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物探与化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物探与化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物探与化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熊盛青

双月刊

1000-8918

whtbjb@sina.com

010-62060192

100083

北京学院路31号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物探与化探/Journ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79年创刊,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主办,地质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本刊是刊载物探、化探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综合性刊物,在地勘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本刊的宗旨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方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物探、化探科技进步、交流与推广;侧重应用,服务基层;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生产、科研和教学兼顾。本刊的编委会由跨部门37名专家组成。编辑部有4名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编辑,技术力量强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微动的千米深度勘探关键影响因素

    齐娟娟
    77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利用微动技术进行千米深度勘探时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法(SPAC)和扩展空间自相关法(ESPAC)以三角形台阵为例进行试验,重点分析了台阵规模、采集单元频率、采集时长等因素.并对不同台阵大小对应的频带范围、千米深度勘探如何布置台阵既能得到深部资料又能得到浅部资料以及如何提高深部分辨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基于分析和讨论结果,建立了提高千米深度勘探精度的参数设置体系.

    微动勘探千米深度探测精度影响因素

    基于非对称设计的高密度电法观测装置研究

    庞永昊沈昭昂常志喜李广场...
    786-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密度电阻率法需要较好的接地条件来保证地电场的建立和测量,当遇到刚性路面等不良接地条件时,部分电极无法插入地下,将导致标准观测装置的数据缺失,影响成像质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的观测装置设计方法,依靠缺失数据记录点的空间位置,使用非对称四极电极排列进行补充.数值模拟表明,该方法对温纳、斯伦贝谢和偶极—偶极装置的成像效果均有明显提升,且设计时间仅为秒级.该方法被成功应用到宁波堤防工程现场探测中,降低了机动车道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准确定位了堤防位置.

    高密度电法工程物探观测装置刚性路面电极阵列

    滨里海盆地东缘速度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

    王震计智锋张艺琼王雪柯...
    794-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里海盆地东缘阿克若尔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顶面低幅度构造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上覆下二叠统地层分布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大,使得石炭系低幅度构造成图存在很大难度;为了解决研究区构造快速成图的问题,通过 3 种速度建模方法对比,优选出分频层速度反演方法,建立研究区的速度模型,解决了分频层速度反演受常规层速度反演方法横向连续性的限制问题,对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异常体的速度刻画更为准确;同时,分频层速度反演方法与井—震速度谱协同速度建模方法和常规井约束层速度反演相对比,提高了研究区下伏石炭系低幅度构造的深度域成图精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频层速度反演井—震速度谱协同速度建模常规井约束层速度反演快速成图

    基于MapGIS和明码文件的数据集成

    赵鸿燕李丛常秋玲关小荣...
    804-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apGIS的数据集成包括数据转换、数据标准化、数据融合及相关研究,综合现有研究认为,数据转换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融合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本次研究中,以复杂且使用广泛的地质图为例改进数据标准化方法,实现了一次完成数千个地质体规范标注和填色;分析常用数据融合的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补充完善后建立数据融合技术流程;编写明码文件实现小煤柱的批量制作.研究结果表明,改进数据标准化方法、建立数据融合技术流程及充分利用明码文件,能使数据集成的效率大幅提高并拓宽解决问题思路.

    数据集成MapGIS明码文件地质体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半航空瞬变电磁噪声数据扩充方法

    冯威冯浩肖立江陈品明...
    812-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航空瞬变电磁噪声数据形式复杂,获取成本高、数据量稀缺,难以通过传统的扩充方法进行数据扩充,极大地影响了后续降噪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半航空瞬变电磁信号数据扩充方法,通过将生成器设计为LSTM网络,基于实采噪声数据集,进行生成器与判别器模型的训练,成功获取了可以生成仿真噪声数据的生成器模型,之后分析了生成器生成的仿真噪声与实采噪声的分布,并且对比了扩充前后降噪网络的表现,验证了本方法对于半航空瞬变电磁实采噪声数据的扩充是真实有效的.

    半航空瞬变电磁生成对抗网络实采噪声数据扩充

    北京市房山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富集特征及来源解析

    韩冰黄勇李欢安永龙...
    820-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探究北京市房山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情况,在房山区采集了 152 件表层土壤样品和 240 件深层土壤样品.本文对As、Cd、Cr、Cu、Hg、Ni和Pb这 7 种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土壤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富集系数(EF)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主成因分析(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元素相关性、来源及贡献率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As、Cd、Cu、Ni和Pb在研究区的十渡、史家营、霞云岭、蒲洼等地的表层土壤中含量较高,且Cr、Ni和As在周口店、南窖和河北镇等地也有高值点分布,Hg在窦店、阎村、长阳等东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土壤中Hg和Cd 富集程度较强,As、Cr、Ni高度相关;土壤中As、Cr、Ni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土壤母质),贡献率为73.6%~78.6%,Cd多数来自于人为混合源,贡献率为 83.3%,混合源包括工矿活动、农业活动和交通排放等,Cu、Pb的自然源和混合源占比相近,均为50%左右,Hg主要来源于大气干湿沉降,源贡献率为72.4%.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富集程度来源贡献率

