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陈燮君

季刊

1005-1538

wwbhykgkx@163.com

021-54362886

200050

上海市延安西路1357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ournal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唯一一份专业报道文物科技考古及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文章及相关信息。作者与读者群体包括国内外文物保护和修复科研人员、传统工艺研究人员、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奉国寺彩绘泥塑木骨架生物病害研究

    柏柯马星霞马琳燕刘东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彩绘泥塑群中多尊泥塑发生倾斜,初步勘察为木骨架糟朽导致.为确认木骨架糟朽原因,经过现场勘察,采集糟朽木骨架木材、进行树种鉴定、微生物分离和甲虫尸体鉴定.结果显示:两彩绘泥塑木骨架样品分别为硬木松(Pinus sp.)和杨木(Populus sp.);真菌多样性测序结果表明子囊菌门霉菌为优势真菌,从糟朽木材中分离到一株曲霉(Aspergillus sp.),未见其他腐朽菌;虫体经鉴定为鞘翅目象甲科、窃蠹科、皮蠹科和拟步甲科昆虫.辽宁位于木材腐朽危害中等风险区域(D2),分析认为木骨架糟朽的原因主要为窃蠹和象甲科害虫危害导致,根据甲虫的侵染途径和生长特性,推断木骨架木材在应用之初或者维修替换的新木材未进行预处理,没有杀灭虫卵导致虫卵孵化为幼虫,底部被蠹虫幼虫蛀空导致倾斜.经进一步对奉国寺建筑木构件勘察发现部分柱、梁等构件也出现直径3 mm左右蠹虫羽化孔,说明彩绘泥塑所处的古建筑木构也存在类似的虫害.本研究揭示了窃蠹和象科甲虫对彩绘泥塑的破坏影响,说明了彩绘泥塑木骨架与古建筑木构件在加工使用前进行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为彩绘泥塑的生物病害预防和维修工程中木材防虫害预处理提出了建议.

    彩绘泥塑木骨架古建筑木构件生物病害预防性保护

    风化砂岩石窟表面热响应及力学性能变化:对砂岩石窟本体表层风化(劣化)评价的启示

    王颖红郭青林杨善龙张晖...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层风化问题严重影响石窟寺类文物的长久保存.如何通过风化表层的性能变化来对石窟寺进行病害诊断和风险评估是预防性保护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利用便携式无损检测手段(ProceqEquotip 550里氏硬度计、FLIR T660红外热成像仪)对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外立面8个研究面进行表面硬度测试及表面温度监测,分析其典型风化病害的热响应情况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病害类型对其表面硬度值和温度波动幅度有不同程度的方向性影响.水锈结壳的表面昼夜温度波动幅度最小,表面硬度离散地分布在较高水平;粉化剥落和泛盐的表面昼夜温度波动较平缓,表面硬度值集中分布在较低水平;沟槽状溶蚀(差异风化)的表面昼夜温度波动幅度略高于粉化剥落表面,其表面硬度集中分布在较高水平;微生物覆盖的表层,昼夜温度波动幅度最大,表面硬度值离散地分布在较低水平.上述病害-性能对应关系有助于在石窟寺类文物的日常监测中判别风化病害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对砂岩石窟的风险预警有一定指示作用.

    砂岩石窟寺风化(劣化)表面表面硬度表面温度蒸发通量预防性保护

    古代玉石白化机理解析——以三星堆遗址出土部分玉器为例

    王云鹏刘建成李志敏王凤娇...
    1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出土玉器常伴有白化现象,此现象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中较为常见.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等分析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结果显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主要物相为方解石及透辉石——透辉石可由透闪石受热转化而成,玉器白化与受热有关.透闪石玉由高温热液流经镁质碳酸岩通过交代作用而形成,镁质碳酸盐岩中富含晶包有机质,推测透闪石玉中同样含有晶包有机质.本研究中玉石的荧光光谱及加热、溶出等模拟试验均证明了这一推论.方解石与透闪石玉内均含有分散有机质,玉石白化不仅取决于玉石结构变化,还与玉内分散有机质流失有关.

