出的独特秩序结构与象征观念,并自始至终保持一种较为完整的连续性得以延续.仪式献祭中的"猪"为人与超自然力量的对话搭建了桥梁,并从象征意义上强化了族群结构,是保持社会凝聚力和平衡方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仪式的展现则是对资源的再分配过程,是对社会秩序的重复强调,也是对多民族融合的强化,并在仪式演变中跨越传统仪式功能,实现多民族和谐关系的建构.

    苗族祭门猪族群边界社会融通

    文化建构的双重性:资源配置视域下中原汉族社区传统生计策略的文化生态研究

    马烈魁覃娜娜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建构均会遵循于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法则,达成文化信息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契合,以实现区域生计活动的资源配置最大化与生态维护相兼容.汉族自然也不例外,但学界往往给予少数民族以较多的关注,事实上,作为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民族,汉族农民拥有丰富且切实有效的地方性知识,其本身集聚着历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发挥着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维护及风险规避等重要功能,与现代普同性知识相比,拥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及经济价值,对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文化建构资源配置平原农业生计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地方立法研究(二)——对富宁坡芽文化保护立法的思考

    华袁媛王可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坡芽文化作为文山州富宁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边陲壮族群众的传统劳动生活和文化智慧.对坡芽文化进行立法保护,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其文旅开发价值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地方立法研究(一)》的基础上,结合富宁坡芽文化保护的实际情况,具体探讨了以地方立法保护富宁坡芽文化的立法目的梳理、立法模式选择、规范内容确定以及相关的立法技术等问题,旨在为坡芽文化保护的立法提供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

    坡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云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策略研究

    肖璐杨莹李娜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以云南文山地区老山战役故事的数字化整理为例,深入分析了数字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探讨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红色文化资源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旨在为云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少数民族家具传承与保护方法探索

    袁鸿牧沈鸿晶
    48-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家具独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气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和艺术的结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美学、文化、收藏等价值,因此对少数民族家具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少数民族家具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入手,引入数字化手段的方法,并通过对数字化现状的剖析以及数字化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给出了运用数字化方法的具体对策,希望在利用数字化手段继承少数民族家具的传统工艺、形式特征中,更为深入全面的继承其艺术内容.

    数字化技术少数民族家具数据库数据采集技术

    皇权政治视域下的唐代边疆封授政策

    石磊周巧玲刘海霞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的边疆不能用现代国家疆域划分的方法来理解,应放在封建王朝的大背景下,明确以皇权为核心的统治体系的支配作用,以便于还原古史真相,避免从经济、民族国家关系等方面的误读,形成对古代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渊源的正确认识.唐代边疆有地理与军事上的边疆、政治上的边疆和文化上的边疆三个维度的意涵,边疆封授包括边疆册封与授官两个方面,是边疆思想作用于政治体制的典型体现.从"天子"与"皇帝"的内涵与适用范围的讨论可以看出,皇权对天下的支配是边疆封授得以施行的关键政治背景.唐代边疆封授有着划分等级、区分内外等内在规律,但无论边疆如何变化、封授如何灵活,维护皇权是根本使命,皇权政治是古史体系中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得以顺利运转的基轴.

    唐代边疆封授皇权

    试论嘉庆初年云南盐务改革——以永北同知李书吉记述为中心

    马银行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嘉之际,云南盐务弊病丛丛,引发社会矛盾尖锐.嘉庆二年云南爆发"压盐致变",是云南盐弊突出的反映.嘉庆四年云南推行"民运民销"的盐务改革,破解盐务弊病困局.作为地方官的李书吉经历事变,他以信札形式把谏言等上报地方要员,这为"民运民销"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为此改革作出贡献.

    嘉庆初年云南盐务改革李书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