    浅山区典型小流域土壤重金属影响因素及来源分析

    史敬涛刘俊建张军超王江玉龙...
    834-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次研究调查了平泉市瀑河流域不同岩性岩石及所形成的土壤中 8 种重金属元素及相关氧化物的含量,分析了浅山区典型小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影响因素及来源,以期为京津冀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选取表层、深层土壤和成土母岩中的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以土壤重金属含量为基础,以空间分布为依据,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采用多项统计方法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与深层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为相近,且其空间分布具有耦合性,在垂向分布上,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和成土母岩中的相关系数为负值,而在深层土壤和成土母岩中的相关系数为正值.该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中,Cr、Ni、Cu、Zn和Pb等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而Cd、Hg和As等则受控于矿业开采的影响;在深层土壤中,8 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是成土母岩,而Cd和As则受成土母岩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浅山区小流域土壤重金属影响因素矿业开采来源

    典型汞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与农作物健康风险评价

    余飞王锐周皎张风雷...
    847-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评价矿区周边土壤—农作物—人体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为矿区生态风险的分类治理和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典型汞矿区周边耕地土壤和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内梅罗综合指数(P综)和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生态风险,进行来源解析,并利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价居民食用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As、Cd、Cr、Cu、Hg、Ni、Pb和Zn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和重庆市表层土壤背景值,表明重金属在耕层土壤中较为富集.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矿区周边耕地土壤中Hg、Cd的超标率分别达96.29%和92.59%,水稻、玉米和红薯中分别有 16.67%、18.75%和 14.28%的样品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22).内梅罗综合指数显示P综为 1.17~46.05,研究区整体属于轻度—重度污染,重度污染主要位于汞矿区及土法汞冶炼厂周边,以及溶溪河下游.PMF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分 3 种,即自然源、矿业活动源和工矿及农业活动复合源,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 47.21%、16.00%和 36.79%,Cd、Cr和Ni主要受自然源影响,Hg主要受矿业活动影响,As和Pb主要受工矿及农业的混合源影响,Cu和Zn受自然源、工矿及农业复合源的共同影响.人体健康风险模型显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食用水稻、玉米和红薯均存在复合健康风险,其中食用水稻的风险指数最高,主要的风险因子是As和Cd,并且儿童高于成人.

    汞矿区重金属土壤—农作物来源分析健康风险评价

    广西荔浦市土壤—农作物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

    蒋羽雄文美兰潘启明蒋柏昌...
    858-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荔浦市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采集荔浦市土壤及农作物(水稻、荔浦芋、柑橘、马蹄)样品,测定土壤样品pH值、As、Cd、Cr、Hg、Ni、Pb、Cu、Zn全量以及As、Cd、Cr、Hg、Pb的形态含量,农作物样品测定了As、Cd、Cr、Hg、Pb含量,计算出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探讨了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区内表层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As、Cd、Cr、Hg、Ni、Pb、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13.57×10-6、0.33×10-6、87.06×10-6、0.153×10-6、27.49×10-6、30.46×10-6、27.94×10-6、82.53×10-6,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②农作物中水稻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较荔浦芋、柑橘、马蹄中高,且水稻根、茎、籽实中重金属含量也不同.③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在水稻中普遍偏高,水稻根部生物富集系数最大,籽实最小.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荔浦芋、柑橘和马蹄.④Cd是研究区最活跃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其可交换态占全量比例显著高于As、Cr、Hg、Pb,应重点关注Cd的生态风险情况,防止农作物Cd超标对人类产生危害.

    荔浦市土壤农作物重金属迁移转化生态效应

    利用地面γ总量转换为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环境辐射水平评价——以桂阳县潘家村和永兴县土桥村实测数据为例

    刘俊峰彭文彪陶峰孟繁星...
    868-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期的铀矿普查中,我国积累了海量的γ总量数据资料,但应用这些数据进行放射性环境评价的研究极少.本文从γ总量和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测量原理出发,通过梳理γ总量、放射性核素含量与空气吸收剂量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地面γ总量与空气吸收剂量率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仪器参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认为γ总量仪器bK/bU=2.287、bTh/bU=0.430 时,测量的γ总量与空气吸收剂量率满足严格线性关系,因此γ总量仪器的bK/bU、bTh/bU 值越接近这两个数值,测得的γ总量转换为空气吸收剂量率越准确;利用湖南省电离辐射计量站模型进行了γ总量转换为空气吸收剂量率的系数求解,并分析了误差,推测了仪器参数中钾的铀当量值、钍的铀当量值的大致范围;在郴州市桂阳县潘家村岩体和郴州市永兴县土桥村灰岩地区进行了γ总量、γ能谱、空气吸收剂量率的同点位实测,结果显示,当核素含量比CK/CU 均值小于 1、CTh/CU 均值小于 3 时,利用γ总量(FD3013 仪器测得)估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与利用Beck公式根据能谱估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误差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均方根误差均小于 15%.根据国内核素的CK/CU、CTh/CU 均值,认为国内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由FD3013 仪器(或类似性能仪器)测得的γ总量数据估算空气吸收剂量率.利用已有铀矿普查资料中的γ总量数据转换计算有效空气吸收剂量率,为快速大面积评估环境天然放射性外照射水平提供了方法参考.

    γ总量γ能谱核素(铀、钍、钾)含量空气吸收剂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