    透闪石玉沉积有机质晶包有机质荧光光谱

    夏商青铜器铜料资源产地变迁初探——基于微量元素统计分析

    杨冬宜吴晓桐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商青铜器金属矿料来源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前人研究基本厘清了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变化规律,但是加铅工艺的普遍应用导致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指征了铅料来源,铜料产地及变迁仍然扑朔迷离.本研究搜集了目前已公布的夏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对微量元素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二里头与郑州二里岗期出土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存在相似性,呈现出与铅料相似的变化规律,说明夏与商的铜、铅原料具有传承性.二里岗上、下层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未发生明显变化,即该时期铜料来源未发生转变,而铅料从低比值铅转变成高放射性成因铅.郑州二里岗期与盘龙城青铜器微量元素有很多共性,两地之间应该存在铜料的流通.郑州二里岗期铜器与小胡村、殷墟、三星堆等晚商遗址的的微量元素差异较大,与高放射性成因铅表现出来的铅料延续性不同,表明商代早晚期铜料产地发生了重大变迁.殷墟时期中原地区不同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存在相似性,说明殷墟时期各地之间不仅存在着高放铅铅料的共享,还有部分铜料在各地间流通.但山东、陕北和成都平原的遗址可能使用了不同的铜料.二里头至二里岗期铜料的延续、二里岗至殷墟时期铜料产地的转变与中条山铜矿开采和废弃的时间较为吻合,从侧面说明二里头至二里岗时期铜料主要产自中条山铜矿.殷墟时期的铜料转变可能与铜岭、铜绿山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铜矿的大规模开采有关.

    青铜器铜料产地微量元素法多元统计分析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上庙地点北魏墓M75出土琥珀来源研究

    赵家宁梁云艾昊杜星雨...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北魏墓M75的时代约为北魏中期,墓主可能来自当时活跃在关中盆地北缘的一支游牧鲜卑人群.墓室棺内头侧出土一件圆帽状琥珀饰件,可能是用来佩戴的头饰或项饰,类似形制的琥珀饰件亦见于山西大同地区,目前仅见于鲜卑墓葬中——可能跟特定人群、观念或功能相关,值得进一步关注.本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对该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该琥珀饰件的红外光谱有明显的"波罗的海肩",可以确认是波罗的海琥珀,推测其应该是经欧亚草原进入北魏平城,再自北向南从雁北地区进入关中北缘的.这是目前首例通过科技分析确定产地的北魏时期琥珀,本研究可为深入讨论中古早期波罗的海琥珀的传播提供新材料和可靠的时空节点.

    西头遗址北魏琥珀产地佩饰

    陕西咸阳汉墓出土漆奁材质及制作工艺研究

    张亚旭武海宋俊荣史晟...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陕西咸阳汉墓出土漆奁的材质及制作工艺信息,采用扫描电镜能谱、显微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技术对漆奁残片的髹漆工艺、漆膜成分、装饰材料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漆奁制作时采用夹纻胎工艺.内胎为两层平纹麻织物,但麻纤维整体老化、糟朽严重.漆灰层由石英、钠长石、白云母、羟基磷灰石等矿物组成.羟基磷灰石的出现表明,漆灰层内人为添加骨粉.红色漆膜的显色成分为朱砂,依据黑色漆膜能谱结果出现的铁元素,推测黑色漆膜中可能添加有含铁化合物.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漆膜主要成分为大漆.漆奁表面装饰金属片为银片,结合显微局部观察,确定银片的施加方式应为镶嵌.银片本体锈蚀严重,锈蚀产物主要为氯化银.该研究成果对完善关中地区汉代漆器材质及制作工艺信息、漆器表面装饰方法等具有重要作用.

