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陈燮君

季刊

1005-1538

wwbhykgkx@163.com

021-54362886

200050

上海市延安西路1357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ournal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唯一一份专业报道文物科技考古及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文章及相关信息。作者与读者群体包括国内外文物保护和修复科研人员、传统工艺研究人员、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白鹅墓地出土席状编织物的鉴别与研究

    卢蕾温睿李仁吴妍...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墓葬中出土的植物编织物属于有机质文物,通常保存状况极为不佳,通过有机残留物分析确定其材质是后续保护与价值认知的基础。本研究以北白鹅墓地M1020青铜簋上附着的席状编织物为对象,通过纤维显微观察、植硅体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三种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考古样品的生物来源为芦苇。将其与《礼记·丧大记》和《仪礼·既夕礼》等历史文献相对应,并与考古发掘现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断出该考古样品的性质是用于丧葬场合的苇席,代表着墓主人"士"阶级的身份,且处于椁盖板下棺盖板上作抵御尘土的抗席之用,在整个下葬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研究结果提供了春秋早期丧葬用席的实物证据,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丧葬制度,也为周王朝东迁后社会景观的复原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编织纤维显微观察植硅体液相色谱-质谱北白鹅墓地

    甘肃省博物馆藏"南北朝锦靿绣靴"的保护修复研究

    赵喜梅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朝锦靿绣靴为甘肃省博物馆珍贵藏品,文物整体形制基本完整,但局部污染、残缺、糟朽病害较严重,并且呈继续劣化状态,因此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对此套纺织品文物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复。锦靿绣靴为立体类纺织品文物,其保护修复与平面类纺织品文物相比工艺较复杂,难度较大,本研究通过对锦靿绣靴织绣工艺、纹样风格等文物价值的挖掘研究,对锦靿绣靴各类病害及成因、织物品种、染料、污染物等进行了无损检测分析,并围绕锦靿绣靴保护修复方法、修复难点处理及工艺流程等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整理,为同类型立体类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范例。

    锦靿绣靴病害检测分析纹样保护修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汉代金银饰铁带钩保存状况的科学研究

    吴娜张月玲张鹏宇刘薇...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光谱仪(MA-XRF)结合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金银饰铁带钩及早期修复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测,确定了铁带钩的材质组成、金银箔的分布位置、断裂缺失及裂隙部位等信息,还原了精美的纹饰,并确认锈蚀产物中含有γ-FeOOH和FeS2,需要进行保护处理。铁带钩早期修复材料的检测结果表明,钩首部位主要为环氧树脂+细沙+颜料,钩颈、钩钮附近、钩尾等部位应为环氧树脂+石膏+颜料,所用环氧树脂化学结构和百得环氧树脂最为接近。检测结果表明,MA-XRF作为一种较新的检测方法,在图像增强、病害情况判断、修复位置确认等方面效果显著,大幅面扫和单点采集相结合的检测方式可以实现文物信息的全面提取,为保护修复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铁器金箔银箔MA-XRF修复材料

    新华日报馆所用纸张(1938-1947)的分析研究

    马乐李慧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华日报馆系全面抗战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在国统区设立的出版发行机构。本次工作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报馆出版物为研究对象和基础资料,以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及pH测定仪对纤维构成、填料种类、造纸技术及纸张酸度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相关史料,发现报馆用纸受政治经济环境、造纸工艺、用纸策略影响,兼用机制纸和手工纸:早期(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至同年10月24日)多用机制白报纸;中期(1938年10月25日报馆迁渝至抗战胜利前)渐用川渝改良土纸;晚期(抗战胜利后至1947年2月报馆被封闭)继用土纸。本研究可为新华日报馆出版物及同类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近代文物新华日报纸张

    陇东地区砂岩石窟病害区域特征研究

    孙满利曹张喆沈云霞尚雪健...
    14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的甘肃陇东地区保存有大量砂岩石窟,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石窟病害类型多样。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样本,通过系统调查,将陇东地区砂岩石窟按照地貌地形特征分为泾河流域、平定川地区和六盘山地区三个区域。岩体失稳病害、水蚀病害和浅表层风化病害在研究区砂岩石窟皆有发育。泾河流域岩体失稳病害主要表现为卸荷裂隙、节理发育,存在崩塌、滑坡类边坡失稳问题,崩塌规模一般较大,大型洞窟存在洞顶塌落病害;水蚀病害水蚀病害类型多,规模大,以窟内渗水、窟内潮湿和崖面冲蚀三类病害为主;浅表层风化病害较发育,表面粉化剥落、表面泛盐、表层结壳剥落及孔洞状风化普遍存在,其次为生物病害,主要体现为微生物及地衣苔藓覆盖。平定川地区石窟岩体失稳病害主要为小块危岩体掉落及窟顶塌落病害;水蚀病害类型多、规模小,以窟内渗水、窟内潮湿、岩体潮湿、坡脚冲蚀为主;浅表层风化病害较为发育,以表面粉化剥落、风化掏蚀最为显著。六盘山地区石窟岩体失稳病害不发育,卸荷裂隙、节理数量较少,存在洞顶崩塌病害;水蚀病害相对不发育,以崖面冲蚀为主,有少量窟内渗水;浅表层风化病害发育类型少,以表层结壳剥落及表面不均匀变色两类病害最为突出。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石窟保护研究与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陇东砂岩石窟病害特征区域规律

    上海地区先秦时期动物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董宁宁朱旭初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上海地区先秦时期考古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目前,上海出土动物遗存且经过不同程度研究的遗址共有七处,动物遗存数据的再分析显示,从马家浜文化时期到马桥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环境中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小规模地饲养家猪、家犬作为肉食资源的补充。其中,在良渚文化时期,家猪饲养业稍有加强,但整体依然以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为主。上海动物资源利用的特征和历时性变化反映出了长江下游地区先秦时期先民典型的生计方式。在今后的动物考古研究中,新发现的数据及时公布、联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进行区域性讨论、同时引入更多样化的科技分析手段,将为进一步解读上海先民的动物资源利用情况、人地关系变化提供更多视角和见解。

    上海动物考古先秦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生计方式动物资源利用

    文物保护与修复用硅酸盐质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沈若灿王秀峰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酸盐质材料是无机质文物中最重要的一类保护与修复材料,也是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修复必不可少的一类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六种常见天然、合成及复合硅酸盐质材料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硅酸盐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的应用技术及应用案例,分析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实施效果,并对硅酸盐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材料硅酸盐

    古代纸质文物纤维组成分析方法概述

    杨讴蓼蔺子涵易晓辉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古代纸质文物纤维组成分析方法的综述,本文介绍了纤维染色显微分析法、偏光显微分析法、电子显微分析法、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及其在古代纸质文物纤维组成分析中的优势与局限,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使用这些方法分析古纸样品的代表性案例。在实际运用中,多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取长补短有助于更准确地实施纸质文物纤维组成分析工作。

    古代纸质文物纤维组成分析方法显微分析色谱法红外光谱

    2024年全年分类总目次

    193-196页