    陕西汉代漆奁材质制作工艺

    河南平顶山辛庄一号战国楚墓出土棺木漆膜科学分析

    雷琼李贝茜李宁吴昊...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河南平顶山辛庄一号战国木棺的髹漆工艺并为保护修复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等现代分析设备,对中棺、内棺开展了漆膜剖面结构、漆膜成分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内棺漆膜主要分为4层结构,依次为木胎、底漆层、红色漆膜层和纹饰层;而中棺漆膜主要分为3层结构,依次为木胎、黑色底漆层和红色粉彩,中棺和内棺均没有漆灰层.漆膜成分主要为生漆,内棺内部漆膜成分主要为生漆和桐油.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黄色颜料为副雄黄(As4S4),黑色为生漆的自然色.研究结果可为战国木棺的髹漆彩绘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漆器漆膜科学分析髹漆工艺

    和田达玛沟出土唐花卉狩猎纹锦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

    柳方龚钰轩张化杰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和田策勒县达玛沟出土"唐花卉狩猎纹锦",存在破裂、残缺、皱褶等文物病害,有必要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修复.修复前,对织锦进行了现状记录和病害调查.通过形貌观察、横截面观察和红外光谱测试判断织锦由蚕丝织造而成,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判断经线劣化程度明显大于纬线,通过显微观察了解织锦的组织结构为斜纹纬锦,通过色值测量和色卡比对,记录织锦纬线的色值与色号,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分析其可能使用的染料.依据调查和检测结果制定了相应保护修复方案.针对织锦需保留正反两面原貌的修复需求,灵活运用针线法进行本体加固,并采用镶嵌支撑法营建稳定保存的小环境.保护修复后的织锦丝线稳固,整体牢固度明显提高,便于收藏、提取及展示,达到了预期效果.此次工作为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积累了参考经验.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检测分析针线法斜纹纬锦达玛沟

    明清文人书画扇面纸张病害成因及表面涂布工艺分析——以四川博物院藏11幅扇面文物为例

    黄怡凡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四川博物院藏11幅明清文人书画扇面文物进行形貌观察和检测分析,探索明清扇面书画文物的病害成因及加工工艺.通过观察发现,扇面主要由填料层、疏水层和基地纸张层三部分组成,明代早期金面扇面工艺较复杂,后逐步简化,与文献记载相符,反映了明清扇面等级及工艺演变过程:泥金扇面→其他加工涂布扇面(洒金、瓷青等)→矾扇(仅涂布疏水层)→粉连纸扇面.扇面文物病害主要为扇叶折痕断裂和填料层病害,病害程度受扇面厚度、涂布材料及工艺影响.扇面涂层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因此润墨性较差,金面扇面普遍较素面扇面润墨性较差,写印色料不易附着;通过XRF和SEM-EDS分析,扇面填料材料为化学性质稳定的硅酸盐类化合物,不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可有效提高扇面防虫防霉能力,但受黏合剂影响较大——黏合剂老化失胶会导致填料层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龟裂、空鼓、粉化、起翘等病害;金面扇面的"金"成分主要为金银合金,不同金银配比及泥金、洒金、贴金三种不同的加工形式,会让其产生不同的金属色彩和光泽,因此修复过程中很难通过传统颜料调配的方法减少色差.扇面工艺特性及病害不同于普通纸质书画,因此使用传统书画保护修复技艺难以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明清扇面书画病害材料加工工艺保护修复技术

    基于同色系光谱特征指数的壁画颜料识别方法

    汪雨吕书强侯妙乐孙宇桐...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壁画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而颜料是壁画表面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壁画表面同色系颜料肉眼难以辨认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归一化光谱指数的颜料识别方法.利用地物波谱仪获取颜料的光谱反射率,覆盖波长为350~2 500 nm.通过一阶导数初步选择特征波段,利用欧氏距离作为可分性指标确定最终4个特征波段,构建归一化光谱特征指数.通过区分度来选取最优指数,区分度大于0.5则认为颜料易于区分.以绿色系颜料为例,选取氯铜矿、铜绿、绿玛瑙、绿松石、群绿、石绿、云母绿7种绿色颜料,构建了绿色系不同颜料的光谱特征指数,并以同样的方法构建了其他色系的光谱特征指数.以模拟壁画与云冈石窟06窟西壁壁画作为验证数据,利用所提出的同色系光谱特征指数、光谱角、欧氏距离、光谱特征拟合、二进制编码匹配分别进行颜料识别.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识别同色系颜料,对于壁画同色系颜料的快速准确识别具有实践意义.

    高光谱遥感光谱指数颜料识别特征波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